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8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内波、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28  
现代海底普遍发育由内波、内潮汐引起的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不仅可形成各种厘米级的深水牵引流沉积构造,还可建造千米级的大型沉积物波。这种大型沉积物波既可沿斜坡向下迁移,也可沿斜坡向上迁移。在古代地层记录中已发现各种厘米级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单元,但尚未发现内波成因的大型沉积物波。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碎屑岩段内发育内波及内潮汐形成的各种牵引流沉积构造单元。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识别出 4种内波、内潮汐沉积微相类型及 5种基本垂向沉积层序。此外,通过地震剖面分析,在研究区中上奥陶统陆坡相中识别出顺坡向上迁移的大型沉积物波,该沉积物波的特征与现代海底发育的沉积物波的特征类似,运用内波理论可对其成因进行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巴楚-柯坪野外露头区和塔中井区奥陶系萤石矿体呈串珠状或沿裂缝呈条带状分布,通过露头岩心、钻井岩心、普通薄片、电子探针、X衍射、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和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萤石矿及其围岩和油藏进行详细研究,探讨萤石矿和礁滩相油藏耦合关系与成矿模式.萤石矿体富集在礁、滩相灰岩为基岩的与断层相关的部分岩溶洞穴中,和萤石一起共生的矿物还有方解石、重晶石、硬石膏、石英及黑色沥青,萤石中含丰富的液态、气态烃包裹体、固态沥青包裹体和柱条状石膏子晶;萤石的K/Rb和Sr/Ba比值远小于正常海水值,富铕及轻稀土元素而贫重稀土元素,其礁滩相围岩碳、氧同位素具越靠近萤石脉体δ13C和δ18O值负偏移越明显特征,萤石相对其围岩具有更高的87Sr/86 Sr比值.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萤石矿属于“被动型”密西西比层控矿床,成矿机理为礁滩型“油气藏”转化为“矿捕”作用,具先成藏后成矿、多期成藏多期成矿特点,成矿流体具有盆地油田卤水和深循环大气淡水双重特征的后期低温热液成因性质,成矿物质来源于下寒武统下部黑色硅质岩及磷块岩,不整合面和断层是热液流体及成矿流体运移通道,生物礁滩和区域断层对萤石矿或油藏具有极其重要的“层、相、位”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汭水河露头剖面延长组长9-长7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例,重点讨论三级层序界面上下的砂岩储层成岩特征.通过大量的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等实验分析,发现汭水河延长组露头剖面层序界面对砂岩储层成岩具有控制作用,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内填隙物以浊沸石为主,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内以方沸石为主,孔隙主要为溶蚀填隙物形成的次生孔隙,界面之上面孔率好于界面之下的面孔率,有利于储层发育.  相似文献   
14.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汭水河露头剖面延长组长9-长7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例,重点讨论三级层序界面上下的砂岩储层成岩特征。通过大量的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等实验分析,发现、汭水河延长组露头剖面层序界面对砂岩储层成岩具有控制作用,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内填隙物以浊沸石为主,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内以方沸石为主,孔隙主要为溶蚀填隙物形成的次生孔隙,界面之上面孔率好于界面之下的面孔率,有利于储层发育。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层序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通过大量钻井取芯及露头沉积相观察、地震层序解释及地震相分析,结合蛇绿混杂岩带及板块构造演化等区域地质资料,首次编制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8张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岩相古地理图,发现了塔里木板块内部存在5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塔北台地、巴楚—塔中台地、罗西台地、塘南台地及库鲁克塔格台地)及其“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对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最初发生于早震旦世及早寒武世的塔里木板块北缘大陆裂谷运动及震旦纪—中奥陶世的张裂构造环境控制了塔里木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及其间深水沉积区的形成,而晚奥陶世发生于板块南缘的阿尔金岛弧及库地岛弧与塔里木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及其产生的大量陆源碎屑物源,则导致了板块内部多个孤立碳酸盐台地的逐步消亡及板块南部浊流盆地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萤石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张兴阳  顾家裕罗平  朱如凯  罗忠   《岩石学报》2006,22(8):2220-2228
塔里木盆地塔中45井上奥陶统发现以萤石层为储层的特殊类型油气藏。为了明确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萤石成因及热液溶蚀储层形成时期,本文通过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稀土元素、微量元素、激光拉曼、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硫同位素等多种分析手段,对塔中45井区及巴楚-柯坪露头区奥陶系内萤石发育段进行了热液成矿、热液溶蚀与油气成藏关系的综合研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萤石形成于晚二叠世的岩浆期后热液,并相应存在一期海西期的热液溶蚀,此次研究表明,塔中45井区及巴楚-柯坪露头区的萤石成矿流体可能为低温大气淡水循环热液。塔中45井区断裂溶扩带充填萤石形成于晚燕山-喜马拉雅期,与海西期岩浆期后热液无必然联系;巴楚-柯坪露头区风化壳溶洞充填萤石形成于海西期,萤石成矿期与海西期火山活动热事件影响期匹配关系良好。由此推断,塔中45井区萤石成矿热液溶蚀作用发生于晚燕山-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17.
