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354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众多,其中一部分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用经典数学理论及力学模型很难描述。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影响边坡稳定的离散型和连续型因素采用不同方法确定隶属度,并利用二元对比分析法给出各因素权重值;同时考虑降雨对边坡稳定的重要影响,对降雨后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行修正,建立边坡稳定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计算模型,评价降雨前后边坡稳定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所采用的隶属函数,充分考虑了各个因素的不同特点和分布规律;考虑降雨前后权重的变化,能使评判结果更趋合理。以实际工程为例,模糊综合评判结果显示:降雨前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降雨后处于欠稳定状态,与经典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2.
坐标变换法通过将物理空间的曲网格映射为计算空间的矩形网格,将起伏地表转化为水平地表,同时将物理空间的波动方程转化为计算空间的波动方程,在计算空间完成数值模拟,坐标变换的方法对处理起伏自由边界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应用效果。本文在传统坐标变换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计算区域速度差异采用不同的网格大小和采样时间步长,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双变网格的起伏地表坐标变换正演模拟方法。在编程实现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模型波场模拟试算结果分析可知:(1)变网格方法与常规方法波场模拟误差在0.5%左右;(2)变网格方法计算效率视不同的变网格区域面积及变网格大小可提高几倍量级,在本文模型和计算参数下提高约5倍。(3)在满足模拟精度及频散条件要求下,变网格方法较全局细网格算法能显著节约计算内存。为此,针对起伏地表数值模拟,本文方法具有较高的模拟计算精度和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3.
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挤压,造成南羌塘地块向南逆冲于拉萨地块之上,并在南羌塘地块内部形成了一系列的由北往南的逆冲推覆构造。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些逆冲推覆构造及夹持其间的褶皱变形的结构组成、构造样式、形成时代以及缩短量分布等问题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对赛布错-扎加藏布断裂(SZT),多玛-其香错断裂(DQT),隆鄂尼褶断带(LF)及南羌塘与中央隆起带分界的肖查卡-双湖断裂(XST)进行了几何学、运动学分析,建立了精细的构造框架。我们认为这些断裂为始新世以来形成的同时期的叠瓦状逆冲推覆;并通过野外褶皱形态,结合层面、节理面、断层面滑动矢量的分析,识别出南羌塘盆地4期构造应力场:1) 代表中特提斯俯冲碰撞阶段的近S-N 向的挤压;2) 中特提斯碰撞后,随着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形成,南羌塘地区构造应力场转为S-N 向的伸展;3) 新生代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青藏高原进入陆内变形阶段,南羌塘盆地内表现为NE-SW 向的挤压,形成本文提及的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4) 随着高原的持续隆升,约14 Ma南北向裂谷开始活动,应力场转为NWW-SEE 向伸展,形成双湖裂谷系。  相似文献   
94.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热液型铀矿分布广泛。空间上,自北而南可划分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冀北-辽西、大别山北缘、长江中下游、扬子陆块东南缘、武夷-云开、东南沿海8个火山-侵入岩带和沽源-红山子、青龙-兴城、庐枞-栖霞、赣杭、武夷山、桃山-诸广、郴州-钦州、湘中、雪峰山-摩天岭9个热液型铀成矿带以及满洲里-额尔古纳、扎兰屯、伊春、金寨、天目山5个铀成矿远景带;时间上,从早到晚可划分出250~230Ma、228~205Ma、195~175Ma、165~150Ma、145~130Ma、126~115Ma、110~100Ma、97~80Ma 8个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和早期深源高温、晚期浅源低温两个成矿系统,深源高温成矿系统可划分出11个矿床式,浅源低温成矿系统可划分出15个矿床式。勘查成果显示,热液型铀矿对岩浆岩的岩性岩相没有选择性,但与特定时期的岩浆岩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与花岗岩有关的热液型铀矿主要赋存在三叠纪花岗岩中,与火山岩有关的热液型铀矿主要赋存在早白垩世早期高钾钙碱性流纹岩-碱性粗面岩组合中,而且晚期高侵位小岩体或火山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是有利的赋矿部位。  相似文献   
95.
