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4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280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130篇
地质学   614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室内应急疏散信息对于室内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应急处置以及人员逃生非常重要。针对目前室内应急疏散信息存在现势性差、表达方式简单、发布范围小、发布不及时以及不易被关注等问题,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基于WebGL网络三维可视化技术的轻量化室内应急疏散信息发布系统。该系统以建筑物室内三维模型、室内路径网络为数据源,采用一种多出口室内应急疏散路径规划算法进行逃生路径规划和疏散分区,基于WebGL来搭建轻量化信息发布平台。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高效生动地发布室内应急疏散信息,且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大大提升了人们访问应急疏散信息的便捷性和对安全疏散信息的理解深度。  相似文献   
122.
文章介绍了2015年冬季锡林浩特市出现的光柱现象,分析了此现象产生前后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和现象生成原因。结果表明:光柱现象产生于冬季降雪多、湿度大、气温低、风速小的大气环境中,一般出现在气温下降到-20℃,相对湿度达到80%,风速<2 m·s^(-1),前期有降雪的天气条件下,是由片状冰针反射和折射城市灯光产生。  相似文献   
123.
利用云探测卫星CloudSat在2007年12月1日—2008年11月30日全年数据, 构建一种利用CloudSat云分类产品、温度产品、液态水含量产品来联合识别飞机积冰潜势的算法, 并利用该算法对上述时段的全球范围内飞机积冰潜势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 旨在为航空安全特别是长途飞行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并分析了不同云类型和不同季节的飞机积冰潜势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飞机积冰潜势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纬向、海陆及季节差异特征。整体上中高纬度地区积冰潜势频率比低纬度地区高, 陆地上空的积冰潜势频率比海洋上空高; 对于不同云类型而言, 中高纬度地区积冰潜势以层云、层积云、高层云和高积云为主, 而低纬度地区积冰潜势以深对流云为主; 对于不同季节而言, 夏季积冰频率较低, 冬春季节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4.
利用气候相似性原理,按照天气系统影响划分气候区,分析锡林郭勒盟冬季降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冬季降水分布特点与其他季节有所不同,西南部和东部各有一大值区,其原因主要是受河套气旋(倒槽)和蒙古冷涡影响造成,山地小气候也起到重要作用。西部地区70年代降水最多,其他地区降水最多的时期是在90年代,2000年以来降水有所减少,异常偏多或偏少的年份多集中于某个时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125.
通过对2008年5月28—29日呼和浩特大部地区出现的沙尘暴天气进行分析得出:此次沙尘暴是由高空冷涡配合地面蒙古气旋形成的;沙尘主要源于蒙古国西部、南部,在高空锋区的作用下,由冷涡旋转携带而至;大气低层干燥的空气和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沙尘卷入空中提供了条件;较强的斜压作用出现在低层,这对于有效位能的释放、动能的产生以及气旋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斜压强迫使动量下传,从而形成强风,触发了沙尘暴;此次沙尘暴主要产生于冷锋附近及其后部。  相似文献   
126.
受到历史、地理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德国的国家发展轨迹迥异于欧洲其他国家。1871年德国才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其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复杂而波折,演进历程又始终伴随着对“到底什么是德国?而德国又在哪里?”的讨论与思考。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德国先后采取了多种地缘战略,不同的地缘战略选择又直接影响着国家战略和民族命运,或迅速崛起,或迅速衰落。本文以历史上德国所采取的地缘战略为主线,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地缘战略的产生背景、主要策略和重要影响。总结出特殊的地缘区位、落后时代的政治体制、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良莠不齐的哲学根基和高度发达的教育科技五个因素为德国地缘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剖析在这些地缘战略影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德国在地缘战略的构划、制定、实施等方面形成的强烈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27.
一、前言云南曲靖-昭通断裂带北段南起昭通盆地,北止玛瑙以北,全长180km。该断裂带自南向北主要由大关口断裂、中坝断裂、高桥断裂、大毛滩断裂、玛瑙断裂和利店断裂组成。另外还有NE向的洒鱼河断裂、新田断裂及EW向的木杆河断裂与之  相似文献   
128.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二次设计作了进一步研究,将塑性铰出铰顺序引入计算。并用这种方法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分析,由此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一些实用建议。  相似文献   
129.
渤海湾盆地石炭纪—二叠纪煤的有机组分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延斌  韩德馨 《地质学报》1999,73(4):370-375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石炭纪-二叠纪煤中主要有机组分进行显微傅里叶红外分析,揭示了孢子体,角质体,树脂体及基质镜质体等有机组分化学组成,结构的特点和对油气形成贡献的差异。结果表明,角质体,树脂体和孢子体都具有富氢指数高,富氧指数低的特点,但树脂体对油气生成的贡献更大而且时间较早,孢子体较差而且时间较晚,就基质镜质体而言,晚石炭世太原组(C2t)煤比早二叠世山西组(P1s)煤富氢指数高,富脂链参数也大,表  相似文献   
130.
城市河道黑臭底泥对挺水植物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城市河道黑臭现象日益严重,探讨常见湿地植物在黑臭底泥中的生长,有利于为河道修复物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黑臭底泥对3种常见湿地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美人蕉(Canna indica)及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生长状况和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菖蒲和美人蕉在第30~40 d时生物量增量明显降低,慈姑的生物量增量在整个实验中持续增加;通过比较3种湿地植物的荧光参数可知,菖蒲和美人蕉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 P)、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r ETR)值在第10 d时达到最大,分别为41.33μmol/(m2·s)和68.60μmol/(m2·s),后30 d一直下降;慈姑q P、r ETR值在第30 d时增加;在第40 d时,美人蕉q P值下降,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 N)值上升,叶片有较强的热耗散能力,而菖蒲的q P、q N值同时下降,黑臭底泥对菖蒲叶片的光合系统PSⅡ造成伤害.这说明黑臭底泥对菖蒲和美人蕉的光合能力产生较长期抑制,而慈姑可较快适应黑臭底泥的胁迫.因此利用湿地植物修复黑臭河道时,可优先选择慈姑,其次是美人蕉,最后是菖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