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对受灾体价值损失核算方法,历史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方法,地质灾害期望损失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成本价值或修复成本价值损失核算模型,收益损失核算模型,成本-收益价值损失核算模型;构成了历史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模型;研究了点评估、面评估期望损失评价方法、步骤及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42.
论土地资源与地质灾害的双重属性与发展态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资源与地质灾害都有双重属性。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是土地资源与地质灾害形成与变化的双重原因。近年来,一方面自然变异加剧和人类过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地质灾害严重;另一方面严重的地质灾害又会对土地资源进一步造成破坏,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自然变异是不以人类的意愿为转移的,那么,顺应自然规律,约束并规范人类社会活动范围、消除不良行为是减轻地质灾害、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43.
黄河上游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区域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本文在对黄河上游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进行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进行了以县(市)为单元的危险性评价。评价区共包括116个单元,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共分为5级,高危险单元5个,较高危险单元7个,中等危险单元11个,较低危险单元47个,低危险单元46个。   相似文献   
44.
云南省东川市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云南省东川市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报失评价、防治工程评价。得出:该市泥石流危害区面积3.9km ̄2;1950-1992年灾害总计损失19636万元,平均每年437万元;防治工程已投入1380万元,规划再投入1070万元,总计投入2450万元,可减少灾害损失约6.9亿元,投效比1:28.东川市泥石流防治不但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对其他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亦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5.
46.
地处高原山地的云南省,是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特别严重的省份之一,据调查统计,全省有灾害点20余万处,其中活动面积大于0.01kmz,或体识大于10×10~4m~2的大中型崩塌2752处,滑坡1716处,泥石流沟2379条。这些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破坏经济发展,阻碍广大山区脱贫致富的重大环境问题.据不完全统计,1951—1990年共造成7200余人死亡,16000多人受伤,1000多座桥涵、60多座水库、360多座水电站,几百万亩农田被淤埋或冲毁.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灾害得到初步治理,但多数地区的灾害仍在持续发展。目前有31个地(州)、市、县政府驻地城镇、130多个乡镇驻地、150多个大中型厂矿企业、3000多个自然村、346km铁路、2220km公路,近1000座水库和电站。仍处于较严重的威胁之中。  相似文献   
47.
中国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会减灾专业委员会于1994年1月10日在北京成立。该专业委员会由从事灾害及社会经济研究和管理的专家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进行信息与学术交流,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和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研究社会发展中的减灾问题,为政府提供高级咨询,并促进减灾社会化。初步规划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灾害预测、预报;防灾、抗灾工程;灾害与社会;灾害与经济;企业减灾与行业减灾等。  相似文献   
48.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成灾特点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简称:崩滑流)成灾特点和防治能力,笔者认为:实行灾害分级管理,推进减灾社会化,是防治崩滑流灾害的根本出路;建立新的减灾体系,必须与深化改革及山区脱贫致富相结合,才能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49.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基本特征与防治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1949—1990年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基本情况,介绍了其主要危害方式和破坏程度;根据灾害分布特征和形成背景条件,将我国分为三大灾害区;分析了年内和多年灾害发育规律;论述了灾害形成条件,并分析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灾害的促进作用;预测了灾害未来发展趋势和主要危险区;提出了灾害防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0.
张梁  张业成 《中国地质》1994,(12):18-20
我国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同时又是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在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开展全面防治.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改变传统的管理机制,建立社会化减灾系统,并且根据崩滑流成灾特点,制定和实施防治对策,才能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取得充分的防治效果,实现减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