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6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东部陆缘中区中-新生代深大断裂十分发育.根据断裂的时空分布规律,可划分出4个断裂系:燕山造山带断裂系、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断裂系、郯庐断裂系及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断裂系.4个断裂系具有各自不同的断裂迁移规律:燕山造山带印支-燕山期断裂具有从早至晚从EW→NE→NNE向偏转迁移规律;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麓逆冲推覆作用的强度在印支-燕山早期表现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和东断西褶趋势,同时具有由东向西由早到晚穿时迁移演化特征,燕山末期-喜山早期则相反,表现出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构造特征;郯庐断裂系的活动对盆地的控制作用具有由早到晚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规律;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断裂的形成时代具有明显的从西向东越来越新的迁移规律.4个断裂系及构造迁移规律分别是板块碰撞-陆内俯冲、陆内造山、走滑、板块俯冲后退4种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22.
滇川西部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的威尔逊旋回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晓猛  简平 《地质论评》2004,50(4):343-350
本文对滇川西部金沙江造山带被动大陆边缘、蛇绿岩、洋盆相放射虫硅质岩、岛弧岩浆岩和造山磨拉石建造的形成时代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古生物化石和SHRIMP年龄,论证了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盆的威尔逊旋回,即大陆裂解(晚泥盆世)、洋盆扩张(石炭纪)、俯冲消减(二叠纪)和碰撞造山(三叠纪)。金沙江洋是滇川西部古特提斯多岛洋中重要的支洋盆。  相似文献   
23.
库鲁克塔格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出露于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奥陶系揭示出一个完整长周期(Ⅰ级周期)的海侵-海退沉积序列。这个沉积序列由9个Ⅲ级层序和3个Ⅱ级层序构成,反映了短周期(Ⅲ和Ⅱ级周期)的海平面变化。下奥陶统是在长周期海侵背景下形成的,为一套主体在次深海环境下形成的层序组合———Ⅱ级层序A;中奥陶统是长周期海平面波动的背景下形成的,为一套主体在次深海-浅海陆棚环境下形成的层序组合———Ⅱ级层序B;上奥陶统是长周期海退背景下形成的,为一套主体在浅海-滨海环境下形成的层序组合———Ⅱ级层序C。库鲁克塔格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揭示的海平面变化是盆地形成与转变的构造机制的响应。奥陶纪是早古生代盆地发生盆地类型转化的关键时期,即从寒武纪-早奥陶世的裂陷盆地,经中奥陶世的过渡,转化为晚奥陶世-志留纪的前陆盆地。由于后期的构造变动本区现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隆起。  相似文献   
24.
南海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重磁资料在南海及其邻区识别出17条深大断裂和10个重磁异常区.据此并结合其他地质资料,在南海及其邻区划分出7个地质结构不同的构造单元.早白垩世南海地区曾形成过统一的基底,新生代时统一的南海基底发生肢解,这一个肢解过程经历了两个在时空上接踵发生、交叠作用的构造事件.第一个构造事件为巽他地块与华夏古陆之间古南海的萎缩、闭合和地块碰撞;第二个构造事件为南沙地块裂离华夏古陆并向巽他地块增生,且伴随新南海的持续扩张,直至中中新世.区域构造演化控制了南海沉积盆地呈"北三南三、东西两竖"格局分布,进而控制了油气富集区的分布.  相似文献   
25.
根据地层、沉积岩相古地理及古地磁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中国东北区古生代存在着额尔古纳—兴安、松嫩、佳木斯—兴凯等中、小板块群。其中,松嫩微板块和佳木斯—兴凯微板块于早古生代末沿牡丹江断裂拼合;额尔古纳—兴安微板块和松嫩—佳木斯—兴凯微板块于中晚泥盆世沿多宝山伊尔施一线拼合,至此形成统一的黑龙江板块。石炭二叠纪在黑龙江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为古亚洲洋的南支,中晚二叠世南北陆-陆对接,而陆内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可能一直延续至早中侏罗世,缝合带从西拉木伦河东延至长春、延吉一线。而黑龙江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最终闭合时限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缝合带东段为俄罗斯境内的南土库林格尔断裂。该带的最终拼合标志着统一的欧亚大陆的形成。  相似文献   
26.
大黑山条垒南段,靠近佳-伊断裂西侧发育有一构造变形带,构造带内西部远离佳-伊断裂的岩石表现为韧性变形,东部靠近佳-伊断裂的岩石表现为脆性变形,岩石的变形特征自西向东呈现出由韧性到脆性渐变的规律,这主要是由大黑山条垒的差异隆升造成的.本文认为大黑山条垒的隆升始于早白垩世泉头组地层沉积之后,自晚白垩世之后一直处于隆升状态,遭受剥蚀,缺失晚白垩世以来的地层沉积.  相似文献   
27.
