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08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川西北马脑壳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性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马脑壳金矿床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川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大型微细浸染型矿床,它赋存于中三叠统扎尕山组地层之中,矿体产出受北西向次级断裂构造的控制。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成矿前金初步富集、热液成矿作用-原生矿石形成及麦生氧化-金次生再富集第三期主要成矿作用过程。热液金成矿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1)黄铁矿-毒砂-石英;(Ⅱ)石英-(白钨矿)-辉锑矿;(Ⅲ)石英-雄(雌)黄及(Ⅳ)石英-方解石等4个矿化阶段,其中Ⅰ、Ⅱ阶段为金的主要沉淀富成矿阶段。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前(Ⅰ′)及热液成矿Ⅰ-Ⅳ阶段石英中共发育液相、纯液相、含CO2三相、富CO2相及含有机质等5种类型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Ⅰ′及Ⅰ-Ⅳ类石英中液相及含CO2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0-300℃,热液盐度为0.5%-11.0%;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热液阳离子以Na^ 、K^ 及Ca^2 为主,阴离子主要为HCO3^-及CI^-,气相组分除H2O外,尚含一定量的CO2及CH4等;热液pH值为6.7-72,Eh值为-0.85~0.69eV;成矿热液总体属中低温、低盐度、近中性和弱还原性的含有机质Na^ -K^ -Ca^2 -HCO3^--CI^-体系类型。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前热液主要来源于变质水和地层建造水,成矿期以来大气降水不断 混入并逐步占据优势。主成矿阶段成矿热液发生过明显的注体混合相分离作用,对金的沉淀富集成矿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2.
对川西北地区一些典型金矿区的地质-土壤剖面分析显示, 土壤微生物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芽孢计数分布可以指示下伏基岩的金矿化. B. cereus芽孢计数的异常区位于矿体的顶、底板, 而在矿体出露地表处, 芽孢计数出现极低区. B. cereus芽孢计数还进一步受到非矿化因素特别是土壤类型的强烈影响, 使不同矿区芽孢计数的背景值不同. 这种微生物学找矿法在远景区范围内, 或在矿区的勘探中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 但要使该方法能很好地应用在区域化探中, 必须建立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特别是不同土壤类型)的芽孢计数背景值数据库.  相似文献   
73.
初论造山带成矿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山带成矿学是研究造山带矿床形成环境、条件、机理及分布规律的科学,是地球物质科学新的生长点。造山带具有矿床类型多、矿产种类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发育、成矿地间跨度大、成矿多期次和多旋回发育等特点,区域成矿的多样性、继承性、新生性和叠加性明显,成矿具分带性和不均匀性,大规模成矿与重大构造热事件相关。造山带成矿学的研究内容应主要包括:造山带类型及其构造演化,主要矿床类型、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成矿环境与控矿要素,成矿物质、流体与成矿机制,构造、成岩、成矿年代学,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造山带中成矿规律以及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造册带成矿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技术的融合,以揭示造山带矿床形成和分布规律。造山带成矿学概念与框架的提出,将有助于造山带矿床形成与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指导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取得新突破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4.
模糊逻辑空间决策模型在变量取值上不是采用二态法将研究区分为成矿有利区和成矿不利区两部分,而是根据地质数据的规律取连续变化的隶属度赋值,有效避免了有用地质信息的丢失。笔者在GIS平台上利用Arc-SDM模块对冀西北地区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资料进行了处理,利用证据权法进行了线缓冲形成的证据层与矿床(点)之间的亲近度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列表法对原始地质变量进行了直观模糊隶属度赋值。模糊逻辑的预测结果表明,在圈出的仅占研究区面积13.2%的靶区范围内有85%的已知矿床(点)出现,与已知矿床(点)吻合程度高,预测效果理想,其结果可用于指导下一步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75.
从地质异常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大冶—九瑞地区主要地质异常的特征及其对成矿的影响.由分析可知:基底断裂异常控制了本区若干重要规模较大的隐伏岩基及伴生矿田,而盖层构造异常控制铜金矿床和铁铜矿床的空间位置;地层的地球化学异常和岩相古地理异常是造成一些铜金矿床层控性的主要地质因素;盖层的岩性异常为含矿热液的渗流、循环、聚集和矿质沉淀等一系列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中生代岩浆岩的异常活动期也是本区主要的铁铜成矿期,岩浆岩系统的多层分枝和分带性结构控制了本区成矿系统的三维空间分布.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置了地质组合熵作为反映控矿地质因素组合系统结构复杂程度的综合变量,并圈定出组合熵异常,由此确定了综合地质异常与矿床的关系.  相似文献   
76.
碧口地体中元古代构造属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有关中元古界碧口岩群的成岩构造环境及中元古代碧口地体构造属性长期存在争议。本文综合火山岩、硅质岩所反映的构造信息,认为碧口地体中元古代曾发育过裂谷-有限洋盆构造环境,是在扬子陆缘基础上伴随元古代仰展构造作用发展和演化的。  相似文献   
77.
凹子岗锌矿床位于上扬子地块东缘,该矿床经历了两个成矿期:沉积成岩期和热液期,形成两种不同岩相学特征的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显示,存在盐水包裹体(W型)、烃类包裹体(G型)和含石盐子矿物多相包裹体(S型)。有机流体活动与成矿存在耦合关系,其中烃类包裹体(G型)赋存于白云石和自形粗粒闪锌矿中,具有黄色荧光效应,激光拉曼测试显示其成分为沥青质、CH_4、C_3H_8和H_2O;此外,沥青与闪锌矿密切共生。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热液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60~180℃,盐度集中于8%~14%NaCl_(eqv),部分可达30%NaCl_(eqv)左右。成矿流体除含有机质外,还含有NaCl、KCl、CaCl_2、MgCl_2、H_2O,为多元共存的流体体系,成矿压力为22~84 MPa。  相似文献   
78.
湖北张福山矿浆-热液过渡型矽卡岩铁矿蚀变矿化分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张福山铁矿属矿浆-热液过渡型矽卡岩矿床。蚀变矿化具有立体分带性(分五个带)。从矿浆贯入到热浪交代带是连续过渡的,成矿温度由高到低,矿石TFe/FeO的比值逐渐升高,CaO的含量由低变高,品位由高变低,蚀变强度逐渐增强,矿体与围岩由截然接触渐变为过渡关系。最后本文对矿床的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9.
鄂东夕卡岩型铁矿的几个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冶是武钢主要的铁矿石基地,“大冶式”铁矿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类型之一.深入研究这种类型铁矿的地质特征,对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必然会有所帮助. 近些年来,对“大冶式”铁矿的成因众说纷纭,成因观点的不同,导致找矿指导思想的差异.通过几年的工作,我们认为“大冶式”铁矿仍属夕卡岩型矿床;铁矿与夕卡岩的形成,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成因上均有密切的联系,但成矿流体并非传统认为的单一热源,而是矿浆-热液过渡系列. 本文不准备对“大冶式”铁矿的成因问题作  相似文献   
80.
鄂东大冶式铁矿成矿流体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东地区大冶式铁矿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类型之一。深入研究其成因,无疑对发展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有重要意义。关于它的成因,前人先后提出过矽卡岩型(接触交代)、闪长岩钠化蚀变和膏盐层促进成矿、三叠系沉积菱铁矿被改造成矿、矿浆成矿等不同看法。现以四年来对鄂城、金山店、灵乡和王豹山等四个岩体有关矿床研究所获的野外资料为基础,对成矿流体的性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