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本文讨论了地下水水质模型的表达形式,给出了一种适合于特征有限元法求解的表示方法,并对现有的特征有限元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52.
2012—2014年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成果数据集是对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计划项目实施的168项勘查类项目成果数据进行整理而得。本数据集提供经费、工作量和成果三部分数据。经费数据为项目实施中实际投入经费,包括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投入、企业投入经费数据。工作量数据是项目实际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包括钻探、坑探、槽探数据。成果数据包括168个勘查类项目新增的资源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稳定职工就业人数等数据(铀矿信息未列出)。全部数据均是实际投入和完成的,成果数据是经过国家和省级储量评审机构评审或备案的,数据质量可靠,已经公开出版、可共享并提供下载。老矿山找矿成果数据可以反映中国近年来矿产勘查投入和矿山地质工作现状,为分析当前中国矿产资源形势、提出矿产资源勘查对策建议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3.
青海祁漫塔格地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是我国近些年来的重点找矿地区之一。本文对区内与虎头崖矿床I矿带(Fe)、野马泉矿床(Fe)、虎头崖矿床VI矿带(Zn)和卡而却卡矿床B区(Cu)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开展了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虎头崖矿床I矿带的斜长石以奥长石为主(An15.0-24.1);虎头崖矿床VI矿带的斜长石主要为钠长石和奥长石(An8.7-20.8);卡而却卡矿床B区的斜长石主要是中长石(An33.8-42.2);野马泉矿床的斜长石主要为奥长石和中长石(An26.2-48.4)。角闪石为典型的钙角闪石,其中,虎头崖矿床I矿带的角闪石属铁浅闪石;卡而却卡矿床B区的角闪石为镁角闪石和铁角闪石。各矿床(带)的黑云母普遍富Fe、Ti、F、Cl,属典型的铁黑云母。矿物学特征显示,各矿床(带)的黑云母结晶于相似的高氧逸度条件下,但在结晶温度和挥发份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黑云母的结晶温度和氧逸度特征与各矿床类型之间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知,岩浆结晶的温度和氧逸度可能不是控制本区矽卡岩矿床成矿作用类型的主要因素。黑云母的挥发份组成与各成矿元素间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其中,以Fe为主的虎头崖矿床I矿带和野马泉矿床的岩浆流体特征基本一致,表现出相对富Cl、贫H2O、F的特点;以Zn为主的虎头崖矿床VI矿带的岩浆流体相对富F贫H2O、Cl;以Cu为主的卡而却卡矿床B区的岩浆流体相对富Cl、H2O贫F,说明岩浆流体不同的挥发份组成可能与不同的矿床类型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综合地质特征和矿物学特征可知,岩浆流体的挥发份组成可能是控制青海祁漫塔格地区矽卡岩矿床成矿作用类型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4.
虎头崖Pb-Zn多金属矿床位于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岩浆弧带,矿体主要赋存于三叠纪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与围岩的接触带及围岩中,并伴生有Fe、Cu等元素,属典型矽卡岩型矿床。对矽卡岩阶段石榴子石和透辉石、退化蚀变阶段绿帘石、石英硫化物阶段方解石、石英、萤石中流体包裹体的详细岩相学研究结果表明,与成矿有关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气相、液相成分以H2O为主,含少量HCO3-;固相成分以NaCl为主,并有少量的闪锌矿(ZnS)、磁黄铁矿(Fe1-xS)和硬石膏(CaSO4),成矿流体应为H2O-NaCl体系。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矽卡岩、退化蚀变、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分别为(430~490℃、550~580℃)、340~370℃和190~340℃,盐度w(NaCleq)分别为39%~48%、9%~12%、(0.18%~4%、15%~24%)。H-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在成矿晚期则有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混入。在石英硫化物阶段,含子矿物包裹体和气相分数变化较大的气液包裹体共生,它们均一温度相近但盐度差别较大,表明成矿流体曾发生过广泛的不混溶(沸腾)作用,而这一过程很可能导致流体中Pb、Zn、Fe、Cu等矿质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55.
