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期间在中山站北部普里兹湾中面积约132km2的测区内进行了地磁测量,为日后的南极内陆考察作前期准备。磁测资料表明,这里有一个宽约5-8km、走向NW的磁异常,其幅度达500nT。磁异常可能是由深成岩浆的侵入体或富含磁铁矿的地质体引起的,磁源物体的埋深在海冰面以下0.3-2.0km。考察实践证明:只要经过充分准备,利用普里兹湾冬季冰封的有利条件,开展大范围的海冰面地球物理考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前言第十九届IUGG(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大会于1987年8月9日至22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市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召开。来自77个国家的约4000名科学家出席了大会。我国出席大会的代表近90名,另外还有约60名在国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出席了大会。本文仅就第十九届IUGG大会上IAGA的概况和地球电磁感应研究的某些新进展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MagnetotelluricsoundingstudyintheregionofZhongshanStation,EastAntarcticaKongXiangru(孔祥儒)andZhangJianjun(张建军)(InstituteofGeoph...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屯溪—温州、诸暨—临海两大剖面的重力、地磁、大地电磁的实测与研究。首次采用爆破地震、MT等当代物探新技术及综合物探等方法。横穿扬子、华南两微板块北东缘结合部,获取了地壳和上地慢结构的信息,指出浙江省域地壳呈5层结构,莫震面平均理深32km;发现了莫霍面附近的推覆析离构造。重新探讨了江山—绍兴等几条重要骨架断裂的位置与产状,确认了江山—绍兴、余姚—丽水断裂为超壳断裂。计算了剖面和浙东陆域区的火山岩厚度(一般在3km以内);讨论了地壳深浅不同层次的主要推覆构造:在浙江区域地壳浅部存在江山—绍兴、江山廿八都—石浦、泰顺—黄岩3个推覆构造;证实浙江地壳深部构造总体框架为“两拗三隆”──浙北幔隆、萧山—常山鼻状幔隆、沿海幔隆、皖浙边界地幔坳陷及奉化—庆元幔坳陷等重要成果。为本区进一步开展地球科学研究,核电站等大型工程的选址,指导深部找矿提供了系统的综合物探资料,并对浙江一些基底构造进行延伸解释增强了结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特征   总被引:30,自引:1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用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NLCG)进行二维TE、TM模式联合反演,得到研究地区的地壳电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的中下地壳内普遍存在高导层,其成因一般为部分熔融,其中在羌塘中部地壳内的局部高导异常主要受流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东部大地电磁测深探测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了青藏高原东部察隅-清水河剖面大地电磁测深探测的结果. 经过二维反演得到了研究剖面的电阻率随深度分布图, 沿剖面电阻率分布具有横向分区、纵向分层的特征;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金沙江缝合带同为高原内重要的电性分割带, 其中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表现为电阻率相对低值带, 金沙江缝合带为电性梯度带; 北羌塘和巴颜喀拉地壳中、下部的高导体可能是在构造演化过程中由于俯冲剪切生热造成的局部熔融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1992年12月长城站附近三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1s到4096s的低频信号数据),得出菲尔德斯半岛风谷断裂电性主轴为北东110°,半岛地壳厚度为22.3km,壳内含四个主要电性层,厚度分别为:1.3km,6.7km,1.2km和13.3km,其中上地壳为9.2km,下地壳为13.1km。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IGY/IGC期间全球地磁台网的资料计算出地磁太阳日变化(S)和太阴日变化(L)的电流体系,对比分析了南极区与北极区电流体系的特点。分析表明:(1)两极区的外源电流体系存在明显差别,这反映了产生该电流系的发电机过程(对S和L)和场向电流(对S)的不同。两极区磁场结构的特征可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2)两极区内源电流存在明显差异,这一方面归因于外源施感场(电流)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两极区地下电导率的不同。分析表明,从总体来看,南极区地下电导率高于北极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在CTM-302型三分量磁通门磁力仪的基础上,研制的低频数字化大地电磁测深仪器系统;并根据该系统的功能和在攀-西地区的应用情况,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在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区200多个观测点上取得700多道地震记录,并绘制成6张地震记录剖面图.经过分析处理,识别出下列波组:来自地壳浅层的P波组,地壳中各界面的反射组有:P_1,P_2,P_3和P_4,莫霍面的反射波组P_m,以及上地幔顶部的折射波组P_n.经分析解释得出初步结果:①通过P震相的处理,构制了测线下方浅层地壳结构和速度分布图,它与测线穿过的断裂构造带有较好的相关性。②该地区莫霍面的反射波组P_m清晰,求得地壳平均速度为6.25km/s左右.在清远至连县之间,地壳厚度为32-34km.博罗、惠东一带地壳厚度为30km,惠东至港口之间为29.5km,说明该地区莫霍面起伏不大.地壳厚度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有逐步变薄的趋势。③观测距离较长的地震剖面图上清晰地记录到上地幔顶部的P_n民震相,该震相从140km处开始以初动出现,能量强,可追踪到200km,求得的P_n速度分别为:港口-惠东-博罗一带为8.05km/s,博罗-从化-清远一带为8.06km/s,由西向南的大湾-清远-从化-博罗一带为8.13km/s,考虑到莫霍面的起伏因素,该区P_n速度值以取8.06km/s为宜。④得到该区地壳5层结构和速度分布模型,并结合该测区的地质、地震、地热和矿产分布等资料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