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 毫秒
61.
新春寄语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槐柳漫京城。料峭轻寒时,春之乐音起,新春来临的时刻,我们共同的刊物——《岩矿测试》,已踏响了春的鼓点,承载着科学探索之思想、技术创新之智慧,向你向我款步走来,盛情地为我们呈上了一方宽广的研究艺术的平台。  相似文献   
62.
主编絮语     
地学科技期刊是适应地学研究与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应运而生。地质学科的分化和进展,带动了地质科技期刊的发展,地学科技期刊的发展又推动着地质科学技术的繁荣,为我国地学科技成果走向国际功不可没。现在我国广义的地学科技期刊(包括地理科学类、地质科学类和  相似文献   
63.
安徽“霍山窗”中小地震的地震波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安徽合肥台、六安台和豹子崖台记录到的2001-2010年安徽“霍山窗”发生的ML≥2.0地震的波形资料,计算了其振幅衰减系数K值和卓越频率衰减系数a值,分析研究了K值和a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其与华东地区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及与Qc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台站均记录到了明显的变化特征:①“霍山窗”ML4.0地震、江西九江Ms5.7地震及河南太康ML5.0地震前6个月左右时间内,K值和a值均呈现持续下降的异常低值状态,平均下降幅度K值为20%-35%,a值为45%-51%,并于上升的过程中发震,震后趋于正常;②K值的平面分布特征显示,K值异常地震主要位于断裂带交汇区附近,并沿断裂带方向分布;③K值、a值与Qc值基本呈负相关.上述特征为进一步了解该区域的地壳介质状态和研究中强震前后Qc的变化特征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该研究结果可能对中长期地震预报和震后趋势判断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4.
郯庐断裂带赤山段中晚更新世之交的史前地震遗迹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赤山地处安徽省泗县东北部,为郯庐断裂带西支断裂通过处。以往研究认为,郯庐断裂带赤山段第四纪以来有较为明显的活动。此次在垂直于赤山段开挖的多个探槽中均揭露出史前地震遗迹(多期逆断型崩积楔),具体表现为断层上盘砖红色上白垩统砂岩或黄白色中更新统砾石层向东叠置于褐黄色中、上更新统黏土之上。在楔状体根部均发现向NW陡倾的断裂,陡立的断面向上转变为缓倾的上翻垮落面。多条探槽揭示的断裂点的连线总体呈NNE走向,断裂通过处的上盘后缘大部分残留了凸起地貌,部分EW向冲沟被断裂右旋扭错。多条探槽两壁都一致显示出从西向东的推挤垮塌痕迹。其中Tc1~Tc4表现为砖红色砂岩(K2)逆冲垮落于黄褐色含铁锰结核黏土(Qp2-3)之上,Tc5则表现为红砂岩(K2)和黄白色砾石层(Qp2)逆冲垮塌于上述的黏土之上。在几个探槽的逆断型崩积楔上均揭示出此段曾有多次逆断型崩积事件发生,个别探槽揭露楔体较少,可能与其所处的位置、揭露深度和剥蚀残存的高度有关。对开挖探槽及光释光测年结果的详细分析初步得出,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在中、晚更新世之交曾多次发生大规模逆断型黏滑事件,即曾多次发生史前大地震。  相似文献   
65.
马鞍山市及邻区地震序列类型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后趋势早期判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历史地震的震型经验。根据地震序列类型的综合判定指标,结合史料对地震事件过程的描述和时空分析,从历史地震、近代地震(ML≥4.3)和当地“显著地震”(M≥3.0)3个层次,对马鞍山市及邻区的地震震型进行了研究,并给出区域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震活动以主震型为主,对破坏性地震或有感地震的震群活动要结合区域地震活动趋势进行具体分析,考虑地震序列类型原地重现规律有被打破的可能。上述结果为马鞍山市震后应急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6.
对江淮地区近期发掘的四个考古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发现了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包括古地震事件。其中固镇小李家遗址的汉代砖室墓变形具有统一的方向性,显示受区域NE-SW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与强烈地震的快速变形无关;合肥乱墩子遗址的多数竖穴土坑墓存在不规则变形,但M66的压扭变形可能受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牵引形成,也与地震力作用无关。在和县大城子遗址和马鞍山申东遗址发现古地震遗迹,主要为地震裂缝、文化层位错及褶曲。在和县大城子遗址通过文化层中木炭的AMS14C测年确定出西周中晚期的一次古地震事件(2 580±30)~(2 760±30) a BP;在马鞍山申东遗址通过文化层考古断代及地震裂缝与文化层的切割关系识别出一次古地震事件亦发生于西周中晚期。最后综合本次研究与前人对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古地震研究成果,初步认为西周中晚期江淮地区处于中强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67.
郯庐断裂带重岗山—王迁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习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活动断裂最新错动与地震事件的关系是重要的基础研究课题。文中选定郯庐断裂带泗洪县重岗山—王迁段,开挖大型探槽,识别编录晚第四纪以来变形和史前地震事件,分析其活动期次和特性。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重岗山—王迁段晚第四纪以来曾发生强烈的挤压逆冲活动,在重岗山表现为晚白垩世砖红色砂岩向西高角度逆冲于晚更新世黄褐色黏土之上,在王迁则表现为黄白色上新世砂岩向西逆覆于晚第四纪沉积之上,且存在部分张裂现象。通过14C测年分析,得到重岗山—王迁段的2次古地震事件,其年代依次为(11 755±45)~(10 525±45)a BP与(10 135±50)a BP。郯庐断裂带重岗山—王迁段晚更新世以来逆冲活动强烈,而且一直持续到全新世初期。  相似文献   
68.
在不同太阳天顶角及不同地表条件下,通过辐射传输计算,考察了大气对NOAA/AVHRR可见和近红外通道辐射强度各向异性转换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表为朗伯面的情况下,大气气溶胶有增强辐射强度的各向异性和改变辐射强度角分布型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汪宏七 《大气科学》1982,6(4):454-459
本文利用Mie散射理论计算了不同复折射指数不同谱分布几种气溶胶对Dobson分光光度计和宽带滤光片光度计臭氧总量测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塑料在钻探工程方面的应用,目前正被人们重视。当钻孔钻穿节理、裂隙及溶洞发育的复杂地层后,使地层失去固有的平衡状态,就经常发生冲洗液漏失或孔壁垮塌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钻进速度。经过我们几年来的试验证明,价廉的简易合成的脲醛树脂己能适用于裂隙性复杂地层防止冲洗液漏失的堵漏工作。由于脲醛树脂本身性较脆,物理机械强度不高和粘接岩石能力不够强等弱点,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为了改变此状况,使其也能适用于护孔,并替代部分无缝钢制作的套管,就有必要进行研究改善脲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