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质学   4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21.
三道湾子金矿床是近年来在中国北方地区新发现的典型碲金矿床,矿石矿物由大量碲化物及自然金和少量硫化物组成。本文主要研究产于矿床中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重点探讨了该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过程。通过研究表明矿床产出的黄铁矿主要有两期:第一期黄铁矿(Py1)呈粗粒立方体自形晶产出,为碲金成矿前黄铁矿化蚀变阶段的产物;第二期黄铁矿(Py2)主要呈细粒产出,与碲金矿化关系较为密切。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第二期的黄铁矿中存在微细粒的碲银矿;稀土元素研究表明黄铁矿及金矿化的形成与安山质岩浆活动关系较为紧密,而与该区花岗质岩浆活动关系不大。对三道湾子碲金矿床产出的黄铁矿进行热电分析表明,黄铁矿热电系数主要变化于-180~-90μV/℃之间,以N型导电型为主;且由矿体顶部至底部,N型导电型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大(57.5%→84.2%→92%→97.4%);与蚀变安山岩中黄铁矿的热电系数比较,产于脉状石英中的黄铁矿具有更低的热电系数值。通过黄铁矿热电系数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可以计算出该矿床的平均剥蚀速率为53.6m/Ma。最后对该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对于该区内寻找中生代之前形成的矿床应注意砂矿的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2.
23.
黑龙江东宁县金厂金矿围岩蚀变和成矿年代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厂金矿床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内,构造上位于显生宙兴蒙造山带东端,隶属松辽地块.由于缺乏精确可靠的成矿时代和深入的热液蚀变研究,导致前人对该矿床的类型存在不同认识.为深入认识该矿床的类型和形成时代,文章对矿区18#矿体的7个钻孔岩心进行了详细的热液蚀变矿物组合分带和成矿时代研究.结果表明,该矿体在水平方向上和垂向上均存在较为明显的蚀变分带现象;从底部到顶部分别发育钾长石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该分带现象与典型的斑岩型矿床的垂向蚀变分带特征一致,暗示该矿床应为斑岩型;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和花岗斑岩脉中的绢云母单颗粒Rb-Sr同位素测年结果分别为(107±5) Ma和(110±3 )Ma,表明成矿时代发生在110 Ma左右.这与花岗斑岩脉中锆石获得的(113±2)Ma 的U-Pb年龄一致,进一步支持该矿床类型为斑岩型金矿的结论.根据目前矿区矿体剥蚀情况来看,斑岩体尚未出露,深部仍有很大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4.
张少颖  张华锋 《岩石学报》2017,33(6):1872-1892
热液蚀变过程中的元素活动性与流体性质对深入理解矿物稳定性和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华北克拉通中北部山西五台地区的白云叶蜡石矿为例,研究了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特征和流体性质。该矿体围岩以绿片岩相酸性火山岩为主,岩性为绢云钠长石英片岩并夹有少量的绿泥钠长片岩。矿区内蚀变分带明显,可分为早期的黄铁绢英岩化(绢云母-石英-黄铁矿)和晚期叠加的叶蜡石化(叶蜡石-伊利石-高岭石-石英),而金矿化则主要发育于黄铁绢英岩化带内。Log fo2-pH相图模拟结果显示,早期黄铁绢云岩化蚀变热液具有弱酸性至偏中性(pH=5.24~5.87)和较低氧逸度(位于黄铁矿+黄铜矿稳定相区内)特征;而引起叶蜡石化蚀变的热液具有强酸性(pH=2.07~2.20)和高氧逸度(位于HM缓冲线以上)特征。质量平衡迁移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叶蜡石化蚀变作用的增强,叶蜡石矿石中的Al2O3行为较稳定,SiO2、Na2O和K2O含量相对于围岩绢云钠长石英片岩呈不同程度的迁入,而其余氧化物大量活化迁出。微量元素Nb、Ta、Th、U、Rb和Ga含量相对升高,Th/U比值略有升高;Sr、Ba、Zr、Hf明显亏损,Zr/Hf比值从34~41下降到17~22。稀土元素均发生一定程度的活化迁移,且轻稀土迁出程度更高。Y/Ho比值(28~32)高于球粒陨石的Y/Ho(26~28),表明Y-Ho在叶蜡石化蚀变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Eu负异常明显增大,这可能与长石的分解关系密切。围岩绢云钠长石英片岩中金属元素含量较高且Au与As含量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性,但在叶蜡石矿石中大部分金属元素含量均低于检出限,说明金属元素在叶蜡石化蚀变作用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活化迁移,这与岩相学上叶蜡石矿石中可见港湾状细粒赤铁矿而缺乏黄铁矿的特征吻合。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叶蜡石化过程中,大量的所谓不活动元素(如P、Ti、Zr、Hf、Y和Ho等)发生了显著迁移并导致Zr/Hf和Y/Ho比值的解耦,并伴随着大量金属元素的迁出,说明叶蜡石化不利于金矿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5.
