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294篇
海洋学   17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64年   4篇
  1957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7年   2篇
  1936年   3篇
  1934年   2篇
  1933年   5篇
  193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加气硅化黄土的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扫描电镜、数字图像方法和表面积孔隙分析仪研究了天然黄土和固化龄期13,19,24 a加气硅化黄土的微结构和孔隙特征。结果表明:天然黄土和加气硅化黄土的微结构均以粒状架空结构为主;加气硅化黄土架空孔隙内充填有少量凝胶;这些凝胶附着在骨架颗粒表面,增大了颗粒间的接触面积。与天然黄土相比,硅化黄土孔径分布基本无变化,平均孔径、面积比和孔隙体积没有降低,但孔隙表面积从17.810 4 m2/g 增加到27.473 5 m2/g。加气硅化黄土的机制是保持黄土架空孔隙基本不变,通过凝胶薄膜强化了黄土微结构中胶结物的强度,将骨架颗粒黏结成为一个空间网状整体,消除了黄土的湿陷性,并提高了其工程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92.
k2SiO3溶液对黏性土孔隙分形特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小涛  赵海英  李最雄  王水林 《岩土力学》2008,29(10):2847-2852
敦煌研究所研制的k2SiO3对干旱环境下土遗址防风化加固效果显著。设计了不加k2SiO3材料、加5 % 浓度k2SiO3溶液饱和后自然风干1次和3次人工重塑黏土试样的SEM观测,目的是研究k2SiO3对黏土孔隙结构的影响。基于此,利用分区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了k2SiO3对黏土孔隙结构的改变。分析表明,经k2SiO3加固后的黏土颗粒间胶结联结加强,结构稳定性提高。最后利用Sandbox法计算了土孔隙的分维数,定量分析了k2SiO3对土孔隙的改变,分析发现加3次溶液土样孔隙分维数最小,加固效果最佳。而且土孔隙分维数不受图象灰度分割阈值和SEM放大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3.
郑州老鸦陈断裂的探测与活动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分析、野外地貌调查以及新地质年代测定等技术方法,对原先认定的郑州老鸦陈断裂的活动性开展调查. 其中,浅层地震勘探结果表明,该断裂仅存在于新近纪以前的地层,而在新近纪地层内均未发现该断层错断和活动迹象. 同时,地表的地质地貌调查亦发现ldquo;地貌陡坎rdquo;与老鸦陈断裂的位置不一致. 另外钻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的分析也表明,地表的陡坎仅发育在马兰黄土中, 其下地层平缓,没有错断现象,认为该陡坎的形成与老鸦陈断层没有关系,但可能与黄河改道变迁的侵蚀作用有关. 因此,老鸦陈断裂不属于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794.
基于地貌信息熵的天山公路冰川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涛  尹前锋  高贺  郭峰  林达明 《冰川冻土》2019,41(2):400-406
冰川泥石流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特殊的地貌条件对泥石流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地貌信息熵理论是量化地貌发育阶段的指标,针对冰川地貌条件,探讨了地貌信息熵理论在冰川地貌条件下的应用,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正系数。选取天山公路沿线13条泥石流沟,基于ArcGIS平台,进行了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修正后的地貌信息熵值能较好地判断冰川泥石流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795.
为了探究刺参应对极端高温、低氧环境的内在分子调控机制,促进刺参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刺参体腔液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高温、低氧下miRNA的差异表达谱并分析了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功能.研究表明:高温组中共发掘了20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11个上调,9个下调;低氧组中共发掘了10个差异表达miR...  相似文献   
796.
