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铁锰结核的矿物相变和其它次生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连芳  姚德 《矿物学报》1993,13(2):150-162,T001
本文通过对太平洋中部61个铁锰结核的研究,发现在结核形成后,发生了渐近相变、退化相变和Mn、Ni、Cu的次生富集作用。渐近相变是,随着结核成岩作用的增强(伴随着氧化还原电位由高到低的变化),锰矿物发生了由原生δ-MnO_2→环带状、薄层状钠水锰矿和钡镁锰矿→块状磷片状钡镁锰矿集合体的相变。在这一相变系统中钠水锰矿是相变的过渡阶段,钡镁锰矿是相变的高级阶段。退化相变:具层纹构造的原生δ-MnO_2在底层水(可能贫Mn、Ni、Cu而富Fe)的作用下,其中一部分Mn、Ni、Cu等被水带走而沉淀下Fe,形成新的富Fe、δ-MnO_2或非晶质水合铁锰氧化物。Mn、Ni、Cu的次生富集作用。结核在重结晶作用或由结核成岩作用到成岩后生作用过程中均发生了Mn、Ni、Cu的次生富集作用。它不仅表现在由原生δ-MnO_2→环带状钠水锰矿和钡镁锰矿→块状钡镁锰矿过程中,而且还表现在由早期到后期形成的δ-MnO_2成分上。  相似文献   
52.
利用“海洋四号”调查船HY4—871,881航次在东太平洋海盆取得的底层水、沉积物、间隙水及多金属结核样品,研究探讨了海底水—沉积物界面系统不同物质相中结核主要成矿元素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结核成矿元素的来源及其成矿机制。研究表明,Mn、Fc在底层水和沉积物中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在间隙水和结核中则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间隙水中Mn、Fc密切共生,而结核中Mn、Fc则高度离散,这表明在沉积物早期成岩阶段,Mr~Fc在间隙水中有着相同的溶出富集机制,而在结核形成过程中则有着完全不同的沉淀聚集机制。此外,Co、Ni、Cu与Mn、Fc之间组合关系的变化则反映了不同海底作用的影响。底层水与结核及间隙水与结核相应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化表明结核主要成矿元素的来源不同,Mn、Ni、Cu主要来源于间隙水,Fc、Co则主要来源于底层水。  相似文献   
53.
海底沉积铁锰矿床形成机制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非线性科学理论讨论了铁锰结核和结壳形成机制,提出南极底流强度是决定结核和结壳内部构造类型的主要因素。底流运动依次由片流、静态旋涡、动态旋涡增到动态振荡,结核和结南内部构造类型相应变化为平行纹层状、柱状、多核同心圆状和不规则纹层状。在远离热力学平衡条件下,Mn2O3催化环的形成及在H^+离子浓度变化诱导下发生的Mn^2+和Mn2O3之间的周期化学反应与扩散作用的叠加是造成结核和结壳中Mn、Fe微  相似文献   
54.
近海沉积物重金属研究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水体中各种来源的重金属主要在近海快速沉积。一些污染海区沉积物中重金属高度聚集,有形成潜在的化学定时炸弹的可能。从岸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主要受陆地排污、水动力作用及沉积物粒度的控制和影响。^210Pb、^137Cs同位素测年技术已经成为确定我国近海沉积物重金属区域环境背景值、判定环境的演变趋势的有利工具。环境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聚集主要与周边地区人类活动有关,其垂向变化反映了沿岸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是评价环境现状及演变趋势、识别问题区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5.
多金属结核中吸附水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宁  姚德 《岩矿测试》2001,20(4):263-266
通过热分析,探讨了多金属结核H2O^-测定过程中干燥温度、时间、环境相对湿度以及试样放置状况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干燥温度对H2O^-测定结果的影响,建议根据不同工作目的,确定其测定的温度及时间。  相似文献   
56.
张丽洁  李光宣 《地球化学》1996,25(4):339-345
本文对云南楚雄中生代盆地上三叠统煤成烃源层进行了原始有机质丰度和原始产烃潜力恢复的尝试。该烃源层在盆地中具有不均衡热变的特点,南北之间的R0可由0.8%变化到4.5%不等,东西向的差异也很明显。在各区因排烃量不同而造成有机质残余率不等的情况下,如何恢复其原始有机质丰度和原始产烃潜力,以便进行合理的油气资源评价成为该盆地勘探工作的重要课题。作者通过对生源相近、成煤环境类似而成熟度极低的本区晚第三纪煤系和上三叠统变质最低的华坪煤系样品,按不同温阶进行系统的外加温、外加压生烃排烃模拟实验,从而分别编制出热演化程度与其排烃率(R0-HC排)和有机碳损耗率(R0-C损)的关系曲线。利用楚雄盆地上三叠统煤成烃源层相同比例尺的残余有机碳平均含量等值线图和平均R0等值线图叠合,获得两种曲线的若干交汇点。基于各交汇点的R0值和经过换算的有机碳损耗率,分别从R0-C报和R0-HC排曲线上求出各交汇点已损失的有机碳百分率和已排出烃类的百分率,从而恢复了各点所在烃源层的原始有机碳丰度和原始产烃潜力。  相似文献   
57.
多金属结核微层中元素的富集系数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定义元素富集系数(K)为结核样品中元素的含量与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的平均值的比值,并按K值大小将元素的富集程度分成六级。本文研究表明:多金属结核壳层中元素的富集系数是波动的;K_(Mn)与K_(Fe)呈负相关性,而与K_(Ni)、K_(cu)呈正相关性;按Mn/Fe和生长速率,多金属结核CCA33、CCB29、CCC50、CCC14的壳层,分别划分为8、7、14、24个微层;微层中元素富集程度与成因相关,结核生长间断面中,锰呈弱亏损至极亏损,铁弱亏损至较富集,铜弱亏损至较亏损,镍较亏损至极亏损,而由强缺氧性成岩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微层中,锰、镍呈较富集至极富集,铜极富集,而铁极亏损。  相似文献   
58.
在总结我国近20a来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现阶段我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和研究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富Co铁锰结壳资源的评价和矿区的选择上。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主要成矿控制因素的研究、资源评价指标与方法及相关基础地质研究。  相似文献   
59.
海底铁锰结核和结壳物质组成特征及其形成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研究了铁锰结核和结壳矿物及其元素组成。结核的锰矿物主要有δ-MnO2、钡镁锰矿和钠水锰矿,结壳则主要是δ-MnO2。相对结核,磷灰石含量在结壳中明显增加。矿物组成的变化造成了结核和结壳元素组成的差异。最明显的是Co和稀土元素含量在结壳中显著升高,Mn、Ni和Cu等降低。这与其形成环境及所经受的海底地球化学作用性质的强度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60.
选择了东太平洋赤道附近的系列成岩型铁锰结核(壳)样品,根据其中的矿物相的种类,利用化学上的相分析手段——选择性提取实验,借助晶体化学和矿物学手段对过渡金属元素Cu、Co、Ni、Ti和碱土金属元素Mg在成岩型铁锰结核中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元素Cu、Co、Ni、Ti和Mg等元素在成岩型铁锰结核中的富集受这些元素在海水中的存在状态和结核中组成矿物这两方面因素的制约。成岩型结核中10-水锰矿结构的稳定性并不完全是由于其充分吸收了Cu、Co、Ni等过渡金属元素,碱土金属Mg对于10-水锰矿结构的稳定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