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0 毫秒
31.
延长油区上三叠统长 2地层河流相-三角洲相砂岩储层的物性明显受埋藏-成岩作用事件的影响。埋藏压实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造成的平均孔隙度丧失为 17.8%。其中黑云母的早期成岩蚀变是造成原生孔隙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胶结作用造成的平均孔隙度丧失为 7.1%。其中碳酸盐胶结物和次生石英加大是造成砂岩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碎屑颗粒周围绿泥石薄膜的存在阻止了一部分石英次生加大及碳酸盐胶结物的沉淀,使一部分原生粒间孔隙得以保存。晚期成岩阶段有机质分解形成的酸性流体及表生成岩作用阶段的大气降水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从而使长 2砂岩的物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2.
新疆库木库里盆地发育有巨厚的渐新统一更新统陆相沉积序列,记录了青藏高原西部自渐新世以来的隆起过程和幅度,盆地主夷平面形成于中中新世以后,上新世以前,该盆地中新世山旺生物群及上新世Cyprideis介形类动物群的发现显示了青藏高原中新世夷平作用这后的再次隆升并对中国自然环境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中国西部生物组合由中新世晚期类似于现代江南山地的种类转变成为上新世以适应咸水环境为优势的组合,形成了西部内陆强蒸发的干旱环境,生物分异度大幅度降低,特别是库木里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和含化石层的研究及区域对比,表明20-30ka以来高原存在一次幅度超逾百米的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33.
甘肃武都龙家沟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的聚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翔  薛祥煦 《沉积学报》1996,14(3):122-128
龙家沟三趾马动物群中不同类型、不同大小动物的保存量及保存部位相差很大,实际保存量仅为理论保存量的6%左右,其化石材料明显经过水流的搬运作用。搬运过程中的分选作用是造成材料流失的主要原因,其中小型动物的流失最为明显。这是古生态恢复及古环境再造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4.
陕西府谷王大夫梁三趾马红粘土剖面中成土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及其变化曲线表明,三趾马红粘土形成于半干旱到半湿润气候条件下,且已出现类似于黄土中古季风特征的干热-温湿的旋回性变化,并在晚期有周期缩短、幅度加强的趋势.结合地层中的物质组成及古哺乳动物群性质的变化,陕西北部新第三纪晚期古气候经历了干热-温湿-干热的演化历史,植被以草原疏林为主,气候适宜期曾出现半湿润森林景观  相似文献   
35.
对黄土高原较完整的晚新生代风尘堆积序列的磁性地层研究表明 ,风尘堆积成壤序列开始发育的时代约为 7.2Ma,如果认为亚洲季风气候的起源与青藏高原的高度密切相关的话 ,风尘堆积在 7.2Ma的出现则可能意味着青藏高原在此时达到了有意义的高度 ,东亚古季风环流基本建立 .黄土高原的红粘土序列由 7个显著的红色黄土层以及与其相间的 7个古土壤组合组成 ,它们记录了 7.2~ 2 .6Ma的晚第三纪东亚古季风演变的历史 .  相似文献   
36.
据黄土高原最近 7.2Ma风积黄土 红粘土序列的磁化率曲线和沉积速率变化 ,并分别与赤道东太平洋δ18O曲线和北太平洋风尘石英沉积通量变化对比 ,将晚新生代北半球大冰期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 :约 7.2~ 3.4MaBP的来临期 ,3.4~2 .6MaBP的初始期 ,2 .6Ma以来的大冰期 ;相应地将以冬季风和夏季风组合为特征的东亚季风形成演变过程分为 :冬、夏季风均偏弱的初显期 ,冬、夏季风同步增强的过渡期和冬、夏季风彼此消长的盛行期 .晚新生代全球构造隆升 ,尤其是青藏高原隆升以及与隆升有关的大气CO2 浓度的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北半球大冰期的发生过程和东亚季风气候长时间尺度的变迁 ,其中约 3.4~ 2 .6MaBP时段青藏高原的加速隆升起着重要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37.
