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316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通过对黄河源区玛曲段河谷开展野外考察,在太吾若(TWR)发现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根据野外沉积学宏观特征判别,并结合粒度分布、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和石英颗粒微形态特征等室内实验分析测定结果,准确鉴别出TWR剖面所夹一组多层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属典型的河流洪水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下沉积的悬移质泥沙。结果表明,TWR剖面古洪水SWD和现代洪水SWD沉积学分类为沙质粉沙,现代土壤为黏土质粉沙,现代风成沙为中沙。古洪水SWD粒度自然分布频率曲线为正偏,呈单峰,主峰高且峰值集中,分选性良好。古洪水SWD和现代洪水SWD磁化率较低,介于现代土壤和现代风成沙之间,化学元素明显区别于现代土壤和现代风成沙,表明它们尚未受到风化成壤作用影响,为古洪水悬移质快速沉积形成的滞流沉积物。石英颗粒微形态特征的分析表明,古洪水SWD和现代洪水SWD石英颗粒表面分布明显的三角痕、V形坑、撞击坑和凹面等水成沉积物的典型特征,属于河流沙类型。采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光释光技术测年,证明在13.6~13.0 ka BP,黄河源地区经历了一期多次的大洪水事件,发生时段对应末次冰消期向全新世转折的时期,与欧洲和格陵兰冰芯记录末次冰消期中的Bolling/Aellrod暖期相对应,此时青藏高原地区冰川大规模消融,这期古洪水事件正是流域内冰融水大量下泄汇入黄河而形成的大洪水。  相似文献   
82.
李素梅  庞雄奇  万中华 《地球科学》2011,36(6):1064-1072
南堡凹陷油气源尚不清晰.首次采用单体烃碳同位素、结合生物标志物对全凹陷范围的原油和烃源岩进行了精细地球化学研究.分析表明, 拾场次洼沙三段烃源岩(Ⅰ类)发育高丰度的4-甲基甾烷与硫芴系列、贫伽玛蜡烷, 单体烃碳同位素为"斜直线型", 相关原油分布于高柳深层; 南堡凹陷南部沙二+三段源岩(Ⅱ类)伽玛蜡烷较发育, 但4-甲基甾烷不太发育, 其他特征类似于Ⅰ类源岩, 相关原油发现于潜山; 南堡凹陷沙一段-东三段烃源岩(Ⅲ类)富含重排甾烷与孕甾烷系列, 单体烃碳同位素较轻且近"W"型, 相关原油主要分布于南堡4、5号构造带.发现南堡油田1、2号构造带、老爷庙、高柳中浅层原油具有界于Ⅱ、Ⅲ类源岩(及相关原油)间的同位素与生标特征, 系混源油, 定量预测出混源油中沙二+三段源岩的贡献最高达82%.本研究关于Es2+3系南堡凹陷重要的油气源的认识不同于以往研究, 为该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3.
黄河壶口段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及其水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段的考察,在多个地点发现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层。选择壶口段左岸岩棚内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进行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地层剖面序列样品,进行粒度成分、磁化率、烧失量、CaCO3含量等分析,从沉积学角度证明了研究剖面所夹洪水沉积物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记录了全新世两个时期的特大洪水事件。通过地层学对比分析和OSL测年,确定其分别发生在全新世早期-中期转折阶段,和中期-晚期转折阶段。利用沉积学和水文学原理恢复古洪水水位,计算出第一组古洪水洪峰流量为27490m3/s、27830 m3/s、28570 m3/s,第二组为40920m3/s。本文的研究发现全新世特大洪水事件,并且恢复了其水文特征数据,对于揭示黄河水文过程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4.
应用光释光技术确定匠杨村黄土沉积序列年代框架。结合地层沉积特征和其他指标测量结果,得到该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成壤环境演变:16.66~13.16kaB.P.期间气候干旱,风尘输入量较大,成壤作用微弱;13.16~8.31kaB.P.期间气候转暖转湿,风尘输入量最小,但因植被没完全恢复致使成壤强度仍很弱;8.31~3.24kaB.P.期间气候湿润,风尘输入量较小,是重要的成壤期,其间6.19~5.77ka和末期3.78~3.24ka旱化趋势导致风尘输入量增加和成壤强度减弱;3.24ka以来,在气候旱化趋势下风尘输入量增加,成壤作用再次减弱。  相似文献   
85.
