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西安白鹿塬边黄土滑坡的稳定性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祥义  屈红军 《地质论评》1991,37(3):258-264
本文讨论了西安白鹿塬黄土滑坡形成时代、分布规律以及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着重分析了人类生产活动(如在内部结构破碎的滑坡体上大量毁林耕地改变了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及斜坡力学平衡条件等)对塬边黄土滑坡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研究认为: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是改善塬边地质环境和恢复滑坡稳定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2.
秦岭造山带泥盆纪的沉积体系与古地理格局演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岭造山带以商丹断裂带为界分为南秦岭和北秦岭。南秦岭在早古生代是扬子板块的被动大陆边缘,在志留纪末曾因垂向隆升变为古陆。因其南缘长期处于地幔上涌的构造薄弱带,所以到泥盆纪首先从这里开始扩 张,并逐渐演化成有限洋盆,与扬子板块分离,成为独立的板块,内部也因拉张形成裂陷盆地与块断隆起相间的环境格局。其自南而北依次为安康古陆→旬阳-镇安盆地→小磨岭古陆→刘岭盆地。在盆地内堆积了从陆相到海相,从浅水到深水的各种沉积体系,组成向上变细和变深的充填序列。而在北侧,该板块仍在向华北板块下面俯冲。北秦岭南缘的弧前沉积体系记录了这种俯冲作用的演化。这种与早古生代十分不同的古地理格局标志秦岭造山带已进入了新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3.
The southern uplift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is a deepwater area in which no wells have beens drilled. The Miocene-Quaternary strata in the Xisha Islands, which are located 40–100 km to the south, are composed of carbonate reef formations. Paleotectonic and paleogeographic analyses of the basin suggest that the southern uplift experienced favorable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ate reefs during the Miocene.The high-impedance carbonates have high amplitudes and low frequencies on seismic profiles. The reefs are distributed on paleotectonic highs and are thicker than the contemporaneous formations. A forward model of the variation in carbonate thickness based on lithological and velocity information from wells in nearby regions can simulat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carbonate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We identified several important controlling points for determining the thickness of carbonates from seismic profiles, including the pinchout point,the λ/4 thickness point, and the λ/2 thickness point. We depict a carbonate thickness map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southern Qiongdongnan Basin based on this model. The carbonate thickness map, the paleotectonic and paleogeographic background, and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reefs suggest that the carbonates that developed on the southern uplift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during the Miocene were mainly an isolated carbonate platform peninsula and ramp deposits. It consisted of gentle ramp platform, steep slope platform,platform depression, gravity flow, and reef bank facies.  相似文献   
34.
世界被动陆缘深水含油气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裂前期、裂谷期以及裂后期(被动陆缘期),裂后期又可划分出热沉降期和漂移期两个亚期.裂谷期发育的裂谷层序和漂移期发育的漂移层序是构成生储盖组合的主要层序.统计发现,盆地的生储盖组合主要有裂谷期生储盖、裂谷期生或混生-漂移期储盖和漂移期生储盖三种组合.三种生储盖组合类型均主要发育海陆...  相似文献   
35.
“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大地质科技项目汇报交流会”,于2003年2月19-21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健全完善后召开的第一次跨部门、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会,是对温家宝同志关于地质工作四个“一体化”指示的具体落实。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同志,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的负责同志,地调局各直属单位分管科技工作的领导,以及有关院士、专家和地调局机关有关部室的代表共13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中心议题是,交流一年来地质科技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探讨新形势下如何组织和开展地质…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南秦岭镇安盆地泥盆系露头剖面的详细研究,将该区泥盆系划分为海岸、陆棚、斜坡-盆地及碳酸盐岩四种沉积体系,沉积体系及岩相组合具有南北向分异、东西向展布的特点。从地层由南向北超覆,相类型由北部的近源相至南部的远源相,以及碎屑搬运方向总体从北向南的变化趋势,更加确定了以前认为北部存在一个消失的古陆的认识。根据沉积体系及岩相组合的演化,把研究区的沉积盆地演化归纳为初始坳陷、拗陷和强裂断陷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不同的环境格局,由北向南表现为:D2吉微特期古陆-海岸-陆棚;D2弗拉斯期古陆-碳酸盐台地-陆棚;D3法门期块断隆起-海岸-陆棚-斜坡-盆地-台地。  相似文献   
37.
