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梁钿珠 《浙江测绘》1993,(3):F0003-F0003
1993年8月31日在省测绘局会议室召开了省学会第五届学术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主要内容:1.修改省测绘学会89年制定的关于优秀测绘学术论文评选试行办法,2.进行93年度省级学会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会议由学术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主任汤镇炘主持.  相似文献   
82.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的第二章表明,气候变化对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较前期评估结果更为严峻。人为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恢复力恶化,生物群落转移,疾病的传播范围和发病率增加,野火燃烧面积增加和持续时间延长,局部地区物种灭绝,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未来气温升高2~4℃情景下,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中高灭绝风险物种占比为10%~13%,野火燃烧面积增加35%~40%,森林地区50%以上树木面临死亡风险,15%~35%的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转变,碳损失持续增加,气温的升高将进一步加剧这些风险造成的严重且不可逆的影响。通过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等人为适应和减缓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的气候变化范围内保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并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在气候变化下的恢复力。加剧的气候变化将阻碍适应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为保证措施的有效性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加快适应措施的部署。  相似文献   
83.
本文利用经过均一化订正的长江流域共669个气象站近60年(1961—2020年)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相对阈值和绝对阈值相结合的极值分析方法,对长江流域近60年极端高温事件、极端低温事件、极端干旱事件和极端降水事件进行识别,分析了年发生频率和线性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全国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情况,构建了多个极端气候事件综合危险性等级指标,比较客观地给出了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综合危险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极端气候综合危险性等级较高,虽然自1961年以来综合年发生频率呈现弱的线性减少趋势,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危险性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明显偏高.通过对不同极端气候事件危险性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近60年极端干旱事件年发生频率呈现线性减少趋势,与全国他其区域相比较,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极端干旱发生的危险性等级都在中级以上,说明长江流域容易发生极端干旱事件;长江流域近60年极端降水事件年发生频率呈现弱的增加趋势,危险性等级指数分析表明,高危险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南西部、江西大部、湖北南部等地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危险...  相似文献   
84.
草地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系统碳库,中国为治理草地退化和荒漠化实施了多项草地生态保护建设项目。为了探讨生态系统管理对碳汇的影响,文中基于中国草地生态管理活动水平,设定4个草地生态管理的未来情景,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方法,估算和模拟了中国2001—2030年草地土壤碳汇。结果表明:2001—2010年中国草地土壤碳汇平均为-0.54亿t CO2 eq/a,2011—2017年显著提升为平均-1.00亿tCO2 eq/a;未来不同草地生态管理情景下中国草地土壤碳汇在-0.42亿t CO2 eq/a~-2.00亿t CO2 eq/a,2018—2030年草地土壤累积碳汇量为-5.46亿~-26.01亿t CO2 eq。本研究为中国未来草地生态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关于电子地图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地图(或GIS)人机交互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GIS人机交互界面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而且向着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尽管目前大多数的电子地图或GIS软件在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某些方面(如文件、视图的操作等)趋于相同,但GIS软件的人机交互界面仍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人机界面设计标准,这也就导致了软件人机交互界面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给工作和交流带来很多不便。本文在分析研究电子地图的交互界面设计研究现状、界面设计影响因素、人机界面类型等基本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以地图为中心(Map-Centered)的多媒体电子地图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原则。依此原则提出以地图为中心的电子交互界面的设计方法,该方法是以地图为核心,地图在多媒体电子地图中扮演着人机交互界面的角色。  相似文献   
86.
年楚河流域是西藏自治区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流域内冰川发育较好,冰川融水是地表径流重要的组成部分,冰湖溃决洪水灾害也威胁着下游村镇和城市。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对流域内桑旺错和什磨错两个冰湖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实地野外调查,对冰湖变化和溃决特征展开讨论。结果表明:1987-2018年,桑旺错和什磨错都呈扩张趋势,面积分别增加了0.31 km2(5.56%)和0.954 km2(96.9%),变化率分别为0.054 km2·(10a)-1和0.311 km2·(10a)-1。桑旺错和什磨错侧碛垄、终碛垄为松散堆积物,结构松散、稳定性差。桑旺错出水口开阔,出水流畅。什磨错没有出水口,在最内侧终碛垄外有渗流。桑旺错和什磨错后缘冰川冰舌相接,冰舌陡峭,冰舌崩塌可能性较大,同时两湖侧碛垄稳定性较低,也存在崩塌的风险。桑旺错溃决风险较小,什磨错溃决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87.
中国铬铁矿资源的瓶颈状态已持续多年。最近,在西藏罗布莎蛇绿岩地幔橄榄岩的深部勘探发现200万t致密块状铬铁矿床,这是中国近50年来铬铁矿找矿的重大突破,对今后继续寻找同类型的铬铁矿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中产出的豆荚状铬铁矿床是工业需求铬的重要来源。研究豆荚状铬铁矿的成矿作用和矿体围岩地幔橄榄岩地质特征,建立铬铁矿的成矿模型和找矿标志,是开展寻找同类型矿床的重要保证。随着近些年在豆荚状铬铁矿及围岩地幔橄榄岩中金刚石等深部矿物的不断发现和深入研究,人们对蛇绿岩型铬铁矿的物质来源和形成过程,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铬铁矿的深部成因模式。研究认为深部成因铬铁矿床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1)早期俯冲到地幔过渡带(410~660 km)的陆壳和洋壳物质被脱水和肢解,过渡带产生的热和流体促成了地幔的熔融和Cr的释放和汇聚;(2)铬铁矿浆在地幔柱驱动下,运移到过渡带顶部冷凝固结,并有强还原的流体进入,后者携带了深部形成的金刚石、斯石英等高压矿物,进入"塑性—半塑性地幔橄榄岩"中;(3)随着物质向上移动,深度降低,早期超高压相矿物发生相变,如斯石英转变成柯石英,高压相的铬铁矿中出溶成柯石英和单斜辉石;(4)在侵位过程和俯冲带环境下,含水熔体与方辉橄榄岩反应形成了不含超高压矿物的规模相对较小的浸染状铬铁矿及纯橄岩岩壳。进一步研究表明,同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的几个大型地幔橄榄岩岩体与罗布莎岩体可以对比,经历了相同的构造背景和豆荚状铬铁矿的成矿作用,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88.
四川省南坪县属泥石流频繁暴发地区。历史上曾因关庙沟和轩福沟的泥石流暴发而迫使县城两次搬迁。建国以来,南坪县城后山泥石流曾多次袭击县城,造成严重灾害。每逢雨季人心惶惶,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再次搬迁县城。若要搬迁,约需搬迁费5000万元。为了保障县城城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拨款165万元,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对后山泥石流进行综合治理。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具体部署下,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对区内泥石流进行了调查,并会同南坪县有关部门制定了后山泥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