油气田(藏)规模序列法是油气资源评价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不但可以给出总的资源量,而且还可以给出各油气田(藏)的规模和序列,不足是其预测结果带有多解性。在多年的资评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求取规模序列中关键参数的科学方法:依据其他方法(成因法等)求取的资源量来约束规模序列法求取的地质资源量;依据高勘探区地质资源量与最大单一油气田(藏)规模统计关系来约束评价区最大单一油气田(藏)规模;根据预测单元可能存在的圈闭数(包含隐蔽圈闭)来限制预测的油气田(藏)个数。通过采用总量约束、最大单一规模约束和油气田(藏)个数约束,获得的结果克服了原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使评价结果更科学,更符合地质实际。以该方法在黄河口凹陷等地区的应用实例证明了评价结果与勘探认识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汉江上游湖北郧县-郧西段河谷的野外考察,选择前坊村汉江第一级阶地典型的黄土覆盖层剖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系统进行采样,分选出40~63μm石英颗粒,利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技术,测得这些样品的光释光(OSL)年龄在2.90±0.15~16.76士0.60ka之间.OSL年龄值与地层深度表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其...  相似文献   
87.
矿体赋存于下泥盆系莲花山组上段紫红色砂岩的断裂破碎带中,受近南北断层破碎带控制明显,成矿物质来源与构造运动作用引发的地下深部流体密切相关。矿床属中低温热液硫化物充填—交代型。  相似文献   
88.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和多旋回的油气成藏作用,研究叠合盆地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和分布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叠合盆地指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或地层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叠加和复合,具有地层沉积不连续、地层构造不连续、地层应力应变作用不连续等三大标志性特征,依据构造剖面上地层年代的关联性,将叠合盆地分为五种类型,即连续沉积型叠合盆地、中晚期地层叠合盆地、早晚期地层叠合盆地、早中期地层叠合盆地、长期暴露型叠合盆地。叠合盆地普遍发育复杂油气藏,三种作用(剥蚀作用、断裂作用、褶皱作用)六种机制(渗漏、扩散、溢散、氧化、降解和裂解)形成复杂油气藏,依据成因特征分为五类,原成型油气藏,圈闭调整型油气藏,组分变异型油气藏,相态转换型油气藏,规模改造型油气藏。研究表明,复杂油气藏中天然气的地下产状特征和分布特征与地表产状特征和分布特征有很大差异。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分布主要受烃源灶、古隆起、沉积相、断裂带、构造变动和区域盖层等六大因素的控制。其中烃源灶(S)、古隆起(M)、沉积相(D)和盖层(C)等四大要素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形成和分布,并建立了多要素匹配(T-CDMS)成藏模式,用以预测有利成藏领域。油气藏形成之后,多期的构造变动对早成的油气藏进行调整、改造和破坏,主要受构造变动强度、构造变动时间、构造变动次数、构造变动时盖层的封油气性能等四大要素控制,并以此建立了多期构造变动破坏油气藏后剩余潜力评价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可以预测出有利勘探区带并评价出有利勘探区带中的剩余资源潜力。油气藏经过改造,表现出晚期成藏效应,并受相势耦合作用的控制最后定位,利用晚期成藏效应和相势耦合理论可以预测有利勘探目标,并指出潜在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9.
渭河中游全新世黄土剖面光释光测年及记录的古洪水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渭河流域进行广泛的考察,在中游咸阳附近一处阶地发现保存完好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里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和沉积学研究。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地层样品,进行粒度、磁化率测量分析,证明所夹沉积物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该层记录了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气候水文信息。应用红外后蓝光的SAR光释光测年技术,获得该剖面9个OSL年龄值,确定渭河在距今3.2~2.8ka之间为一个洪水多发时期,并建立了渭河古洪水事件的年代序列。这一结果揭示了古洪水的频发与全新世中期向晚期过渡的转折时期,气候由温湿向干旱化发展,大气系统失稳,气候变化剧烈,降水量异常变化,变率增大,是导致渭河流域特大古洪水多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
从区域构造地球化学演化的角度来看,华南Hg、Sb矿床的形成主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沉积层(主要是元古宙基底沉积层)堆积过程中Hg、Sb的储集;(2)元古宙基底(沉积层)的下沉-熔融-花岗岩形成与Hg、Sb释放;(3)在有利构造的引控下,含Hg、Sb流体形成、演化与成矿,简称为储存-释放-富集宏观三阶段。本文重点阐述的是第一阶段,华南沉积层特别是元古宙基底沉积层的Hg、Sb丰度。文中将华南沉积层Hg、Sb丰度分为四种类型:Ⅰ原生本底丰度;Ⅱ同生异常丰度;Ⅲ后生丰度;Ⅳ混合丰度。本文计算、统计出华南沉积岩系本底丰度Hg为0.368μg/g,Sb为1.28μg/g。华南元古宙基底沉积岩系本底丰度Hg为0.363μg/g,Sb为1.45μg/g都明显高于地壳及花岗岩Hg、Sb丰度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