38.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梅山组顶部丘形反射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南海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顶部丘形反射目前引起广泛关注,前人推测为生物礁、重力蠕动与底流叠加成因、等深积丘等。本文通过钻井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丘形反射(残丘)和丘间水道特征及其成因。残丘及水道在北礁凸起不发育,在边缘斜坡中部和高地较发育,且有向高地两边规模减小趋势,不具对称性,残丘和水道呈平行-亚平行近E-W向展布,局部有合并分叉现象,与北礁凸起走向呈一小角度;丘宽562~1 223 m,丘高29~87 m,丘长10 km左右,存在丘翼削蚀,水道底蚀现象。地震属性分析表明三维工区西南部残丘间水道由砂泥岩互层充填,形成长条形强振幅,而残丘为中-低振幅;地震、钻井资料分析表明丘形反射(残丘)由钙质泥岩和泥岩组成,属于半深海沉积,且残丘内部波阻抗为5.0×106~6.5×106kg/m3·m/s,低于火山岩、灰岩波阻抗,属于砂泥岩地层范畴;根据梅山组下段水道由西向东强振幅变弱、分叉、前积反射和海山附近底流(等深流)沉积剥蚀特征综合判定底流古流向自西向东,根据海山两翼地震反射特征推测底流可追溯至晚中新世早期(11.6 Ma BP),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中中新统梅山组丘形反射是晚中新世早期底流切割梅山组地层形成的残丘。  相似文献   
39.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山2段是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位,山西组山2段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胶结物是影响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开展山2段胶结物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荧光薄片、阴极发光和X衍射黏土矿物分析等测试手段对山西组山2段胶结物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山2段储层胶结物主要为伊利石、碳酸盐胶结物、硅质胶结物、高岭石;通过对胶结物特征和与储层物性的关系研究,发现高岭石和少量的硅质胶结物是储层物性的有利因素,伊利石、碳酸盐胶结物及较多含量的硅质胶结物使储层致密化,对储层孔隙发育不利。   相似文献   
40.
华北板块南缘陕西洛南县北部中元古界蓟县系洛南群巡检司组顶部层控玉化硅质岩中,发育似层状硅质玉髓及透镜状燧石,这些燧石及硅质玉髓已经玉化,质细色艳,达到高品级石英岩质玉石级别,已申报为国家宝玉石矿种,并在宝玉石市场崭露头角,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开发潜力。作者以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为手段,研究该层控玉化硅质岩特征、成因及意义。研究表明: (1)层控玉化硅质岩赋存于中元古界蓟县系洛南群巡检司组顶部的紫红色、灰绿色薄层状砂泥质板岩层中,层厚一般0.5~4 m;似层状玉髓多呈紫红色、灰绿色、烟灰色和无色等,透镜状燧石多呈紫红色及灰绿色似玛瑙纹圈层状。(2)硅质玉髓主要成分为石英,隐晶、微晶结构,块状构造,质地细腻、坚硬,玻璃光泽,半透明—微透明;其Al/(Al+Fe+Mn)均值为0.62,Zr/Hf均值为34.83,Sr/Ba均值除1个异常点外为0.50,V/Ni均值为0.37,ΣREE均值为5.11,δCe均值为1.02,δEu均值为0.86,LaN/CeN均值为0.85,总体显示淡水沉积环境,硅质来源主要为陆源来源,也有后期热液作用来源的部分加入。(3)似层状硅质玉髓层是由于快速海退引起的淡水淋滤硅化作用形成的海底硬底构造或硅质壳;似玛瑙纹透镜状燧石及彩色似层状硅质玉髓层是由于沉积期及沉积期后成岩作用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及后期热液侵入烘烤引起的紫色与绿色致色矿物或致色元素转变形成;角砾状燧石是由于后期秦岭强烈构造作用,引起似层状硅质玉髓上下岩层因软硬差异而产生的变形破裂作用形成的构造角砾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