吴佳林  翟明国  张华锋  胡波 《岩石学报》2018,34(11):3266-3286
以往研究认为华北克拉通中北部古元古代泥质麻粒岩主体属于一套中-低压高温麻粒岩。最近我们在大同-怀安地区发现该区泥质麻粒岩早期经历了高压-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伴生的石榴基性麻粒岩具有一致的变质条件,但由于后期中-低压高温(超高温)变质条件的叠加,早期高压矿物组合被强烈改造。本文以大同-怀安地区的高压-高温泥质麻粒岩为例,对其进行详细的矿物学特征和变质作用剖析。根据岩相学,如石榴石包裹体、矿物反应结构和矿物化学特征,将研究区泥质麻粒岩划分为四个变质阶段:进变质阶段(M_1)、压力峰期阶段(M_2)、温度峰期阶段(M_3)和冷却阶段(M_4)。M_1主要以石榴石核部包裹体为特征,含大量石英,少量黑云母、金红石和白云母等;M_2以幔部包裹体为特征,包裹体含量少,有石英、蓝晶石、钾长石、金红石、黑云母和锌尖晶石等,有时可见多硅白云母;M_3以基质矿物或石榴石边部包裹体为特征,如石榴石、夕线石、钾长石、石英和钛铁矿等,有或无锌尖晶石、金红石、黑云母等;M_4以石榴石边部的分解反应结构为特征,伴随熔体的结晶。综合矿物温压计、金红石Zr温度计和视剖面图方法获得进变质晚期阶段的条件为~10kbar/661~779℃,压力峰期变质条件为10~15kbar/810~860℃,温度峰期条件为6~10.5kbar/850~925℃,冷却阶段变质条件约为5~8kbar/645~761℃。同时,本文亦根据视剖面图方法模拟并解释了泥质麻粒岩(样品13GS47)中不同变质阶段的反应结构和变质反应,并对其中的石榴石成分环带进行了正演模拟。研究区与泥质麻粒岩伴生的其它岩石在不同程度上均记录了降压和降温的反应结构。最近研究证实部分石榴基性麻粒岩记录了进变质阶段,支持研究区的泥质麻粒岩和石榴基性麻粒岩可能经历了一致的变质历史,它们有可能是在压力峰期变质阶段(ca.1.97~1.90Ga)之前通过造山作用进入下地壳叠置在一起,并非在晚期(ca.1.85~1.80Ga)叠置在一起。  相似文献   
26.
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在我国70多年的发展中已逐渐形成一套兼具理论和应用的学科体系.近十年来,原位微区分析技术推动矿物成分标型理论及其应用取得长足进步,在成岩成矿过程精细刻画、热液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评价、成矿类型甄别与划分等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尤其是黄铁矿、石英、磁铁矿、绿泥石,磷灰石、石榴子石等若干典型矿物成分标型在成矿理论与找矿实践表现出独特优势.可以推测,矿物成分标型必然在未来成矿规律研究与找矿评价中体现出巨大指导价值,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证实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物学学科体系在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展望未来,成因矿物学还将在环境与生命过程等其他诸多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矿物晶体生长、矿物相转变、矿物温压计、宇宙矿物学、深部矿物学、矿物晶体化学与综合物性、生物矿物交互作用等领域均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另外,采用统计学和大数据集成方法以及矿物标型定量模型,深度解析矿物学"基因"信息,发展矿物学"基因编辑"技术,将有可能为解决地球科学面临的矿产资源需求和人类健康等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7.
