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3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90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81.
为探索喀斯特高原峡谷地区高位旱洞内CO2来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于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按月实施定位监测,对贵州织金洞洞穴CO2浓度和洞穴水、土壤CO2浓度和土壤水以及大气降水、山顶泉水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织金洞上覆土壤CO2浓度是大气CO2浓度的11~17倍,是洞穴CO2的4~7倍。织金洞洞内CO2的来源,横向上主要来自于气流的交换、游客的呼吸作用;垂直方向上主要来自于洞穴上方延伸入基岩中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洞穴上覆基岩溶隙、溶管中进入洞穴内的大气CO2,地下河水脱气以及洞穴滴水碳酸钙的沉积释放的CO2。(2)织金洞为多进口洞,CO2浓度插值空间分布呈现两端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在1 200×10-6~1 400×10-6高值区范围内出现800×10-6~1 000×10-6低值区特征。整体上,洞穴CO2随着进、出洞口两端海拔向洞内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在洞穴中部灵霄殿达到最大值。(3)洞内水和洞外土壤水均为HCO3--Ca2+型水,大气降水、山顶泉水为SO42--Ca2+型水。在垂直迁移过程中,大气降水-山顶泉水-土壤水-洞穴水不同部位水中各化学成分(硬度、Ca2+/Mg2+、HCO3-/SO42-、PCO2、SIc)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2.
条带状铁建造:特征、成因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条带状铁建造(BIF)是由硅质和铁质组成的化学沉积岩,通常具有典型的薄层或薄板状构造。BIF不仅记录了丰富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状态及演化的信息,而且与其相关的铁矿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铁矿资源类型。虽然对BIF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近年来若干新颖的观点和重要的发现对进一步深入研究BIF成因提供了重要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文章总结了BIF类型、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BIF形成条件及大规模缺失机理,阐述了BIF的形成和大气圈两次重大氧化事件(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2.4~2.1 Ga,新元古代氧化事件,0.8~0.55 Ga?)之间的关系,认为BIF与海底岩浆-热液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最后,提出BIF的沉积和消亡与重大地质事件密切相关,这些重大地质事件也相互作用,共同制约着大气海洋环境演化、地球生物学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关于BIF精细成矿时代、条带/条纹形成的机制、重大地质事件对BIF形成的制约和BIF微生物成因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随着大数据、精细成矿年代学、模拟实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Fe、Cr、U、Mo和Cu同位素等)新技术方法的进步,及对现代洋底热液系统的深入认识,将有助于揭开BIF成因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83.
西天山菁布拉克基性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与特克斯县菁布拉克铜镍硫化物矿床密切相关的基性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以低Ti、亏损Nb和Ta、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微富集轻稀土元素为特征。结合其同位素特征,提出该岩体的形成与南天山洋板块向中天山板块俯冲碰撞作用有关,岩浆起源于MORB源的亏损地幔,由于南天山洋壳向亏损地幔的俯冲,导致岩浆具有岛弧岩浆的特点。在侵位过程中遭受地壳和围岩的混染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84.
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铂族元素(PGE)地球化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文章采用火试金分离富集法和等离子发射光谱(ICP_MS)测定了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中PGE和Au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结核中PGE相对于洋壳明显富集,尤其是Pt含量较高,wPt平均值为100.90×10-9。各种类型的多金属结核PGE和Au的球粒陨石配分曲线及有关参数非常一致,均表现为Pt正异常和Pd负异常,显示其中PGE和Au具有相似的来源。多金属结核与海底海山富钴结壳PGE配分模式及特征元素比值对比表明,两者PGE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可能主要来源于海底玄武岩的水岩反应,部分来源于铁陨石,而并非主要来自海底热液及正常海水。  相似文献   
185.
以江西德兴铜矿为试验区,利用多期CBERS-02B星CCD数据对德兴铜矿矿山开采环境进行遥感动态监测与分析,以期为矿山的合理开发、环境监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6.
