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5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吉林新元古界被识别出三个层序,重点研究了上震旦统万隆组、八道江组及青沟子组的副层序类型及堆叠形式;用层序地层理论讨论了组的穿时,重新研究了已有年龄资料;并根据层序地层、事件地层、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资料,对吉林与辽南新元古界提出了新的对比方案。  相似文献   
52.
本文报道了在中国云南东部晋宁、江川地区的震旦(Ediacaran)系顶部渔户村组旧城段新发现的龙凤山藻科(Longfengshaniaceae)化石,与华北燕山地区新元古代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及北美中元古代小达尔群产出的Longf engshania化石明显不同,叶状体形态更为多样,呈梭形、枣核形、铲形、长条带形或球囊形等,拟茎较粗壮,与叶状体的接合很平缓,部分可见盘状、短茎状、披针状固着构造和叶状体萌生现象。依据形态记述了2属6种,包括1新属2新种3相似种,讨论和修订了龙凤山藻的科、属特征。华南滇东地区这些宏体藻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表明震旦(Ediacaran)纪末期也存在后生植物的多样化发展,可能为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的爆发性演化奠定了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53.
1991年,笔者等应内蒙古地矿局邀请,对腮林忽洞组及白云鄂博群进行了初步踏勘性研究;在国家攀登附加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资助下,于1994年和1996年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与新的认识。 (1)腮林忽洞组剖面露头良好,被若干个大陆风化壳所分隔,可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or-thosequence)。依岩石地层单位定义,应称其为腮林忽洞群。 (2)白云鄂博群以宽沟背斜为轴部可分为南、北两翼。腮林忽洞群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变质  相似文献   
54.
豫西鲁山新元古界洛峪群洛峪口组宏观后生植物新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北地台南缘的东秦岭北坡中条山至乐山一带,出露一套晚前寒武纪未变质的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地层。自下而上分为汝阳群(云梦山组、白草坪组、北大尖组),洛峪群(崔庄组、三教堂组、洛峪口组),黄连垛组,董家组,罗圈组和东坡组。80年代初期,有人根据与汝阳群相当的高山河群中所发现的微古植物组合面貌,提出汝阳群可能相当于青白口系。但是,有相当多的人根据岩性对比、叠层石特征和部分同位素年龄资料认为汝阳群相当于长城系或蓟县系、笔者近年来对汝阳群进行了系统的微古植物和层序地层学研究,特别是对所发现的具刺疑源类进行了系统形态学、  相似文献   
55.
采用地震活跃期的观点,综合层序地层、年代地层及生物地层等,对北中国板块东部震旦系提出了新的对比方案。对徐淮地区一些构造岩片的重叠衔接提出了质疑。重新厘订了徐淮地区震旦系各岩石地层组的顺序。  相似文献   
56.
天津蓟县中新元古代层序地层初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重新探讨了蓟县中、新元古代层序及不同层序的层序界面、副层序的类型、相溶化及海平面变化;初步识别出18个层序界面,因而将其划分为17个层序,其中有5个层序界岩与岩组界线不一致。  相似文献   
57.
北京密云环斑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 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密云环斑花岗岩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燕辽裂谷的启动同期,其年代学研究一直令人关注,已获得的一些数据虽然具有参考意义,但缺乏高质量的SHRIMP定年的制约.利用西澳大利亚科庭大学离子探针中心进行远程测试,首次在该花岗岩体中获得锆石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1685Ma±15Ma.这一年龄表明燕辽裂谷最早启动于1700Ma,为准确地标定长城系底界的年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8.
对中国南方贵州瓮安地区上新元古界陡山沱组两种类型沉积:燧石夹层(切片法研究)和磷灰岩/含磷碳酸盐岩(切片法和浸解法研究)中微化石的比较研究表明,磷酸盐化的Megasphaera ornata与燧石中保存的Tianzhushania tuberifera可能代表由不同矿化过程保存下来的同一生物分类。磷酸盐化标本的外层壁经常脱落,而暴露其具纹饰的中问壁。在一些孤立于围岩基质的磷酸盐化标本和在磷灰岩薄片所见到的标本上显现部分带刺的外壳保存,它们可以同燧石夹层薄片中发现的化石进行比较。磷酸盐化标本的中间壁瘤突表面上普遍见到的凹坑,相当于外层壁刺饰所遗留下的附着点。而具有刺饰的外层壁形态是Tianzhushania Yin and Li,1978属的典型特征,因此建议Tianzhushania arnate(xiao等,2000)Yin et al.,2004为该种的有效名称。而主要依据其中间壁的纹饰形态所得出的该种为后生动物休眠卵的认识与目前结果并不矛盾。但是,外层壁具刺饰的形态说明该种为浮游性的,而不是底栖性的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59.
对河上镇群底部骆家门组2个凝灰岩样品进行锆石测年,得到的2组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24±5Ma和832±6Ma、791±15Ma。同时,对骆家门组底部花岗岩砾石中的锆石进行了测试,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901±9Ma。由此进一步约束了骆家门组的形成时代。骆家门组年龄的标定对于浙江地区神功运动界面上、下地层双溪坞群和河上镇群年龄的完善,进而确定江南造山带的地层格架和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地层年龄和已经获得的角度不整合于骆家门组之下双溪坞群的年龄数据,为神功运动时限的约束和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0.
在中国贵州江口地区陡山沱组新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伊迪卡拉/震旦纪(Ediacaran/Sinian)的宏体化石——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的原始生活状态可能为一个较高的圆锥形生命体,具有沿着侧面锥状螺旋排列的八条旋臂.旋臂表面保存有与栉水母动物的栉板可能同源的横向有机质条带,规则排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