在国际地科联启动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背景下,开展成因矿物学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数据深度挖掘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优先考虑矿物系统发生史、矿物标型和矿物成因分类3个方面的数据平台建设,开展3个方面的大数据模型、大数据处理的方法研究和大数据结果的信息提取。部署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若干国家战略性关键金属元素矿物(如锂矿物、铀矿物、镓矿物、铈矿物、铂矿物等)的系统发生史和矿物类的系统发生史研究,分析其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和地球不同构造单元中的聚散规律,为战略性关键金属找矿预测提供思路。根据矿物大数据库的深度挖掘和矿物系统发生史研究所提供的有关矿物演化的规律,揭示地球历史中重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球生物事件的性质、分布、规模及辐射效应。借助矿物成因分类的大数据平台,完善“显性”成因矿物族分类和区划图编制,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大数据的“隐性”成因矿物族和找矿矿物族的分类和区划图研制。要重视矿物学和地质大数据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开设地质大数据本科专业基础上,在研究生层次开设“成因矿物学大数据”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8.
张华锋  张少颖 《地学前缘》2020,27(5):126-135
山西五台县北约15 km的白云村一带出露有叶蜡石矿及金矿化点,其形成特点与关系对区域深部找矿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该叶蜡石矿体产于经历古元古代绿片岩相变质的新太古代酸性火山岩之中(绢英片岩),切割区域片理并被晚期的辉绿玢岩截切。矿体总体呈透镜状产出,倾向北西,近东-西向延伸大于5 km,最厚处约1 km,未见底。该叶蜡石矿形成于中生代早白垩世。矿石矿物以叶蜡石和石英为主,含少量绢云母、伊利石、硬水铝石和赤铁矿等,反映出蚀变流体酸性及氧化的特征。叶蜡石矿体外围发育黄铁绢英岩化带,强度由近及远逐渐减弱。在靠近叶蜡石矿的黄铁绢英岩中,硫化物颗粒边缘常见赤铁矿化现象,应与叶蜡石化流体叠加有关。以上蚀变特征与叶蜡石化细脉灌入黄铁绢英岩相吻合。叶蜡石矿体上盘的黄铁绢英岩化带宽约0.4 km,其内发育一小型石英脉型金矿(岭底金矿),下盘的黄铁绢英岩化带最宽约1.5 km,局部发育金矿化现象((1~18)×10-6)。黄铁绢英岩中硫化物以黄铁矿为主,可见少量黄铜矿、斑铜矿和辉铜矿。金矿化黄铁绢英岩以发育大量浸染型黄铁矿为特征,该类黄铁矿无韧性变形,未见其他共生硫化物,SEM-EDS分析结果显示其内发育有明显的不可见金。黄铁绢英岩化可依据矿物变形与否分为两期。早期的蚀变分布局限,见于新太古代糜棱岩化奥长花岗岩与酸性火山岩(绢英片岩)接触带,其中的黄铁矿、绢云母和石英等矿物发育韧性变形特征;晚期的蚀变带内硫化物、绢云母和石英均无韧性变形特征。依据样品的岩相学及全岩Au、As含量特征,可以确认金矿化与晚期黄铁绢英岩化有关,与早期蚀变无关。叶蜡石矿石的H-O同位素组成(δ18OV-SMOW=11.2‰~13.9‰;δDV-SMOW=-34‰~-20‰)显示流体以气相为主,且缺乏大气水的混合。上述特征说明白云叶蜡石矿是深部岩浆侵位固结后出溶的以气相为主的热液与浅部新太古代变质火山岩反应的结果,类似于斑岩成矿系统中普遍发育的高级泥化带(岩帽)的底部蚀变特征。  相似文献   
29.
30.
中亚造山带西南缘的东准噶尔地区出露大量晚古生代花岗岩,是揭示该造山带地壳演化的良好对象.在东准噶尔北缘乌伦古西北的阿克吉拉识别出一套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总体垂直的晚古生代花岗质岩墙,其时代和成因研究对深入理解本区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侵位于晚二叠世(266±2 Ma).岩石地球化学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