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413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41.
玉华山高位侵入杂岩定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位侵入杂岩独特的成岩环境使其形成了一套与深成岩体不同的构造,这些构造为分析岩体的定位提供了依据。区域构造的演化与伴随早期超单元所形成的一系列构造,共同影响着超单元方式的选择。玉华山杂岩定位受到第一、第二和第三序次构造的控制,先后以隐爆拓宽、破火山口塌陷、岩墙扩张机制定位。  相似文献   
842.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勘探实践,在总结分析近30个供水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北方煤矿区碳酸岩供水水文地质勘探类型;类型划分;供水水文地质勘探的基本特点与原则;不同勘探类型的勘探任务和勘探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43.
844.
845.
水文地质基础工作在地下水模型研究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水文地质学科从50年代以普查勘探为主发展到80年代运用模型技术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定量评价这一历程,是人类对一个客观过程从定性叙述发展到定量化刻画的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近40年来水文地质学科的迅速发展。 近十多年来,在水文地质学研究中涌现出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型。无疑,目前这些模型的  相似文献   
846.
多道能谱分析仪及其应用王长生,魏建云(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多道能谱分析仪、核分析仪、微量分析多道能谱是一种射线测量仪器,可以测量各种射线,主要用于微量分析。人工生成的放射性核素分析,即“活化分析”,其特点是操作简便,灵敏...  相似文献   
847.
作者较详细地研究了U、Th同位素电镀制源条件。通过制源条件的选择、缩短了电镀时间,工效比以前提高了两倍,并消除了电镀时产生的有害氯气。 (一)实验方法将含一定量U、Th试液制备成25%HNO_3溶液,经TBP萃淋树脂分离并分别用3mol/LHCI洗脱Th,用水洗脱U,洗脱液分别转入电镀槽内,  相似文献   
848.
由于存在极高的初级生产和高效的碳代谢速率, 珊瑚礁海域二氧化碳(CO2)的汇/源属性仍存有争议。为明晰中国典型珊瑚礁海域CO2的汇源属性及驱动因素, 作者基于2022年11月(秋季)和2023年2月(冬季)在深圳杨梅坑海域的调查结果并结合室内培养实验所获得的数据, 探究了枯水季节典型亚热带珊瑚礁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机制。结果表明, 调查期间pCO2的变化较大, 其范围为233.3~465.3 μatm。秋季表现为大气CO2的汇, CO2吸收通量为1.66±0.41 mmol C/(m2/d);冬季表现为大气CO2的弱源, 其释放通量为0.36±0.17 mmol C/(m2/d)。调查期间(枯水季)杨梅坑海域受淡水输入的影响较小, 季节性温度影响下的生物过程是驱动pCO2变化的关键因素, 其贡献pCO2总变化量的73.6%(表层)和66.5%(底层)。其中,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是导致海水CO2汇源转变的主要成因, 而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甚微。相比较, 物理过程(CO2海-气交换、温度和盐度变化)对pCO2的影响相对较小, 其作用结果远低于生物过程。此外, 珊瑚的代谢活动对杨梅坑局部海域pCO2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造成礁区pCO2值高于非礁区。因此, 海气CO2通量估算中不能忽视局部海域珊瑚代谢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9.
研究了冷蒸气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日用陶瓷浸泡液中痕量镉的反应体系。对载气流速、NaBH4浓度、增敏剂加入量和介质酸度的影响,以及基体和共存离子的干扰进行了考察。将该方法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比较。方法简便快速,回收率为94.0%~104.9%,相对标准偏差(RSD,n=7)小于3.6%。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经济实用等优点,用于陶瓷浸泡液中痕量镉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50.
地形对登陆热带气旋"黄蜂"(2002)强度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以"目标登陆台风外场试验研究"(CLATEX)项目的目标热带气旋"黄蜂"为对象,在用高分辨数值模式模拟其近海加强和登陆减弱过程的基础上,通过5组对比数值试验,从定量和时间演化角度细致地分析了热带气旋周边海陆和地形分布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表明,华南西部地理因子(地形、粗糙度、海陆分布等)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华南西部地形的存在,有利于低层弱冷空气向南侵袭,从而激发对流发展,使气旋迅速加强,是"黄蜂"近海加强的关键原因;登陆后冷空气切入造成的稳定层结抑制了对流发展,阻断了对流潜热能源,是"黄蜂"登陆后迅速减弱的重要原因;华南西部真实地形下的地表摩擦效应是"黄蜂"登陆后迅速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南海热带气旋区的地表热交换以潜热输送(蒸发)为主,其量值一般是感热输送的5~10倍;洋面热交换与气旋强度间存在正反馈关系,符合热带气旋发展的"WISHE"(风引起的表面热交换)机制观点,即"WISHE"可能是南海热带气旋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