京西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小窑浅层采空区灾害频繁,对地区工程建设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和损失。小窑采空区主要灾害类型为地面塌陷及由其诱发的崩塌、不稳定斜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灾害活动有着隐蔽性、突发性及随机性的特征,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内外地质作用因素影响,又表现出一定的客观规律。本文通过分析京西山区小窑采空区灾害特征和致灾因素,以便于开展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希望能为京西山区工程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96.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Groom-Bailey(GB)张量分解畸变因子和区域阻抗的求解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通过Swift旋转与GB分解的扭变和剪切矩阵的求逆变换,利用变换后区域阻抗主对角元素为0的条件获得关于扭变因子和剪切因子的超定方程组,采用模拟退火全局优化算法进行求解.其次,由得到的扭变因子和剪切因子,结合Swift旋转确定的走向角和区域阻抗元素的估计,作为非线性最小二乘局部优化算法的初始值,对GB分解定义式的超定方程组进行求解,得到各畸变参数和区域阻抗的解.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方法的正确,对方法的稳定性进行了比较与评价,并通过与已有结果的对比和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了方法实际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97.
复杂条件下隧道断面形状和支护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有限差分法(FLAC3D)数值计算和现场试验对马蹄形断面和大曲率边墙、似圆形断面形式下隧道的支护受力和围岩变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采用似圆形断面可以有效地控制围岩的变形量和变形速率,尤其是水平收敛变形;现场变形量测时的丢失位移所占总位移比例较大,其中下台阶丢失位移比例最大;通过现场试验,对不同支护刚度下围岩压力、锚杆受力、钢架、混凝土应力以及二次衬砌分担的围岩压力和模筑混凝土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洞室变形的现场量测,得出二次衬砌接触压力及分担围岩压力比呈现出随着初支刚度增大而增大的规律,并综合确定了板岩段合理的支护参数。该结论对在构造应力发育的软岩地区修筑隧道提供了有益的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98.
针对水土资源空间不匹配、水资源总量不足及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以二元水循环理论为基础,构建考虑水土互馈关系的区域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模型。该模型包括产水模块、水土联合配置模块和土地模拟模块,以GDP最大和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区域植被覆盖率(EGE-RVC)最高为目标函数,并提出了一种耦合约束法、逐次逼近法和非线性规划的三层嵌套算法进行求解。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对模型和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洛阳市可利用水量增加了4 463万m3,GDP提高了12.5%,EGE-RVC增加了2.6%,各用地类型缺水率不同程度下降。研究成果能够为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9.
在分析甘肃某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运用国际的可视化标准软件 Visual Modflow 对研究区地下水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预测了区内地下水水位随时间缓慢上升,地下水处于微弱正均衡状态,地下水位将以高于1 m幅度升降,极限水位是1.6 m,矿区地下水水位边界线将向东南侧(厂址范围)移动约214 m,距离厂址范围边界最近287 m,地下水水位上升后对拟建厂址范围内项目建设无安全影响,同时为今后研究矿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矿区建设及环境保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
西天山的增生造山过程   总被引:63,自引:2,他引:61  
高俊  钱青  龙灵利  张喜  李继磊  苏文 《地质通报》2009,28(12):1804-1816
西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它也是标志塔里木地块北部被动陆缘与西伯利亚地块南侧宽阔活动陆缘最后拼合的构造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将西天山划分为北天山弧增生体、伊犁地块北缘活动陆缘、伊犁地块、伊犁地块南缘活动陆缘、中天山复合弧地体、西天山(高压)增生楔和塔里木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同时综述了西天山蛇绿岩、高压变质岩、花岗岩类的年代学新资料,讨论了其增生造山的过程。西天山增生造山与早古生代帖尔斯克依古洋、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南天山洋和晚古生代北天山洋3个代表洋盆的演化相关,增生造山结束的时间可能是早石炭世末。二叠纪时期,西天山至整个中亚地区进入后碰撞演化阶段。现有资料证实西天山为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并非三叠纪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