兰州盆地永登剖面记录的第三纪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兰州盆地永登剖面第三系沉积进行了沉积学研究、并结合年代学研究结果分析了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古新世末至早始新世沉积了一套扇三角洲相沉积(细柳沟组),为具交错层理的砖红色砂岩,顶界年龄约51 Ma.兰州地区在51 MaB.P.经历了一次大的环境变化,气候由相对温暖湿润转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炎热,湖盆由淡水湖转为盐湖,蕴示着由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带北移,兰州地区进入受行星风系控制的干旱带.早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早期(51~31.5 Ma B.P.),在近20 Ma时间内经历了微咸湖-盐湖阶段(野狐城组),砂泥岩沉积中含有大量石膏夹层.早渐新世,兰州地区向湿润方向转化,兰州盆地由咸水湖转化为淡水湖,可能反映了东南季风逐渐形成,中国大陆由早先行星风系控制转化为季风控制,前期东南方向干旱带消失,西北干旱带出现,兰州地区相对早先湿润.早渐新世中期至中中新世(31.5~15 Ma B.P.),兰州盆地在经历了三次大的沉积旋回后湖盆逐渐干枯,三个大旋回分别由河流相砂岩-微咸水滨湖相砂泥岩、泛滥平原相泥岩,河流相砂岩-淡水滨湖相砂泥岩-沼泽相、泛滥平原相泥岩,河流相砂岩-沼泽相、泛滥平原相泥岩组成.20 MaB.P盆地接受大量砂砾石沉积,反映出周缘山体快速抬升遭受剥蚀,可能蕴示着青藏高原抬升波及到兰州地区.  相似文献   
38.
云南元谋盆地含古猿化石层古地磁年龄及古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元谋盆地含古猿化石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 小河剖面记录了Cande-Kent95古地磁年表中的C3Br.1n, C3Br.1r, C3Br.2n, C3Br.2r, C4n.1n, C4n.1r, C4n.2n和C4n.2r 8个极性段, 地层应当归属中新世晚期. 该剖面有两个主要含古猿化石层, 下层(剖面第1层)记录了C4n.2r下部, 古地磁年龄约8.2~8.1 Ma; 上层(剖面第16层)记录了C3Br.1n, 古地磁年龄约7.2~7.15 Ma. 该剖面古猿化石古地磁年龄约为8.2~7.15 Ma. 雷老剖面记录了Cande-Kent95古地磁年表中的C3Br, C3Br.1n, C3Br.1r, C3Br.2n, C3Br.2r, C4n.1n, C4n.1r, C4n.2n, C4n.2r, C4n.3n和C4n.3r 11个极性段, 地层应当归属中新世晚期. 该剖面也有两个主要含古猿化石层, 下层(剖面第3层)记录了C4n.2r, 古地磁年龄约8.2~8.1 Ma; 上层(剖面第19层)记录了C3Br中部, 古地磁年龄约7.15~7.1 Ma, 雷老剖面古猿化石古地磁年龄约为8.2~7.1 Ma. 小河剖面与雷老剖面记录的沉积环境极为相似, 两个剖面的古猿化石年龄相当, 下古猿化石层古地磁年龄约8.1~8.2 Ma, 上化石层古地磁年龄约7.2~7.1 Ma. 这可能反映了在雷老盆地与小河盆地生活的古猿有统一的活动范围. 该区域大约在8.00~7.00 MaBP间始终有古猿活动.  相似文献   
39.
磁性地层学测量与对比研究表明:(1)静乐贺丰地点的静乐红土即为红色土A层,记录了Gauus正极性带,年龄为2.50~3.00Ma,时代为晚上新世。榆林剖面红土记录了Gauus正极性带与Gilbert负极性带,年龄为2.50~5.00Ma,时代为上新世。(2)静乐剖面红色土B层相当于黄土—古土壤序列WS—1,WS—2,WS—3或S15—S32地层段,记录了Olduvai与Reunion正极性带,年龄约1.20~2.30Ma,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3)榆林河沿岸红色土C带,主体为离石黄土,大致为S1—L15地层段,部分地段出露午城黄土。  相似文献   
40.
黄河中游三趾马红粘土的岩石学研究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