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985年3月3日智力中部城市互尔帕来索西部近海发生了一次7.6级地震,牡丹江地震台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了一组绕射波(表)。经计算,震中距为158.9°,绕射波走时为18分19.5秒。为便于比较,根据《震相走时便查表》求出了绕射波走时方程: Tpdif=383.3+4.4Δ (33公里),r=1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公路的快速发展和我省地矿系统在公路勘察工作中任务的不断增多,在地质报告编写、整理中,由于各种规范同时交叉使用,加上各种规范使用条件不同,有的规范条文具有某些缺陷和不足,甚至各种规范之间尚存在一定的矛盾,许多定名较难把握,在地质勘察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时,对规范的使用原则为:  相似文献   
14.
实时监视地震波形和大震报警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软件实时监视地震事件,台站分析人员既可以真实地看到高灵敏度的地震波形,又可以根据需要压缩放大波形,也可以做任意频段选择和滤波处理,保证了波形连续。对于大地震实施软件报警,使得台站可以根据本台的背景噪声,适当地选择报警幅度,既可避免过多的小震报警,又可以减少盲目、频繁地操作调用查看波形。适合台站工作,为台站人员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5.
孙文斌  和跃时 《地震地质》2004,26(1):122-132
分析中国东北地区深震 (mb≥ 6 .0 )及浅震 (MS≥ 5 .0 )的成组性活动特征 ,研究了深震“强震组”与浅震“强震组”的时、空相关性。着重探讨了西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地震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俯冲带形态的关系 ,并着重分析了西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倾角小的地区 ,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强烈 ,板块俯冲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较强 ,俯冲带处于较强的挤压应力状态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倾角大的地区 ,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较弱 ,板块俯冲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较弱 ,深部俯冲带引张应力增强。分析认为 ,未来 10年中国东北地区将进入浅震“强震组”活动时段 ,期间可能发生MS≥ 5 .0地震 6次左右 ,应加强东北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6.
深部开采突水具有突发性、滞后性和强致灾性等特点,研究突水通道成因、演变规律和致灾机制成为控制深部开采底板突水的关键。大量的防治水实践和理论证实,构造突水通道一般发生在构造与岩层接触面处,为此建立隐伏构造条块体突水判据模型,应用剪切破坏理论方法得到突水理论判据;借助深部承压水上底板断层扩展活化及导水通道演化物理模拟试验,研制了固-流耦合相似材料,选取模拟断层破坏活化的材料并进行了模拟材料的可行性分析;试验直观地展现了含隐伏断层底板在采动应力扰动和高承压水共同作用下底板裂隙形成、隐伏断层扩展、突水通道贯通的全过程。通过对试验监测数据和现象的解读,揭示了应力场-渗流场耦合作用下承压水体上采煤底板滞后突水的机制,并对突水路径形成的时空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为研究深部开采构造突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介绍了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实现地震波走时表的自动查找和体波量规函数的插值计算。在台站处理地震和地震速报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十年地震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德明  孙文斌 《地震》1993,(6):61-64
本文研究了东北深震区深震活动的时序特征,发现深源地震活动具有较清晰的平静一活动轮回,并且在深震活动之后,黑龙江省的浅源地震活动相对增强。根据历史地震活动特征与近期小分布特点。作者给出了未来十年时间内,浅源中强震发生的二条危险区段。  相似文献   
20.
孙文斌 《地震》1994,(5):65-70
利用日本海区丰富的震史资料,研究了该区强震活动时一空变化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据,将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划分了三个地震轮回。文中讨论了各幕的持续时间及其强震的频度分布,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的强震地区分布,探讨了每个强震高潮主体活动区形成特点,这些结果可作为研究日本海区强震高潮到来和结束的标志以及为判断未来主体活动区等强震预测问题提供线索。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大陆强震高潮与日本海沟地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