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1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研究电厂排水口附近海域周年浮游桡足类群落对脱硫海水受纳海域环境因子的群落响应。【方法】2016年4、7、9、12月分别对湛江自备电厂附近海域的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与结论】共鉴定出浮游桡足类41属83种和11类幼体,其中四季种类数为春季27种,夏季31种,秋季47种,冬季43种,分别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18.2%、20.9%、31.9%、29%。种类最多的是大眼剑水蚤属达8种,其次为长腹剑水蚤属7种,唇角水蚤属5种,隆哲水蚤属和歪水蚤属各4种。其中优势种共有8种,无四季优势种,3季都为优势种的有钳形歪水蚤Tortanusforcipatu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浮游桡足类丰度呈现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的规律,大致符合涨潮丰度增加,落潮丰度减小,远岸丰度低于近岸的规律。Sperman相关性表明,浮游桡足类丰度与夏季pH和温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夏季盐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温盐是解释夏季浮游桡足类丰度差异的最佳组合。从4个断面分析结果可知,秋季浮游桡足类分布受断面影响显著,秋季断面pH值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2.
流沙湾海草床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 结构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2—11月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对广东省流沙湾海草床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周年的季节调查, 研究了其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流沙湾海草床海域浮游动物共有49种和13类浮游幼虫, 群落结构主要由桡足类和浮游幼虫所组成。优势种共有20种(类), 4季均为优势种的种类有2种: 针刺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年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4.8ind/m3和132.2mg/m3, 高峰期位于夏季, 低谷位于冬季, 周年变化基本上为单峰型。浮游动物生物量与丰度、pH值呈显著的正相关, 与叶绿素a和水温呈较明显的相关性, 而生物量和丰度与盐度和PO43?呈负相关, 与其它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43.
2010年夏季雷州半岛沿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10年7月对雷州半岛海岸带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7种和34类浮游幼体,其中原生动物4种,占总种类数的4.6%;腔肠动物20种,占总种类数的23.0%;介形类1种,占总种类数的1.1%;枝角类2种,占总种类数的2.3%;桡足类37种,占总种类数的42.5%;十足类2种,占总种类数的2.3%;毛颚动物7种,占总种类数的8.0%;被囊动物6种,占总种类数的6.9%;浮游软体动物8种,占总种类数的9.2%。优势种有13种和3类浮游幼体,孔雀强额哲水蚤和小毛猛水蚤是该海域重要的优势种群,几乎在全海域均为优势种,桡足类幼体为全海域优势类群。半岛沿岸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数由近岸往远岸逐渐增多,浮游动物丰度分布则相反。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为东北部、东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南部,丰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西北部、西南部、东北部、东南部、南部,生物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东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南部、南部,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平面分布反映了人类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活动概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2.96和0.57。相关分析表明:浮游动物丰度与水温、细菌总数、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磷酸盐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浮游动物生物量与TOC、细菌总数、叶绿素a、浮游植物丰度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pH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4.
对湛江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步提取重金属(SEM)的含量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AVS含量夏季平均为0.449μmol/g,冬季为1.816μmol/g,大多数站位AVS含量冬季高于夏季;AVS平均含量总体呈南、北区较高,东、西区较低的区域分布规律。潮区沉积物可提取重金属SEM总量夏季在0.56~4.60μmol/g之间,冬季处于0.65~2.21μmol/g之间;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大小为ZnCrPbCuCd,其中Cd含量占SEM总量不到1%,Zn含量则在70%以上,SEMZn是控制着SEM分布的主要模式。联合利用(∑SEM/AVS)与(∑SEMAVS)法和生物毒性阈值法综合评估重金属对沉积环境的影响,东海岛潮间带大部分区域沉积物中(∑SEM-AVS)处于0~5之间,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较强的区域为通明海区(7号站和8号站所在),具有较强潜在生物毒性的重金属为夏季通明海区的Zn。  相似文献   
45.
利用双道原子荧光分析仪对湛江港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砷、汞、铅、镉的含量进行了分析,阐明了这几种重金属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As的质量分数为(8.138~16.749)×10-6,平均12.745×10-6;Hg的质量分数为未检出(nd)~0.322×10-6,平均0.059×10-6;Pb的质量分数为(14.306~68.904)×10-6,平均44.258×10-6;Cd的质量分数为(1.561~6.882)×10-6,平均3.0874×10-6;砷、汞、铅从港内往港外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镉的分布没有规律性,在整个港湾内的分布较均匀。从单因子污染指数看,砷、汞和铅都属生态危害轻微;镉污染较为严重,属生态危害强;从综合污染指数看,属生态危害中等。  相似文献   
46.