姚磊  韩超  丁士明 《湖泊科学》2016,28(1):156-162
采用平面光电极技术研究了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扰动对湖泊沉积物-水界面二维pH值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丝蚓扰动能将沉积物-水界面处pH值的变化梯度由2.5 mm内降低1.6个pH值单位减缓至约1 cm内降低0.6个pH值单位,并在界面处形成约1 cm深的pH值缓冲区域.水丝蚓的造穴活动也会对沉积物的二维pH值分布产生影响,洞穴内的pH值高于洞穴周边沉积物约0.6个pH值单位.  相似文献   
56.
三角形网格自动生成的一种快速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三角形网格自动生成的快速算法:从边界点出发逐步向内部联网,不仅联网速度快,而且很容易处理凹边界。   相似文献   
57.
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敏  张捷  姚磊 《地理科学》2013,(1):23-28
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全面复兴和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的迅速发展相一致,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主要在21世纪之后才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研究内容涉及文化景观、地域文化、文化现象的传播与扩散等中国文化地理学各基础领域。最近,有关空间的文化研究,如空间的符号与表征、地方与认同、空间的生产,以及对城市的聚焦、与社会、经济的交叉等成为新的研究趋向,呈现出新文化地理学的特征。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如旅游研究与规划、城市文化保护与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研究与规划等。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研究和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景观研究方面逐步形成特色,是未来具有国际对话潜力的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8.
暴雨条件下麻柳沟坡面泥石流形成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麻柳沟区域地形地质以及气候条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完成暴雨条件下麻柳沟区域坡面泥石流模型试验。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模拟区域坡面在降雨条件下的变形和破坏特征。通过对试验现象以及数据进行观测分析,研究暴雨条件下坡面侵蚀、溜滑以及由此引发的土体转化为泥石流的全过程。模型试验表明:麻柳沟区域坡面泥石流类型为降雨型、阵型、滑坡型泥石流;强降雨条件下,泥石流形成与表面冲刷及饱和土体浅层滑动有密切关系;泥石流形成大概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土体浸润→蠕变→局部溜滑→局部产流冲蚀→大规模滑动→泥石流体形成。  相似文献   
59.
王树敏  黄蓉  姚磊 《安徽地质》2009,19(4):264-267
通过对淮北某矿区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开展深部薄煤层细微构造的分析研究,找到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如何处理资料以提高薄煤层弱反射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方法,从而对主采煤层下部薄煤层的构造形态做出精细解释。  相似文献   
60.
白音查干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是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处大型Sn多金属矿床,也是该地区近些年来Sn矿找矿的重大突破。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首次测得与成矿有关的石英斑岩成岩年龄为141.7±0.8Ma至140.2±1.1Ma。这一年龄与区内其他Sn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的成岩年龄范围基本一致,说明大兴安岭南段与Sn成矿作用有关的花岗质岩石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140Ma左右)。全岩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石英斑岩具有较高的SiO_2含量(70.99%~76.98%)、FeOT/(FeOT+MgO)值(0.90~0.97)、FeOT/MgO值(9.45~36.3)及10000×Ga/Al值(5.9~8.2)和较低的MgO(0.13%~0.18%)、TiO_2(0.10%~0.12%)及P2O5含量(0.02%~0.03%);稀土元素总量较低,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富集和明显负δEu异常的特点;微量元素富集Rb、U、Ta、Nd、Hf等元素,亏损Ba、K、Sr、P、Ti等元素。以上这些特征均说明,石英斑岩具备A型花岗岩的特点。微量元素、全岩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结果显示,岩石具有较高的εNd(t)(+3.6~+3.8)和εHf(t)(+8.2~+11.6)值以及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_(NdDM2)为0.63~0.62Ga;t_(HfDM2)为0.67~0.45Ga),说明石英斑岩可能为幔源新生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结晶分异作用。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成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数据可知,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与Sn成矿作用有关的花岗岩以源区富含大量幔源新生地壳物质为特点,主要形成于晚中生代软流圈上涌所导致的岩石圈伸展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