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2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238篇
测绘学   217篇
大气科学   167篇
地球物理   132篇
地质学   587篇
海洋学   127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大棚黄瓜霜霉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病害,通过调节棚内小气候条件来抑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生态防治方法。本文通过田间温度控制对比试验,建立病害与温度控制的相关模式,为确定防治指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2.
103.
夏建平  禹祥裕 《地质论评》1993,39(2):176-184
文中介绍和评述了利用电法勘探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过程和现状,对求参的实验模型法、相关分析法和灰色模型法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并附之实例予以佐证。指出应用物探资料求取水文地质参数是有实际意义的开拓性工作。  相似文献   
104.
首次采用高精度、全自动、数字化、含有电磁场5个分量的 MT 测量系统,在中国西北祁连山中段进行剖面式 MT 监测中,获得了较为真实的青海共和7.0级地震(1990年4月)的临震电磁幅射前兆信息.使用全定量化的频谱分析新方法,并且综合剖面多次复测资料,在时间-空间的双度坐标上跟踪分析.结果指出,大震临震电磁幅射前兆谱的特征主要有:(1)呈传导电流为主的同步电场干扰型;(2)频谱分布的窄带性(0.5—20s);(3)振幅的奇异性(电场干扰脉冲幅值为正常值的10~2数量级);(4)一定程度上显示孕震源的方向性;(5)幅射的间发性(临震3天中出现3个高峰时段).更为有意义的是:在高峰期至发震时刻之间约有48小时的相对平静间歇,此间观测者就能够在现场迅速响应,作出临震预报的判据.MT 监测所获得的临震电磁幅射信息主要是传导电流,而地下较为普遍存在的壳内高导层可能为该传导电流回路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便于被较远的 MT 监测点所接收.  相似文献   
105.
力馬河区域地質概述本文所述的地区位于康滇地盾的中部东側。区內出露的主要是前震旦紀变質岩系和部分中生代的陸相沉積岩層,而古生代及震旦紀海相地層僅分布于区域外圍。无論是中酸性、基性或超基性的火成岩均广泛出露于古生代以前的地層中,加上多次的構造作用,使这里的大部分岩石都遭受深度的变質。(如圖1)  相似文献   
106.
贺兰山构造带及邻区形成演化经历有多期叠加改造和多个伸展—聚敛旋回构造运动,形成了区域内多套构造—地层层序,因此,开展贺兰山构造带构造—地层层序及构造演化研究对深入理解其地质结构和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综合利用野外调查、地震数据和1:50 000区域地质资料,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地震剖面精细解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区域不整合面的分布特征和规律进行详尽分析研究,根据区域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建立区域地层年代格架,划分构造—地层层序,进而对盆地演化阶段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研究区自下至上发育Pt2Ch-Jx/Pt1、∈1/An∈、C2/O、T/P、J1-2/An J、K1/An K1、E3q—N/AnE,据此将研究区垂向上划为7个构造—地层层序:基底构造层、中元古界构造层、震旦系—奥陶系构造层、石炭系—三叠系构造层、侏罗系构造层、下白垩统构造层、新生界构造层。贺兰山构造带构造演化经历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陆缘盆地坳陷—裂谷演化阶段;晚古生代—中三叠世陆相盆地坳陷沉积阶段;晚三叠世局部伸展;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大规模逆冲推覆阶段,普遍发育多条大型北东向逆冲断裂;始新世开始进入盆—岭构造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07.
摘 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及ECMWF 0.25°×0.2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2018年3月年3月17~18日(简称“0317”过程)和同年4月11~12日(简称“0411”过程)中天山北坡两场强降雪天气成因。结果表明,两者有共性也有差异,其相同点:500hPa均为两脊一槽的经向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为西西伯利亚至中亚的低槽向南加深,低空西北气流与中高层西南气流叠加使迎风坡维持强垂直上升运动和对应的垂直螺旋度呈高层负、低层正的分布是强降雪产生的动力机制;均由低层西北、中层偏西和西南路径的水汽输送;风廓线雷达细致反应了强降雪时低层西北风与中高层西南风明显增强及突增并维持。不同点:“0411”过程500hPa低槽前西南气流、低空西北气流、锋区、地面冷高压、垂直速度及螺旋度等均强于“0317”过程;水汽追踪表明,“0411”过程有一支明显西北路径远距离水汽接力输送,而“0317”过程有一支低层弱偏东路径水汽输送。  相似文献   
108.
地质报告和学术论文中所附的显微照片或图版,是用原装显微相机摄取底片,然后印洗、放大或用简易摄片装置摄取的.通常标注显微照片放大倍数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显微镜的"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或其积(10×10或×100)",另一是"线条比例尺".用第一种标注法会出现不严密、不准确的现象,这并非方法不当,而是人为疏忽.为此,有必要探讨显微照片的放大倍数.欲了解底片物相的放大倍数,应先理解下式:M_2=M_1LK/250(毫米),式中M_2为底片放大总倍数;M_1为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L为显?  相似文献   
109.
东昆仑阿拉克湖地区第四纪水系演化过程及其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第四系沉积物的沉积时代、沉积类型及盆山耦合与迁移规律,将东昆仑阿拉克湖地区第四纪水系变迁划分了4个阶段:早更新世小型内陆盆地无序水系阶段;中更新世冰川水系与东流水系阶段;晚更新世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向南溯源侵蚀阶段;全新世黄河外泄水系形成与发展阶段。根据研究区及相邻地区黄河水系和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的溯源侵蚀发展历史及趋势分析,认为研究区未来水系发展趋势不一定是加鲁河袭夺鄂陵湖、扎陵湖两湖及黄河水系,而可能是黄河加快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鄂陵湖和扎陵湖将逐渐消失成为河流,黄河水系最终将袭夺柴达木内陆盆地水系。  相似文献   
110.
北祁连山西段同位素测年概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作者在广泛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研究工作,剔除了一些地点、岩性、测试不详及方法不系统的年龄数据,获得了一组有价值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它们可以代表目前北祁连山西段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对研究本区盆地-构造-岩浆-热事件提供了重要成因信息。综合评价这一成果,方法较全面,数据有一定系统性,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对本区各类地质体形成与演化的认识,解决在北祁连山西段科研、地质找矿以及区域地质调查中一些长期争议的地层时代问题,对推动本区成矿时代、热历史等问题研究的深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