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2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2°~22°N,116°~122°E)表层沉积中的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硅质与钙质生物丰度和比值的定量分析以及碳酸盐含量的测定,发现碳酸盐含量、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及钙质生物比值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和硅质生物比值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却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增加.研究表明,调查区内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以及碳酸钙含量的高低,与碳酸盐溶跃面(lysocline)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密切相关,碳酸盐溶跃面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南、北还存在一定差异,碳酸盐溶跃面南部较北部深,南部在2600m上下,北部则在2200m上下;碳酸盐补偿深度也是南部的较深,南部为3 600 m上下,而北部在3 400 m上下。  相似文献   
22.
长江口北支兴隆沙XL2孔沉积物的磁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兴隆沙XL2孔沉积物磁性特征研究,发现该地区沉积物的磁性矿物以低矫顽力的亚铁磁性矿物为主。按磁化率χ等磁参数曲线的变化特征将XL2孔划分出4个磁性层,同时对比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微古分析结果,探讨了长江口北支兴隆沙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以及沉积物磁性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3.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动力响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基于长江口2003 年2 月采集的58 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及以同步水动力资料的分析表明, 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自江阴-口外逐渐变细, 由江阴附近的217.8 μm 减少到南槽口外的12.1 μm; 浑浊带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北港最大, 平均为126.2 μm, 北槽其次, 平均为48.4 μm, 南槽最小, 平均为14.2 μm; 口外海域则北槽最大, 为22.4 μm, 北港其次, 为16.5 μm, 南槽最小, 为12.1 μm。沉积物分选性大多为中等-很差, 中值粒径越大, 分选系数越 小; 沉积物偏度大多是近对称-极正偏; 峭度表现为中等峭度-很窄尖。横沙以上区域表层 沉积物类型以砂为主, 口外海域沉积物类型以粘土质粉砂为主, 浑浊带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复杂多样。长江口主槽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与落潮历时、Ve/Vf 值和余流值等动力参数呈正相 关关系, 落潮动力条件是决定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大小的主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24.
长江口区全新世古环境变化及其对黑潮变动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长江口区古环境变化的历史资料与冲绳海槽黑潮演变的沉积记录进行直接对比,确定了全新世百、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和短期事件与长江口区生存环境变化的时间序列,发现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与自然的发展(气候波动)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黑潮增强、气候温暖时期适宜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而黑潮减弱、气候变冷时期容易发生人类迁徒和社会动荡。这不仅对于揭示全球气候演变机制,特别是短期气候事件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趋势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5.
长江口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底质环境评价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通过对长江口区32个表层沉积样品中Cu、Cr、Zn、Pb等重金属元素及Al等常量元素的含量分布进行定量研究,揭示水动力和沉积作用是研究区元素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而采用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沉积地球化学分区。此外,本次研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以Cu、Cr、Zn、Pb重金属元素作为评价因子对长江口区进行底质环境的多因子评价,结果发现研究区的底质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从而为探讨研究区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微体化石的丰度和各类比值以及碳酸钙含量的分析,发现易溶类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以及碳酸盐含量随水深的增大而迅速减小,抗溶类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则随水深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各类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以及碳酸钙含量都显示了在3500m附近存在着明显的分界线,应与深海碳酸盐溶解作用有关。浮游有孔虫Q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其优势属种的分布主要受表层水温所控制,但黑潮暖流的南海分支和吕宋岛北端上升流的存在对调查区北部浮游有孔虫的属种分布所起的作用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27.
冲绳海槽南部两万年来碳酸盐溶跃面的变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对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和晚第四纪沉积柱状样中百余个样品进行了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翼足类等微体化石定量分析。通过表层沉积样品中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比例、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壳比例、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和浮游及底栖有孔虫丰度等多种标志的水深变化,确定冲绳海槽现代的碳酸盐溶跃面位于水深1500~1600m处。进而,在高分辨率地层学基础上,检验这些指示溶解作用的标志和翼足类丰度等在柱状样中的变化,结果发现末次冰期冲绳海槽碳酸盐溶解作用显著减弱,碳酸盐溶跃面和文石补偿深度急剧变深;至冰后期碳酸盐溶解作用又急剧增强,溶跃面和文石补偿深度又变浅至与现代相当的位置。这些变化与南海等西太平洋其他海区的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28.
长江口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的滩面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长江口崇明东滩高潮滩、中潮滩以及光滩柱状样的有机元素(C、N)含量与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粒度组成等的测定,研究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及其滩面趋势.结果表明,长江口盐沼土壤POC-δ13C相关特征与山地土壤剖面上部土层的基本类似,盐沼土壤有机质主要源于长江流域表层土壤,有机质年龄不足100年.不同高程柱样TN-C/N、POC-TIC与POC-δ13C关系特征表明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程度普遍较低,有机质更新特征呈明显的滩面变化趋势.光滩有机质基本反映沉积母质特征,更新程度极低;中、高潮滩有机质更新作用已经发生,随着滩面演变,处于不同更新阶段的有机质组分混杂程度提高.盐沼滩面过程塑造垂向沉积层序,层序中独特的沙、泥纹层构造导致物质上下运移困难,有机质更新作用受到抑制.盐沼滩面过程直接影响有机质的累积与更新,对于有机质更新的时空特征具有显著制约.  相似文献   
29.
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及其制约因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简要介绍了人海河口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机理;以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的研究为例,概述了影响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的若干因子;着重介绍了长江口水体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于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河口工程与环境中的泥沙问题,提出未来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30.
选择长江口盐沼典型高程部位(高潮滩上部、中潮滩下部、光滩)柱状样,采用小间隔(1 cm)取样,通过粒度、颗粒有机碳(POC)含量与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分析,研究盐沼滩面发育的沉积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盐沼沉积物的粒度参数、POC含量与δ13C值随深度变化明显;在盐沼典型高程部位沉积物的颗粒组成与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显著,有明显的滩面趋势,这与滩面的规律性演化密切相关.柱样有限深度内有明显的相对淤积期与冲刷作用相对较强时期的交替,表明长江口盐沼滩面发育过程并不是线性的.盐沼沉积物黏粒含量对POC含量和δ13C值的垂向变化及滩面趋势影响显著,表明流域来水来沙明显制约河口盐沼的发育.对于沉积动力环境复杂、冲淤过程频繁、厚度为毫米级的砂质纹层和泥质纹层发育的河口盐沼,在沉积和地球化学研究中采用小间隔取样的效果明显,有助于揭示盐沼发育过程的更多信息,为年际滩面冲淤演变研究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