为了揭示盆地深水区演化及裂后期大规模沉降的成因机制, 在琼东南盆地典型的、高品质地震剖面地质构造精细解释基础上, 结合岩石圈变形的挠曲悬臂梁模型和挠曲均衡模型, 应用正演和反演模拟技术, 定量恢复了该盆地所处地区的上地壳、地壳以及岩石圈的伸展程度.结果表明, 琼东南盆地自陆架边缘到深水坳陷区, 岩石圈上地壳的伸展系数较小, β值最大为1.23~1.32;整个地壳的伸展系数变化较大, 盆地边缘隆起区的β值在1.1~1.2之间, 向盆地中部β值逐渐增大到3.14;而对整个岩石圈而言, 其伸展系数β值由陆架到陆坡深水盆地也从1.2逐渐增大到4.2.根据对南海地区的构造及岩石圈和地壳的结构分析认为, 与McKenzie的岩石圈均一伸展以及由热控制的裂后期缓慢沉降过程不同的是, 上述与深度相关的岩石圈伸展减薄是由南海西北次海盆扩张过程中深部物质的离散上涌流动所导致的下地壳的快速而强烈的塑性流动所引起的, 并由此建立了琼东南盆地的形成演化模式, 来解释和探讨深水坳陷区及裂后期快速而大规模沉降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797.
尹小涛  王水林  邓琴 《岩土力学》2009,30(Z2):440-445
以房县深峪沟病险水库黏土心墙坝为研究对象,对其渗流稳定和坝坡稳定性进行评估,目的是为加固设计提供参考。设计了校核洪水位、设计洪水位、正常蓄水位的稳定渗流计算,校核洪水位降到正常蓄水位、正常蓄水位降到死水位的非稳定流计算工况,其中正常蓄水位降到死水位的工况又设计了5种降速计算方案,利用自动搜索滑动面的Morgenstern-Price法计算了不同工况下的坝坡稳定性,分析发现:校核洪水位稳定渗流背水坡安全系数k<1.15,不满足工程稳定性要求;设计洪水位和正常蓄水位工况,安全系数k<1.25,不满足工程稳定性要求。校核洪水位到正常蓄水位的迎水坡满足k≥1.15的要求,背水坡不满足k≥1.15的要求;正常蓄水位到死水位迎水坡在设计的5种降速下均存在时间步不满足k≥1.25的要求,所以该水库属于病险库,需要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798.
巧用创新活动方案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中峰 《地理教学》2010,(15):25-25,22
新课标倡导探究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知识的生成过程。那么,如何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创新活动方案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99.
4- 以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21种常见植物繁殖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繁殖体之间重量差别很大.单粒重最小的是多花柽柳(0.019 8 mg),最大的是沙枣(131.387 2 mg);(2)繁殖体三维(长、宽、高)的方差最小的是胀果甘草(0.022),方差最大的是蒲公英0.145.菊科、禾本科、茄科和荚竹桃科植物繁殖体均偏离圆球形较大(方差>0.05);(3)柽柳科、杨柳科、菊科和夹竹桃科均具有附属物,这些形态特征有利于物种的扩散和定居;(4)有7种植物的繁殖体重量小于1 mg,且比较接近圆球形(方差小于0.09),有利于形成持久土壤种子库.  相似文献   
800.
Despite the well-documented effe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terrestrial species' ranges,eco-geographical regions as the regional scale of ecosystems have been poorly studied especially in China with diverse climate and ecosystems.Here we analyse the shift of temperature zones in eco-geographical study over China using projected future climate scenario.Projected climate data with high resolution during 1961-2080 were simulated using regional climate model of PRECIS.The number of days with mean daily temperature above 10℃ and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January are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principal criteria to indicate temperature zones,which are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Shifts due to future climate change were calculated by comparing the latitude of grid cells for the future borderline of one temperature zone with that for baseline period(1961-1990).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anges of Tropical,Subtropical,Warm Temperate and Plateau Temperate Zones would be enlarged and the ranges of Cold Temperate,Temperate and Plateau Sub-cold Zones would be reduced.Cold Temperate Zone would probably disappear at late this century.North borderlines of temperature zones would shift northward under projected future climate change,especially in East China.Farthest shifts of the north boundaries of Plateau Temperate,Subtropical and Warm Temperate Zones would be 3.1°,5.3° and 6.6° latitude respectively.Moreover,northward shift would be more notably in northern China as future temperature incre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