鸡西、勃利盆地白垩纪砂岩的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鸡西、勃利盆地白垩纪砂岩骨架矿物成分的模式分析显示: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穆棱组砂岩的源区主要为切割型岛弧,结合古水流方向和砂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物源区主要为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上白垩统猴石沟组砂岩的源区主要为基底隆升和切割型岛弧。结合古水流方向和砾石的统计结果认为,鸡西、勃利盆地物源区主要为桦南隆起和密山隆起,以及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据白垩纪砂岩物源,晚白垩世砾岩成分,以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时期,鸡西盆地、勃利盆地和黑龙江东部各盆地为统一的原型盆地,早白垩世末期随着桦南隆起和密山隆起的隆升而破坏。并在晚白垩世早期已隆升,并为周缘盆地提供物源,形成现今黑龙江东北部地区的盆岭格局。  相似文献   
28.
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基底结构及构造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南海北部钻井资料、华南沿海地质特征、覆盖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地震长剖面解释,将南海北部盆地基底结构划分为前震旦系、震旦系-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4个构造层,论述了各个构造层的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揭示了各个构造层的构造属性.南海北部盆地广泛分布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它与华夏地块前震旦纪结晶基底联为一体,组成更大规模的陆块——华夏-南海北部陆块.震旦系-下古生界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是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向海域的自然延伸,沉积物来源于东海南部-台湾、中西沙、云开古隆起和一些小的基底隆起区,南海北部加里东褶皱带与华南相连,组成范围更为辽阔的褶皱带.上古生界构造层分布在北部湾盆地和台西南盆地基底中,由稳定的陆表海沉积所组成,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基底在晚古生代属于古隆起,缺失上古生界构造层.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地层分布及沉积环境具有东西分异特征,台西南盆地基底中发育有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火山活动不明显;珠江口盆地东部基底以海相和海陆过渡相为主,火山活动较强烈;珠江口盆地西部和琼东南盆地基底以早白垩世陆相火山-沉积为主;北部湾、莺歌海盆地基底以上白垩统陆相红色碎屑岩为主.中生界基底中北东向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火山-沉积盆地、褶皱、断裂与华南沿海陆域具有相似的时空分布、地质特征及构造属性,它们属于同一岩浆-沉积-构造体系,反映了晚中生代构造层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中.在基底结构及构造属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南海北部盆地基底不同时期古地理图.  相似文献   
29.
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的中寒武统莫合尔山组沉积地层中发现三条形成于二叠纪末到中三叠世的基性岩床。三条岩床沿沉积岩层面顺层侵入,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辉绿岩床(厚3m)、辉长岩床(厚20m)和粗玄岩床(厚2.5m)。三条岩床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稀土含量高(∑REE=210×10-6~297×10-6),轻稀土元素富集((La/Yb)N =13.54~17.96),Eu负异常不明显(δEu=0.97~1.21),Ce稍具正异常(δCe=1.11~1.25)。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Sr)富集,Sr具明显正异常; Ta、Nb和Hf具负异常。低氧化度(0.13~0.40)。三条岩床为同源岩浆活动的产物,岩浆源于上地幔或下地壳,但有下陆壳成分混染。三个样品的MgO含量在4%~6%之间,Mg#值在37.6~55.6之间,固结指数SI值位于18.7~29.3之间,反映原始的岩浆经历了比较明显的分异作用。粗玄岩床K-Ar年龄为255.2±7.3Ma,辉绿岩床K-Ar年龄为242.8±5.7Ma,辉长岩床Ar-Ar年龄为229.7±3.7Ma。本次岩浆侵入事件发生在南天山洋闭合之后,构造背景为造山后碰撞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30.
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序列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根据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盆地地震资料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北段在中-新生代发生多期不同性质的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变形现象。密山县知一镇敦密断裂韧性剪切带具有左旋走滑特征,其中黑云母~(40)Ar/~(36)Ar-~(39)Ar/~(36)Ar等时线年龄为161±3Ma,是郯庐断裂带被利用发生第二期左旋走滑运动并向北扩展到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产物。四平市叶赫乡佳伊断裂带中负花状断裂形成于早白垩世早中期,是郯庐断裂北段在早白垩世遭受左旋走滑-拉张作用的典型代表。四平市石岭镇佳伊断裂大型走滑-逆冲断褶带、桦甸县敦密断裂"逆地堑"、沈阳-哈尔滨逆冲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嫩江运动-晚白垩世末期,这一时期脆性右旋走滑-逆冲事件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导致整个郯庐断裂北段遭受到强烈改造。佳伊断裂带和敦密断裂带中古近纪盆地在横剖面上呈不对称地堑,并且不对称地堑沿断裂带走向发生断、超方向左右变位,是郯庐断裂带北段在古近纪时受右旋走滑、伸展双重机制控制的产物。根据郯庐断裂带北段中-新生代不同地质时期变形特征,建立了郯庐断裂北段构造演化序列。即郯庐断裂北段构造演化分为左旋韧性剪切(J_2末期)、左旋张扭(K_1早中期)、右旋压扭(K_2晚期-末期)、右旋走滑断陷(E)和构造反转(E_3末期)五个阶段。其演化历史主要受控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