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6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南海中建南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解释中建南盆地重、磁、地震资料的基础上,阐明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划分对比地震层序,应用地震相解释等手段分析新生代沉积特征,利用实际资料讨论南海西缘断裂以及盆地的断裂系统与基底属性,初步探讨盆地的成因及构造演化,进而阐述其油气远景。根据界面的不整合标志,划分对比了T1、T2、T6、Tg四个反射界面,相应地分为T6-Tg(早第三纪)、T2-T6(晚渐新世末-中中新世)和T0(海底)-T2(晚  相似文献   
92.
马里亚纳海槽是在马里亚纳海沟后的活动弧后盆地,扩张速率约为3cm/a.在这里,太平洋板块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中马里亚纳海槽(18°13’N,144°42’E,水深3600m)的热液活动被认为是饥饿沉积弧后盆地的典型活动,但有关该处热液流体的化学资料的积累还不够。1987年,阿尔文号首次在中马里亚纳海槽发现存在硫化物一硫化物烟囱类的热液活动。1992年,Shinkai6500深潜器再次进入该热液站,并取回了热液流体样.1987年和1992年取回的热液流体的化学和同位素资料如下:温度*so“-287t少H:3.9-44St:123-14.offiM;HFZmM;CO…  相似文献   
93.
综合大洋科学钻探计划 (IODP)是有关调查地球科学 (包括生命科学 )的国际科学研究计划。IODP之科学计划取决于大洋钻探科学的国际研究者委员会 ,其执行则是根据科学家的项目建议书。IODP采用的项目建议书将根据IODP科学顾问组织 (SAS)对建议书的公正与公平的评估而决定。在浅海和冰盖海区将用钻井平台施钻 ,在另外海区将用“地球”号套管(Riser)钻探船和非套管钻探船 (美国提供 )。下面的内容是IODP开始阶段的科学研究热点 ,它们将作为评估项目建议书的标准。这里包括 3个主要科学目标和 8方面创新点。当你写任何一个项目建议书时…  相似文献   
94.
北康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构造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康盆地是位于南沙中部海城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新生代沉积盖层在盆地内广泛发育,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及地震反射界面的区域对比,盆地基层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构造层。北康盆地西南边界发育延贾断裂,该断裂西起万安盆地,向东直于加里曼丹。从渐新世始,廷贾断裂先后经历了3次规模较大的构造活动。南沙海槽西北缘断裂位于北康盆地的东南边界,该断裂把北康盆地和南沙海槽盆地分隔开来。北康盆地内断裂主要有北东、北西和南北向三组,其中南北、北西向断层往往错断北东向断层。在详细讨论断层特征和沉积盖层布规律的基础上,对北康盆地的二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95.
96.
美国犹它州低角度正断层不存在1976年,科学家用反射地震方法在犹它州Sevier沙漠发现了一条低角度正断层,倾角为11°。以后地质学家认为,上地壳断块沿着这条断层下滑,使地壳变薄。1985年,MIT的Wernicke由此提出了岩石圈的简单剪切之变形模...  相似文献   
97.
98.
大西洋中脊TAG海区的热液活动和长期监示KantaroFujioka等在1994年大西洋航次中,《Shinkai6500》完成了15次下潜。母船《Yokosuka》也安装了仪器,包括地球物理仪器。下面简述该航次的初步结果。地貌和地质TAG位于大西洋中...  相似文献   
99.
大南海地区新生代板块构造活动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伯初  万玲  吴能友 《中国地质》2004,31(2):113-122
在新生代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大洋中,存在一些地块(微板块);同时,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缘的一些地块先后和澳大利亚板块分离,向北运动,与一些和欧亚板块分离出来的地块先后发生碰撞缝合。在此期间,由于地块分离而发生海底扩张,产生许多小洋盆,如南海、苏录海、苏拉威西海、安达曼海等,最后形成了东南亚地区今日的构造景观。笔者从大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之框架来研究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认为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既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也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活动有联系;同时,还受到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之影响。南海地区在新生代发生过两次海底扩张,第一次海底扩张发生在42~35Ma前.是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而引起欧亚大陆之下向东南方向之地幔流的影响而发生的,其海底扩张方向为NWSE,产生了南海西南海盆;第二次海底扩张发生于32~17Ma前。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俯冲的大洋岩石圈已达700km深处,阻挡了欧亚大陆的上地幔向东南方向之流动,从而转向南流动。引起南海地区南北向海底扩张,即新生代第二次海底扩张,产生了南海中央海盆。南海新生代洋盆诞生之后,由于大南海地区继续有地块碰撞和边缘海海底扩张,对南海南部地区产生挤压,从而使这里的沉积发生变形,这就引起万安运动(南海南部)。  相似文献   
100.
湛江田洋玛珥湖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新一代高精度,无扰动钻探技术,从田洋玛珥湖成功地获取了222.4m结构连续完整的第四纪湖相沉物样品,在古气候,古环境变化方面作了一定研究。根据众多钻孔揭示和火山岩石年代学与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田洋玛珥湖是在两期火山活动后形成的。早期火山发生在早更新世(2.30-1.64Ma),生成湛江期火山岩,前后4次喷发,并形成一个深凹的火山口积水坑,晚期火山发生中更新世(0.73-0.20Ma),生成石峁岭火山岩,由于高温(1000℃以上)岩浆,热液,蒸气与原火山口积水的机械混合而发生剧烈爆炸,形成一个典型的玛珥湖,并经历空湖-深湖-半深湖-浅湖-沼泽5个演化阶段,以其独特的封闭性与特殊的物化条件,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