徐闻珊瑚礁保护区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年8月(夏季)、2006年11月(秋季)、2007年2月(冬季)和2007年4月(春季)在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灯楼角至流沙湾近岸海域调查徐闻珊瑚礁保护区的营养盐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徐闻珊瑚礁保护区水域溶解态无机氮以NO3--N为主,其含量超过总溶解无机氮的50%;各站点NO2--N含量相对较低,冬季NO3--N和NH4+-N含量均高于其它季节;无机磷含量在0mg/L~0.030mg/L之间变化;活性硅含量表现为夏秋季节高、冬春季节低;表层水体硝酸盐氮/无机磷原子比值(N/P)夏季较低,不存在无机磷受限情况,而冬季N/P整体较高,此时水体主要受无机磷限制。  相似文献   
47.
湛江港湾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2月至11月对广东省湛江湾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的季节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97属31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春季178种、夏季142种、秋季117种、冬季92种,其中硅藻门54属209种,占总种类数的67.2%;甲藻门20属71种,占总种类数的22.8%;蓝藻门9属14种,占总种类数的4.5%;绿藻门9属11种,占总种类数的3.5%;金藻门2属2种,占总种类数的0.6%;裸藻门1属2种,占总种类数的0.6%;隐藻门1属1种,占总种类数的0.3%;针胞藻纲1属1种,占总种类数的0.3%。优势种共有19种:冬季7种、春季4种、夏季7种、秋季7种,全为硅藻,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Curvisetus、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glacialis、浮动弯角藻Eucampia?zoodiacu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gdrus?danicus和奇异菱形藻Nitzschia?paradoxa等,没有全年广布优势种,群落结构具有亚热带和沿岸性特征;4季均出现的种类共有33种,各季节间共有种类数在34—69种,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范围在0.17—0.31,季节更替明显。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3.02和0.43,群落结构较稳定;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13.60×104?cells/L-67.33×104?cells/L之间,夏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属季节单峰型变化,与一般亚热带春、秋季出现丰度高峰不一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叶绿素a和水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3和0.418(P<0.01,n=112,双尾),与无机氮和活性硅酸盐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3和-0.378(P<0.01,n=112,双尾),与其他环境因子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8.
测定了湛江湾海域2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的酸可挥发性硫(AVS)、同步浸提重金属(SEM)、TOC含量和Eh值,对AVS、SEM含量的平面分布及AVS与SEM、TOC含量、Eh值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AVS含量范围为0.004~0.547μmol/g,平均值为0.155μmol/g,SEM含量范围为2.10~4.27μmol/g,平均值为3.32μmol/g,相对其他海域湛江湾海域沉积物表现出AVS含量较低,SEM含量较高的特征.AVS与SEM含量平面分布较一致,湾顶的含量都较高,含量均值分别为0.361和3.52μmol/g,特呈岛以南到湾口呈逐渐减小的明显趋势.调查海域沉积物AVS与T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Eh值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高有机质含量、低氧化还原电位沉积环境有利于AVS的生成.20个站位CSEM5-CAVS的差值均为0〈(CSEM5-CAVS)〈5,说明该海域可能存在重金属的中等毒性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49.
于2008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流沙湾进行了4次采样调查,研究分析了流沙湾海水中总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探讨了TOC与温度、盐度、pH、叶绿素a和底泥TOC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在2008年度流沙湾海水TOC的浓度为0.992 ~ 5.437 mg/L,平均值为2.414 mg/L,呈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变化趋势,整个流沙湾海域海水TOC的平面分布相对比较均匀,表层稍大于底层.在内外湾分布上,冬、夏季节内湾TOC大于外湾,而春、秋季节外湾大于内湾;在垂直分布上,冬、夏和秋季表层大于底层,而春季底层大于表层;在地域分布上,冬、夏季节从流沙镇一侧海域到西联镇一侧海域逐渐减小,秋季变化趋势相反,春季时,两侧无明显变化.相关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流沙湾海水TOC与温度、pH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与温度的相关关系较为显著,与盐度则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叶绿素a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叶绿素a浓度小于2.6μg/L,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在叶绿素a浓度大于2.6 μg/L,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与底泥TOC呈现出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0.
2009年湛江湾叶绿素a分布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02—2009-11分4个季度调查了湛江湾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湛江湾海域叶绿素a变化范围为0.35~21.52mg/m3,年平均值4.47mg/m3;全海域叶绿素a呈现夏季(6.50mg/m3)>冬季(4.75mg/m3)>春季(3.58mg/m3)>秋季(3.01mg/m3)的季节变化模式;水平分布上,冬季的叶绿素a呈现由南三岛附近海域(即断面2和3)向外海和沿岸递减,春季、夏季和秋季呈现由外海向沿岸递减,年均值呈现由外海向沿岸递减的分布特征。主成分分析显示,湛江湾海域叶绿素a与pH、盐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氨氮、硝氮、硅酸盐、磷酸盐和无机氮呈极显著负相关。以表征的叶绿素a为标准的水体营养状况评价结果显示湛江湾海域多为中营养或贫营养状态,与以营养盐和化学耗氧量为标准的评价结果不一,故湛江湾的水体营养状况评价需要综合多个因子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