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206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针对以往滨海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吸纳海洋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海洋观测资料和滨海旅游资源调查大量数据,构建两层次定量评价方法,从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两个方面,针对3类旅游资源(水体—沙滩类、生态类、人文类)分别建立评价指标。应用SPSS和ARCVIEW软件,采用聚类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的空间分布、组合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认为,两层次定量评价法能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性,针对滨海旅游资源的特点,定量地评价滨海旅游资源的现实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能准确地识别滨海潜在旅游区。结果显示,广西滨海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现实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高,且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便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2.
利用乌鲁木齐市1990年8月6日、2001年7月11日和2013年7月4日三期热红外遥感数据,定量反演亮度温度,利用均值-标准差法对温度进行分级后评价城市热岛效应时间变化特征:1990、2001、2013年3个时段,乌鲁木齐市最大热岛强度分别为11.48℃,12.06℃和14.01℃;加权平均热岛强度分别为1.033℃,1.603℃,1.236℃;城市热岛比例指数分别为0.1054,0.3945和0.4328;乌鲁木齐市城市热岛效应在平均水平上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最大热岛强度、热岛比例指数均增加,城市已初步形成区域内的"热岛",城市高温区温度将继续上升且面积存在扩展趋势.利用PS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在同时段内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协调性均在提高.从评价结果出发,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因子包括:人口密度、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地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道路铺装面积、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这些因子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3.
摘要:土壤游离烃技术通过直接检测受地表景观介质变化影响小的游离态轻烃异常来获取地下油气信息。塔里木盆地试验区已知油气藏上方具有良好的游离烃化探异常显示,干燥系数在840~1989之间,显示游离烃异常与深部油气的热演化相关。土壤游离烃组分平衡系数、湿度系数、特征系数等指标预测与判断地下油气藏性质的结果与实际地质结果相吻合。近地表游离烃的甲烷/丙烷指标均值高达25~116,由北向南依次增大,说明油气藏埋藏深度依次增大。丁烷异构比和戊烷异构比特征显示雅克拉油气区有机质成熟度最高。结果表明:游离烃的轻烃组分和含量变化特征能够预测与判断地下油气藏的位置、性质、有机质成熟度和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介绍了在平原复杂地表及地质条件下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的资料采集和处理的过程,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勘探方法和处理技术,以保证野外资料采集和数据处理的质量。通过对三维地震勘探的野外资料科学采集和高质量的数据处理,说明了三维地震勘探在水网区(河流、鱼塘、水库)、铁路、村庄及工厂、地下构造复杂等等的地区取得了成功,并为今后地表及地质复杂地区的煤田三维地震勘探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65.
通过18口井的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分析、85件铸体薄片的鉴定、24块样品的扫描电镜观察、271组物性数据的统计,对鄂尔多斯盆地榆北气田山2段砂岩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套储层曾遭受低温热液改造,次生孔隙发育,长石几乎被完全溶解;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和微裂缝组合为主,粘土矿物晶间微孔对储层也有贡献;储层发育受沉积相、碎屑成分、成岩和构造作用共同影响,其中有利的沉积微相控制了储层空间分布;碎屑成分和粒度与储层物性好坏有直接关系,是形成储层的物质基础;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有利有弊,压实和胶结作用可使原生孔隙大部分丧失,而热液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可大幅度提高储层的孔渗性,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66.
豫西老君山花岗岩体位于北秦岭造山带中黑沟—栾川区域性断裂带的南侧。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将岩体划分为3个主要的成岩期次:第1期为含小斑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第2期为中斑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第3期为大斑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同心环带分布特征。在矿物组成和岩石地球化学成分特点上,这3期花岗岩体基本相似,均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和石英组成,但在岩石结构上有明显差异。岩石具有高硅(SiO2>70%)、高碱(NaO+K2O=8.28%~9.53%)、低钙(CaO=0.68%~2.42%)的特点。在微量元素上,Ba、Sr、Nb、Zr、Th、Rb含量较高,Co、Ni、Cr、V、Sc含量低。岩体属于I型花岗岩。第2期和第3期花岗岩的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分别为(111±1)Ma(MSWD=0.41)和(108±1)Ma(MSWD=0.39),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晚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67.
豫西老君山地区钼矿地质特征及辉钼矿 Re-Os同位素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芳  叶会寿  周珂  高亚龙 《矿床地质》2012,31(3):480-492
东秦岭钼矿带内的金堆城、南泥湖、上房沟、石家湾、雷门沟、东沟、夜长坪等钼矿床均产于燕山期小规模的花岗斑岩体中。近些年来,在大面积出露的老君山花岗岩基内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带中亦发现了斑岩型钼矿床和矿点,是一个找矿潜力较大的远景区。为了总结该区钼矿的成矿规律和建立成矿模式,以便更有效地指导找矿勘查,笔者在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研究的基础上,对钼矿的成矿作用时限进行了约束。硫同位素研究显示,老君山地区钼矿床(点)的δ34S值为2.4‰6.3‰,表明其硫很可能来自岩浆流体。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其成矿流体的δDV-SMOW为-108‰-82‰,δ18OV-SMOW为6.3‰10.4‰,反映出成矿流体来自混合的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文章对该区3个钼矿床(点)的6件不同矿化类型的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测年,获得了辉钼矿的Re-Os模式年龄为(109.8±1.6)114.5±1.7Ma,等时线年龄为(114.3±3.4)Ma,表明其成矿作用发生于早白垩世,与赋矿的老君山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相一致,应为同一岩浆-构造-流体活动的产物。老君山地区钼矿床(点)与东沟、鱼池岭、汤家坪和沙坪沟等斑岩钼矿床,均形成于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区域岩石圈大规模伸展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8.
翟雷  叶会寿  周珂  孟芳  高亚龙 《地质通报》2012,31(4):569-576
河南嵩县庙岭金矿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外方山地区。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中近南北向断裂带内,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具浸染状、细网脉状构造和微细粒它形粒状晶粒结构、交代结构,围岩热液蚀变有硅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矿化具有多阶段的特点,属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成矿热液蚀变矿物钾长石Ar-Ar法测年的结果:坪年龄为121.6Ma±1.2Ma,等时线年龄为117.0Ma±1.6Ma,表明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熊耳山地区祁雨沟、瑶沟等金矿床形成于同一时期,属与早白垩世构造-岩浆-流体活动有关的产物。  相似文献   
69.
提出一种离散布谷鸟算法(DCA)求解带容量约束的车辆路径问题(Capacitated Vehicle Routing Problem).该算法采用轮盘赌机制增强初始解选择的随机性,对基本布谷鸟算法的莱维飞行操作中,使用2—opt法和exchange法进行位置更新;在寄生巢位置更新中,使用shift法和reverse法增强最优解的局部开发能力.选取augerat标准数据集测试算法,并比较BA、ACO、SA及PSO算法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离散布谷鸟算法能够有效解决带容量约束车辆路径问题,有较强的寻优能力,求解质量优于其他4种对比算法.  相似文献   
70.
运用3S技术对最近40年来荣成湾沿岸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及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海岸湿地土地覆被总面积和陆域土地覆被总面积变化不大,但其各自类型结构和分布均发生了显著调整,而且二者变化在时间上不同步.从面积上讲,前者以1981年为界,渴湖和沙地先减少后波动增加,滩涂和沼泽地先增加后波动减少;养殖池从无到有并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