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内波内潮汐沉积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海底普遍发育由内波、内潮汐引起的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不仅可形成各种小规模、分散的深水牵引流沉积,而且还可建造千米级的大型沉积物波。在古代地层记录中已发现各种厘米级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单元,但尚未发现内波成因的大型沉积物波。通过对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碎屑岩段岩心观察和地震剖面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该岩段内由内波和内潮汐作用形成的各种牵引流沉积构造单元。已识别出4种内波、内潮汐沉积微相类型及5种基本垂向沉积层序,同时还在研究区中一上奥陶统陆坡相中识别出了内波成因的大型沉积物波。这些内波、内潮汐沉积具有较好的油气潜能,是该区中—上奥陶统潜在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深埋风化壳岩溶油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深部油储的成因是一个涉及面广、难度很大的研究课题。首先,研究的对象是碳酸盐岩,而且距今年代久远。其次,碳酸盐岩的埋藏深度较大,就目前塔里木盆地情况,可研究的深度在 3800~7000 m之间,深埋使原来由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储渗性质受到了强烈的改造,可以说是面目前非;同时,不同地区的埋深差异造成温度、压力、地下流体、水化学、各类物化作用等程度不同,也使成岩类型、成岩性质、成岩程度和对储集性质的影响各不相同。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以碳酸盐岩(寒武系、奥陶系)作为油储的大致有下列4种类型:古风化壳储层、生物礁储层、埋藏岩溶储层和白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吴家坪阶岩石类型多样,按岩性及岩相特征的不同,吴家坪阶可划分为4种类 型,即峨眉山玄武岩组火山岩、宣威组陆相碎屑岩,龙潭组海陆过渡相碎屑岩以及吴家坪组海相石灰岩,横向 上岩性变化明显。在对露头和钻井剖面单因素定量及定性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 法,对四川盆地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岩相古地理进行了研究及编图。吴家坪期总体上自西南向东北依次展布剥 蚀区、冲积平原、碎屑岩台地、碳酸盐岩台地、斜坡(过渡带)和盆地,其中碳酸盐岩台地内局部发育低能生 屑滩。四川盆地吴家坪期成煤环境多样,三角洲、湖-海湾及潮坪相成为煤层发育的主要相带,这些环境中 的暗色泥岩、页岩及煤,为吴家坪阶重要的烃源岩,碳酸盐岩台地环境中的石灰岩也可以作为吴家坪阶主要储 集岩。  相似文献   
20.
北大西洋洛克尔海槽东北部水深约1 000~ 1 000 m 处有两个大型沉积物波发育区。波长1 ~ 2 km,波高18 ~ 20 m,分布面积分别为350 km 2 与 20 km 2。沉积物波向上坡迁移,内部包括上攀床形单元、不对称波形单元及正弦波形单元。前人提出的大区沉积物波挪威海底层水溢流成因及小区沉积物Lee波迁移模式都存在许多问题。根据古气候及古洋流资料,研究区内沉积物波各单元形成时具备内波形成的条件,内波的发育与等深流的活动密切相关。运用内波理论可对沉积物波各构成单元作出合理的水动力学解释,研究区内两列同向内波的叠加、单列内波及内驻波先后作用海底,可分别形成大型上攀床形、不对称波形及正弦波形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