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1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4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油气资源评价单元的划分是盆地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核心,而盆地的含油气系统又为限定评价单元之基础。以复合油气系统原理和方法为指导,油气源对比判识为手段,以寻找各供烃中心和油气藏之间成因关系为目的,重新划分了塔里木盆地4个复合油气系统和5个评价单元。在详尽分析评价单元油气勘探历史和发现历史基础上,结合已发现或落实的圈闭数量和规模,利用第七逼近法和蒙特卡罗法,对塔里木盆地已知油气系统中评价单元进行了油气资源与油气田规模、数量的定量预测评价。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待发现石油可采资源量11.43×108t,预测油田数量94个,86%集中在台盆区下古生界海相评价单元;预测待发现天然气可采资源量21000×108m3,气田数量104个,58%集中在库车前陆评价单元。塔里木盆地有近91%的石油、84%的天然气资源等待发现,是我国陆上资源发现程度较低的盆地,也是我国未来油气储量增长最重要的盆地。  相似文献   
92.
对GIS空间数据库的操作而言,语法树的生成和实现是实现空间查询操作中间件功能的基础,通过语法树的生成可以将普通的关系操作和空间操作进行分解,进而可以大大简化空间数据操作的复杂度。围绕分析空间查询语句结构的全过程,提出一种语法树生成和实现的原理和具体方法,展示以中间件封装空间操作的SQL词法分析、SQL语法分析的具体实现,并给出具体的算例。提出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空间查询语言,空间数据操纵语言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桐柏杂岩中印支期变质岩包体的变质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桐柏杂岩位于桐柏地区两条印支期高压变质带之间,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前寒武纪变质杂岩体。由于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资料的缺乏,对其构造属性和变质演化过程一直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桐柏杂岩中发现了含有石榴石的斜长角闪岩和片麻岩包体。对这些包体的变质作用研究发现,其主要矿物虽然受到晚期低温扩散的影响,但变质反应结构并不发育。变质作用温压估算结果显示,这些包体的峰期变质条件达到了高角闪岩相,其T=560~670℃,p=0.57~0.90 GPa。年代学资料表明,桐柏杂岩的主体为强烈变形的燕山期花岗岩体,其中变质岩包体的变质时代为印支期。然而,由于在这些变质岩包体中尚未找到高压或超高压变质的证据,它们是印支期高压/超高压岩石的退变产物,还是只经历了中下地壳变质作用影响的中压岩石,尚需今后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4.
鲁西地块的断裂构造有两类不同分布型式:一类呈放射状分布, 由陡倾、基底右行韧性剪切带和盖层内复杂力学性质的断裂组成; 另一类呈环绕地块基底核部同心环状分布, 由3个主要盖层伸展拆离带组成, 主滑脱面分别位于古生界盖层与基底间的不整合面、石炭系与奥陶系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和中新生代断陷-沉积岩系与新生代火山-沉积物之间的断层。中生代构造变形样式可以分为3个层次:印支期褶皱-逆冲推覆构造、燕山中期NNE轴向的隔槽式箱状褶皱和燕山晚期NW、NNE向共轭正断-走滑断裂。相应地鲁西地块经历了3个成盆期, 即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 这些中生代盆地在空间上的叠置导致了地块内部复杂的盆-山耦合关系。鲁西地块中生代有两个岩浆活动集中时期, 即早侏罗世(约190Ma)和早白垩世(132~110Ma)。综合沉积记录、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过程, 将鲁西地块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划分为6个阶段:晚三叠世挤压变形, 早、中侏罗世弱伸展作用, 中、晚侏罗世挤压变形与地壳增厚作用, 早白垩世大陆裂谷与地壳伸展作用, 早白垩世末期挤压变形与盆地反转事件和晚白垩世区域隆升。这些构造演化阶段和构造事件对研究和理解中生代构造体制和深部岩石圈动力学转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广西十万大山前陆总断推覆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岳桥 《现代地质》1999,13(2):150-156
通过十万大山盆地内地地震剖面资料和TM遥感图象和地质构造解译,结合重力资料和野外地质观察及构造分析,阐述了十万大山前陆冲断推覆构造的发育特征和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前陆冲断推覆构造由3个不同的构造变形带组成:卷入海西和印支花岗岩体的逆冲断裂带,充填中生代陆相沉积并发生构造滑脱的前陆盆和地对应于华南淮地台的前陆腹地。  相似文献   
96.
