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82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86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7 毫秒
71.
RADARSAT数字图像积雪覆盖下地物解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加拿大RADARSAT雷达数字图像,以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布尔津、吉木乃、哈巴河、福海5个县(市)为典型试验区,研究了积雪覆盖下雷达遥感图像地物解译的基本原理和几何纠正方法,比较分析了标准模式的地理参考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与经过亮度增强、边缘增强、图像增强、斑点压缩和纹理分析处理的图像上地物目视解译的特点,建立了积雪覆盖下雷达图像上耕地、水系、交通道路、居民地等与抗灾救灾密切相关的地物的解译标志。结果表明,可弥补可见光及近红外遥感积雪监测的缺陷,为雪灾发生区的救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
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渗流场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是利用饱水岩体密封性进行石油储存的方式。在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建设中,由于工程体的出现,改变了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干扰了原来平衡的地下水渗流场,为保证地下石油洞库的水封效果,需进行裂隙岩体渗透特性及地下水渗流场时空演化研究。以国内首个在建的大型地下水封石油储库为工程背景,结合现场试验数据分析,运用等效连续介质的方法,采用裂隙岩体各向异性渗透张量,建立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预测不同施工进程时地下水位的变化。分析预测结果表明:在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无水幕条件下地下水位逐渐降低,主洞室部分区域出现零水头压力区,无法保证水封性;模拟运营期水幕巷道施加定水压力,地下水位上升至设计高度35 m且趋于稳定,可以满足水封效果要求。研究结果对地下石油洞库的水封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3.
羌北地块中-晚侏罗世雁石坪群古地磁新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青藏高原羌北地区中-晚侏罗世雁石坪群古地磁新结果.对采自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雁石坪剖面(33.6°N, 92.1°E)11个灰岩采点(118块)和10个碎屑岩采点(99块)定向样品系统古地磁学研究表明,大部分样品的退磁曲线具有双分量特征.低温分量方向在地理坐标系下较为集中,应该为地层褶皱之后的黏滞剩磁.高温特征剩磁分量方向可分为两类:(1)索瓦组(J3s)和布曲组(J2b)灰岩,以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高温特征剩磁分量(Ds=355.7°,Is=42.1°,k=58.2,α95=6°)可通过99%置信度的褶皱检验.(2)雪山组(J2x)和雀莫错组(J2q)碎屑岩,以赤铁矿、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高温特征剩磁分量(Ds=3.3°,Is=28.9°,k=30.7,α95=8.9°)可通过95%置信度的倒转检验和99%置信度的褶皱检验.两组分量都应该是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信息.碎屑岩组的磁倾角比灰岩组偏低13°左右,其剩磁方向很可能存在着与压实作用相关的剩磁倾角变浅的状况.本文取灰岩组平均磁化方向作为雁石坪群的原生剩磁分量,获得羌北地区雁石坪群古磁极位置:80.0°N,295.2°E(dp/dm=7.4/4.5).古地磁结果表明,羌北-昌都地区晚石炭-晚二叠世期间位于南纬中低纬度地区,早三叠世以后开始大规模北向漂移,至中-晚侏罗世已到达24.3°N.其快速北向运动主要发生在早三叠至早侏罗世期间(3500 km左右),与现今位置相比中晚侏罗世之后的北向迁移总量为900 km左右.  相似文献   
74.
为了研究受弯构件的抗火性能,及对国内外目前的受弯构件抗火设计方法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介绍了中国、美国、欧洲、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钢结构抗火设计规范关于受弯构件的计算方法,并对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一个算例,分别采用不同的规范计算了其临界温度和耐火极限。经对比分析表明:各国规范的计算结果差别较大,相同条件下,澳大利亚规范计算得出的临界温度较低;无防火保护层时,英国规范计算得出的耐火极限较高,而有保护层时,美国规范计算得出的耐火极限较低。  相似文献   
75.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动物生态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分布的上缘、典型分布区和分布下缘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混交林三个分布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其中典型分布区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组成均匀。甲螨亚目、辐螨亚目、节跳虫科、球角跳虫科、革螨亚目和山跳虫科相关性较大,共同出现在各分布区。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且红松阔叶混交林的上缘和典型分布区表聚性更为突出。通过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表明,土壤全钾、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较大,而土壤全磷含量和pH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次之。  相似文献   
76.
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再生资源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加入钢纤维和tank纤维制成性能增强再生混凝土,使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保证。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3个混杂纤维掺量分别为0、0.5%、1%的再生混凝土框架中节点进行低周反复试验分析,得到了它们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相较于普通再生混凝土而言,性能增强再生混凝土框架中节点的耗能性能可提高20%、32%,抗开裂性能及极限承载力性能也更为优异,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之中。  相似文献   
77.
井下钻探是煤矿日常生产中获取地质资料及消除安全隐患的技术手段。而现阶段煤矿生产中施工的钻孔多不进行钻孔轨迹测量,造成地质资料误判、安全措施客观上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根据钻孔轨迹测量原理研发出基于航姿参考系统的电磁波无线随钻轨迹测量系统。该系统具有成本低、方便应用的特点,且能满足无线随钻测量的要求。井下实验证明,该系统可以高效地完成随钻钻孔轨迹测量,提高钻进效率。   相似文献   
78.
大别山木子店地区岩浆岩由中生代花岗岩类和元古宙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组成。对中生代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原位LA-ICP-MS锆石U Pb年龄和Hf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该花岗岩形成于(133±2) 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εHf(t)介于-26.5~-19.6,平均值为-24.9,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主要介于2 531~2 139 Ma,2个继承锆石分析点分别给出了-3.0和-0.3的εHf(t)值,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 589 Ma和1 654 Ma。上述研究表明,木子店地区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为古元古代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形成过程中可能有新元古代地壳物质加入。综合分析认为,该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大别造山带从挤压向伸展的转换阶段。与沙坪沟赋矿花岗岩具有类似的岩浆物质来源,指示木子店地区具有寻找早白垩世早期钼矿的可能。   相似文献   
79.
孔壁失稳是水平定向钻扩孔工程中的瓶颈性问题,扩孔器下沉形成的葫芦形孔洞是孔壁失稳的主要原因。目前,扩孔孔洞孔壁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对象多为圆形孔洞而非葫芦形孔洞。基于有限元法建立扩孔器-岩土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扩孔器下沉形成葫芦形孔洞的机理;此外,开展了葫芦形孔洞的孔壁稳定性研究,并与圆形孔孔壁稳定性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扩孔器下沉存在极限下沉量,且每级下沉量等于前级扩孔器半径与当前级钻杆半径之差,则实际的孔眼形状为葫芦形;计算值与印度Purna河和渭河穿越工程实际孔高值相对误差值分别为7.39%和9.8%,说明了葫芦形孔洞形成机理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葫芦形孔洞的孔顶坍塌的可能性较圆形孔提高了138%;且孔型对孔腰稳定性的影响小于孔顶稳定性。   相似文献   
80.
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地学中的若干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洪超 《地球科学》2011,36(2):347-354
对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全球冰川监测、局部断裂带提取、滑坡监测和稳定性评价以及海岸线提取和海岸侵蚀等方面的应用做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作为一种新型的对地观测手段,激光雷达(含星载、机载、车载和地面)的应用已经从传统的测绘扩大到包括文物保护在内的诸多其他应用领域.所综述的激光雷达技术在地学研究中的4个应用方面,是传统地学研究中与全球变化和人居环境最为密切的方向.分析表明,激光雷达技术在这些研究方向中的应用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