基于以往研究成果,笔者比较详细而全面地总结了华北克拉通北缘Ni-Cu-(PGE)硫化物矿床的基本特点、时空分布规律,并将该成矿带划分为四个成矿亚带:①吉黑成矿亚带、②辽吉成矿亚带、③燕冀成矿亚带和④白云鄂博成矿亚带.文中重新厘定了各个成矿亚带的形成时代,得出华北克拉通北缘Ni-Cu-(PGE)矿有三个主要成矿期,即古元古代吕梁期(2242~1 962 Ma)、晚古生代海西晚期(289~265 Ma)和早中生代印支期(225~216 Ma).这三大成矿期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华北克拉通北缘边缘裂陷环境  相似文献   
187.
新疆阿尔泰大东沟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大东沟铅锌矿床位于阿尔泰山南缘克兰盆地内,矿体呈层状展布,与地层产状一致,直接容矿围岩为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火山-沉积岩,矿石构造以条带状、浸染状、细脉状为主,矿石矿物成分相对简单,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等.文章对大东沟铅锌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石英、方解石和闪锌矿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测温,对石英和闪锌矿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并对部分石英样品进行了气相及离子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大东沟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NaCl-H2O、CO2-H2O±CH4和CO2-H2O-NaCl三种类型;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大,为973~480℃,主要集中于140~300℃,流体盐度w(NaCleq)为02%~571%,主要集中于32%~148%;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2和H2O,含少量CH4、N2、H2等,液相成分以Na+、Ca2+、F-、Cl-为主,K+、SO42-次之,并含少量Mg2+、Br-和NO-3,计算所得的离子浓度为366%~580%.结合已有的稳定同位素资料,方解石中的δ13CV-PDB值为-42‰~04‰,石英流体包裹体中的δDV-SMOW为-89‰~-127‰,计算所得的石英及方解石的δ18O水值在-114‰~76‰之间,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物,流体中的碳主要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及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在成矿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8.
新疆东天山土屋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刘敏  王志良  张作衡  陈伟十  杨丹 《岩石学报》2009,25(6):1446-1455
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关于土屋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开展了氢氧同位素研究及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法和冷冻法测温,并对石英样品进行了气相及离子色谱测量,对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中的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25~363℃,主要集中于140~200℃,盐度变化于0.18%~58.28%NaCl,主要集中于2%~10% NaCl。流体包裹体气相的主要成分为H2O和CO2,液相成分以Ca2+、Na+、SO2-4、Cl-为主。石英流体包裹体中∑REE 为8.07×10-6~ 12.15×10-6,轻、重稀土之比值(LREE/HREE)变化于5.39~6.75,δEu为1.80~1.91。流体包裹体中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呈右倾型,并表现出Eu的正异常及Ce的负异常。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DV-SMOW值为-70‰~-66‰,石英的δ18OV-SMOW为9.4‰~12.3‰,计算所得的δ18O为-5.1‰~-1.2‰。根据离子色谱分析结果,F-/Cl-介于0.009~0.024之间,SO2-4/Cl-介于0.45~1.01之间。综合以上流体包裹体的组成和特征,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189.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方法的中国1 km土地覆盖分类制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确的全球及区域土地覆盖数据是陆地表层过程研究的重要基础。在集成研究兴起和多种数据并存的背景下,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进行大尺度土地覆盖制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证据理论清楚地表达了由于不确定和不完全信息所带来的对命题认识的“无知”,能够确定相应的假设在目前的认知与知识状态下的确定、不确定和“无知”程度,是多源数据决策融合的重要方法。基于证据理论,将2000年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植被图集(1∶100万)的植被型分类、中国1∶10万冰川图、中国1∶[KG-*2]100万沼泽湿地图和MODIS 2001年土地覆盖产品(MOD12Q1)进行了融合,最终基于最大信任度原则进行决策,产生了新的、IGBP分类系统的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数据。新的土地覆盖数据在保持了中国土地利用数据的总体精度的同时,补充了中国植被图中对植被类型及植被季相的信息,更新了中国湿地图,增加了中国冰川图最新信息,使分类系统更加通用。  相似文献   
190.
利用中国地区的冻土观测资料计算比较了常用冻土活动层深度估算的几种方法,并对影响估算的主要因子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考虑了土壤水分变化、土壤水分相变潜热变化、积雪和植被效应的指数与实际观测值之间有较好的拟合;在采用分区插值方法对温度进行处理,并应用数字化高程、数字化植被和土壤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和观测值相关较高的Kudryavtsev指数计算、以ArcGIS为工具获取的中国地区冻土分布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