1999年9月22日至9月26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嶂石岩风景名胜管理处主办,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河北省地理学会协办的《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会议暨嶂石岩地貌研讨会》在石家庄市赞皇县嶂石岩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区26个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共9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地貌·环境·发展”。与会专家学者就地貌第四纪与环境变化、地貌过程研究、灾害地貌研究、旅游地貌开发、21世纪的地貌学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对嶂石岩地貌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进行了实地考察。嶂…  相似文献   
97.
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对物体进行摄影,其上应布设一定数量的控制点,但在某些情况下,一些目标上不宜布设控制点。本文给出一种解决方法,即在被测目标上不布设控制点,且用普通相机摄影,其解析处理不采用直接线性变换,而采用一种平行线相对控制与空间前方交会结合的处理方法,经实验验证,在解决某些特殊物体摄影处理时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
桐柏地区高压变质地体在地壳中的抬升机制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崔建军  胡健民  刘晓春 《岩石学报》2009,25(9):2165-2176
桐柏杂岩位于秦岭与大别造山带之间,南北两侧为NWW-SEE向延伸的含榴辉岩高压变质地体,其构造就位过程及其与高压变质地体的构造关系为地质学家们所关注.本文研究表明,所谓的桐柏杂岩实际上是一个早白垩世花岗质片麻岩杂岩体,其内包裹一定数量的三叠纪中高级变质岩石.桐柏杂岩南北两条边界韧性剪切带具有相反的运动学指向,分别为大型右行和左行韧性剪切带,其形成时代为131Ma.这两条韧性剪切带中的剪切面理分别朝SSW和NNE向倾斜,韧性剪切带及杂岩体内部发育的拉伸线理均稳定地朝SEE方向缓倾伏.而在杂岩体的东端发育低角度近南北向韧性剪切变形带,其糜棱面理朝SEE方向低角度缓倾斜,矿物拉伸线理也朝SEE方向低角度缓倾伏,运动学标志指示东侧地质体朝295°~310°的方向逆冲.因此,桐柏杂岩实际上被一个顺造山带的韧性剪切带所围限,这个韧性剪切带及杂岩体内部韧性变形运动学指示了一个早白垩世由东向西的低角度抬升过程,而这一过程直接导致了含榴辉岩高压变质地体沿着造山带的方向从地壳深部抬升到近地表.这一研究结果对理解和认识桐柏-大别-苏鲁地区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晚期抬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汶川地震后沿龙门山裂断带原地应力测量初步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12日在中国四川省西部汶川发生Ms8.0地震,震中位于青藏东缘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发生后的4个月,沿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开展了原地应力测量,获得了3个测点的应力大小和方向。在3个测孔中浅部采用压磁应力解除法,深部采用水压致裂法。浅部测量结果显示,位于震中区映秀测点,水平最大主应力值为4.3MPa,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19°E;宝兴测点位于震中区西南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汶川地震没有导致该段地表破裂,该点获得的水平最大主应力值为9.8MPa,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51°W;位于龙门山断裂带最西南端的康定测点,水平最大主应力值为2.6MPa,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39°E。利用水压致裂法对各钻孔100~400m深度进行了应力测量,获得了应力随深度变化趋势和应力状态。与震前其它应力测量结果和中国其它地区表层地应力测量结果比较,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处于相对高应力水平,震中区仍处于中等应力水平。这项研究成果将为评价龙门山断裂带余震和今后强震发展趋势提供关键构造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100.
起始于中、晚侏罗世之交的燕山运动使中国东南部上三叠统至中侏罗统发生强烈的褶皱和逆冲变形,形成北北东向构造带,并诱发广泛的深熔作用和岩浆活动。迄今为止,对该事件的形成时代尚缺乏精确的年代学制约。基于武夷山地区的野外调查,选取挤压活动前形成的正长岩和挤压过程中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进行锆石La-ICP-MSU-Pb定年,并对逆冲剪切过程中形成的云母片岩进行40Ar/39Ar年代学测试分析,结合区域上后构造期的伸展型花岗岩对早燕山事件的形成时代进行制约。结果表明,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的福建政和县铁山正长岩,其结晶年龄为(169.3±1.6)Ma,提供了早燕山事件的下限;形成于挤压环境的粤北平远县八尺片麻状花岗岩,其结晶年龄为(165.4±1.2)Ma,指示早燕山事件的主变形时代;同变形期的闽西长汀县濯田云母片岩,其40Ar/39Ar坪年龄为(162±2)Ma,代表逆冲剪切的冷却年龄,可视作早燕山事件的上限。结合区域上侵入北北东向褶皱的花岗岩年龄,认为早燕山挤压事件发生在(165±4)Ma,其动力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南大陆之下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