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39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2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大陆碰撞造山环境可以发育多种类型矿床,比较而言,对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各类矿床研究深入,而对与岩浆活动无关沉积岩容矿的矿床了解较少.近来,一些学者提出该套矿床最典型类型之一的MVT型矿床,其多数形成于碰撞造山背景、包括陆-陆碰撞造山环境(Bradley and Leach,2003;Leach etal.,2005),从而引发了对该套矿床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2.
周晔  侯增谦  郑远川  许博  王瑞  罗晨皓 《岩石学报》2017,33(7):2143-2160
六合地区地处扬子克拉通的西缘,前人对该地区下地壳的成分与形成机制尚无系统认识。本文通过研究新生代幔源侵入岩中所携带的深源捕虏体为认识该地区下地壳的成分和形成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该捕虏体为高级正变质岩(麻粒岩相),岩性分别为石榴石透辉岩、石榴石角闪透辉岩、石榴石角闪岩。三者全岩Si O2=43.85%~50.82%,MgO=6.83%~14.77%,Mg#=0.50~0.64,Cr=87.1×10~(-6)~616×10~(-6),Ni=19.7×10~(-6)~143×10~(-6),皆属于低镁石榴石堆晶岩。通过石榴石-单斜辉石Mg-Fe交换地质温度计计算得知石榴石角闪岩的形成温度721~774℃,形成深度为45~47km,石榴石角闪透辉岩和石榴石透辉岩的形成温度803~829℃,形成深度为48~51km,说明三者皆形成于下地壳。捕虏体锆石多为变质锆石,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59±9Ma和773±23Ma。捕虏体的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51±4Ma和809±64Ma。259Ma的锆石εHf(t)=-5.69~10.3,773Ma的锆石εHf(t)=5.87~17.7。年代学数据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表明六合地区下地壳受到新元古代和晚二叠世岩浆底侵作用,同时发生变质作用。新元古代捕虏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Sr。高度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Ti。εNd(t)=4.36~5.28。表明在新元古代时期,六合地区的地壳受到俯冲弧岩浆底侵,经过批式熔融计算得知底侵岩浆源自地幔石榴石-尖晶石橄榄岩10%~30%部分熔融。晚二叠世捕虏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Sr。轻度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Ti。εNd(t)=-5.68~2.33。表明在晚二叠世时期,六合地区的地壳受到地幔柱-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产生的岩浆底侵,经过批式熔融计算得知底侵岩浆由地幔石榴石-尖晶石橄榄岩10%~20%部分熔融而成。综上所述,在新元古代板块俯冲和晚二叠世地幔柱的分别作用下,六合地区的地壳受到地幔物质的加入形成镁铁质的新生下地壳。  相似文献   
143.
义敦岛弧的形成演化及对“三江”地区块状硫化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侯增谦  莫宣学 《地球科学》1991,16(2):153-164
  相似文献   
144.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作为新特提斯洋闭合和冈底斯弧诞生的板块聚合边界,过去通常以日喀则蛇绿岩带及相伴产出的高压低温变质带(肖序常和高延林,1984)和混杂堆积带(陈国铭等,1984)为典型标志。日喀则蛇绿岩带广布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组合层序自南而北依次为变质橄榄岩带、镁铁—超镁铁杂岩、席状岩墙—岩床杂岩和基性熔岩(鲍佩声和  相似文献   
145.
146.
西藏高原冈底斯中新世(21~12Ma)侵位于冈底斯花岗岩岩基内。斑岩呈东西向断续带状展布(350km),南北向串珠排布(宽约50km),明显受NS裂谷和正断层控制。斑岩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斑岩高SiO2、Al2O3、K2O和低Y和HREE(Yb)含量;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ULE),尤其富集Sr和K;缺乏Eu异常和/或具弱正异常;普遍具有较高的Sr/Y、(La/Yb)。比值及较低的Y/Yh比值。斑岩显示出明显的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冈底斯花岗岩基。对冈底斯岩带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序列的综合分析揭示,斑岩是滞留在地幔的洋壳残片在花岗岩基大幅快速隆升后部分熔融的产物,熔融残余相为石榴石 角闪石 单斜辉石 含钛矿物组合,熔体在上升过程中与上覆交代地幔楔发生作用,使岩浆的K含量和Mg^#明显增高。高密度的熔融残留体榴辉岩或角闪榴辉岩沉入下伏地幔或软流圈,这可能导致了冈底斯岩带在20~14Ma期间的隆升。冈底斯中新世斑岩的时空分布厘定了西藏高原冈底斯带EW向伸展的初始时间大约在20Ma左右。高永丰等:冈底斯晚第三纪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7.
根据泉华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年龄分布, 推断热水活动的时代及其规模. ESR年龄表明0.5 Ma以来热水活动主要发生于4个时期: 0.5~0.47, 0.4~0.35, 0.27~0.2和0.1 Ma以来. 分析结果得到了地球物理资料、高原内部及周边地区的沉积响应. 通过分析热水活动的深部制约机制和高原的隆升张裂作用的约束, 探讨了青藏高原0.5 Ma以来的隆升过程.  相似文献   
148.
三江地区义敦岛弧碰撞造山过程:花岗岩记录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43  
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是特提斯-喜马拉雅巨型造山带中的一个复合造山带。本文利用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29个花岗岩体的43件同位素测年数据,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造山带花岗岩的时间坐标。初步识别出4套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即印支期弧花岗岩、燕山早期同碰撞花岗岩、燕山晚期A型花岗岩和喜马拉雅期花岗岩。据此,再造了造山带的形成过程与演化历史:印支期的大规模俯冲造山作用(238-210Ma),形成义敦火山岩浆弧;大约自206Ma始,发生弧-陆碰撞,伴随岛弧地壳挤压收缩和剪切变形,发育同碰撞花岗岩;进入燕山晚期(138-73Ma),岛弧碰撞造山带发生造山后伸展作用,形成A型花岗岩带;喜马拉雅期发生陆内造山作用(65-15Ma),岛弧碰撞造山带出现逆冲-推覆和大规模走滑平移,伴随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的侵位和拉分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9.
“三江”地区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基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50.
川西呷村含金富银多金属矿床是典型的黑矿型Zn-Pb-Cu-Ag矿床,其形成于与岛弧裂陷相伴的“双峰式”火山活动末期,产于岛弧裂谷带内的酸性火山岩系中。矿床由下部网脉状矿和上部块状矿组成,具“双层结构”金属分带和蚀变分带特征,矿体与喷气岩-喷气沉积岩密切伴生。成矿作用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均形成特定的矿物共生组合。本文在已往研究基础上,拟就成矿流体的化学成分和热演变历史,探讨矿床金属分带、蚀变分带机理和成矿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