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8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扬子克拉通地壳的生成始于太古宙,但依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其主体形成于元古宙,对位于扬子克拉通北缘,分布在碑坝地区重要的基底岩系之一的火地垭群铁船山组火山岩进行了Sm-Nd和Rb-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铁船山组岩系形成于约(16685)Ma的中元古代,并源于高亏损的地幔岩浆库(d(t)7.53.10),且其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1.68±0.10)Ga)与Sm-Nd等时年龄是一致的.Rb-Sr同位素年代学揭示出在新元古代早期(约(860±12)Ma的晋宁期)铁船山组岩系受到了构造热事件的改造.该事件与区内大规模的基性-超基性和碱性、中-酸性岩浆活动的同时出现在时间上是一致的.这些晋宁期岩浆作用有着以下共同特征:(1)岩浆源于亏损程度大为降低的岩浆库;(2)模式年龄TDM与铁船山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相近.在本区的西乡地区,同为中元古代形成的西乡群底部的白勉峡组火山岩与其周围的晋宁期基性-超基性和碱性、中-酸性岩浆岩在年代学特征、岩浆库性质和亏损地幔模式年龄等多方面与碑坝地区铁船山组火山岩及其周围晋宁期岩浆岩的特征是类似的.这些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所揭示的区内地壳增生和晋宁期构造历史进一  相似文献   
72.
扬子克拉通北缘元古宙基底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文黎  张宏飞 《地球科学》1996,21(5):495-500
  相似文献   
73.
甘孜-松潘地块、龙门山由于其构造上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受到中、外地学界的高度关注.众多的研究集中到构造演化、变形、变质作用、沉积物源区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4.
松潘-甘孜地块三叠系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松潘-甘孜地块位居中国西南部,北邻华北地块,西与青藏高原毗邻,东南缘与扬子地块相连.该区出露的巨厚层砂岩SiO2含量变化范围大为48.64%~71.77%,稳定元素(Al2O3,Fe2O3,MnO)与不稳定元素(MgO,K2O,Na2O)基本持平,CIW值较低;La/Co值集中于3.0~4.5,Th/Co集中于1.0~1.5,La/Th值集中于2.7~3.1,Th/U值均大于4.0,轻稀土元素含量大于重稀土元素含量,具Eu负异常,稀土元素分布形态与上地壳一致;锆石的U-Pb年龄集中分布于1500~1900Ma、700~900Ma、200~400Ma,与扬子地块、南秦岭的岩浆活动相一致.分析表明松潘-甘孜地块具有稳定的物源区,主要以扬子地块为主;其碎屑母岩应主要源自上地壳,以长英质成分为主.松潘-甘孜地块在三叠纪时期处于大陆岛弧环境,周边地区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大规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扬子地块向华北地块的俯冲明显减弱或可能已经停止,秦岭造山运动基本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75.
西秦岭-松潘构造结是中国大陆中重要的构造转换域,为探讨不同陆块及古洋幔的构造归属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该构造结早古生代蛇绿岩单元内变质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源区不具有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于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的特征;稀土元素(REE)及其它不活泼元素特征表明蛇绿岩形成于与岛弧无关的环境。变质玄武岩的 Sr 同位素组成受到海水热液蚀变或后期变质作用的影响而有所改变。Nd-Pb 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其地幔源区具有典型的印度洋MORB 型同位素组成特征(传统意义上的"Dupal"异常),从而说明其地幔源区属于原特提斯构造域。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古洋幔构造归属的研究不仅为研究该构造结内各微陆块构造归属提供重要的约束,也为研究有关陆块间造山带的性质、发展与演化提供了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76.
广西东南部钦防海槽地区晚古生代硅质岩十分发育。对硅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晚古生代硅质岩含有较高的SiO2,硅化程度较高;除上泥盆统弗拉斯阶及下石炭统硅质岩具有较低的Al/(Al+Fe+Mn)值(0.14~0.24;0.07~0.81)及较高的U/Th值(0.34~5.09;0.16~10.1)外,其他层位硅质岩具有较高的Al/(Al+Fe+Mn)值(0.4~0.95)及较低的U/Th值(0.1~2.1);上泥盆统硅质岩稀土元素比值Ce/Ce*、LaN/YbN及LaN/CeN值分别为0.78~1.08、0.4~1.52和0.88~1.35,而下石炭统硅质岩具有较低的Ce/Ce*值(0.55~0.91)、LaN/YbN值(0.12~1.8)及较高的 LaN/CeN值(1.12~1.79),中下二叠统硅质岩Ce/Ce*、LaN/YbN及LaN/CeN值分别为1.01~1.62、0.72~2.71和0.62~1.9。钦防海槽晚古生代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晚泥盆世钦防海槽发生扩张,热液活动比较强烈,处于大陆边缘海环境;早石炭世钦防海槽再次发生扩张,热液活动强烈,硅质岩形成于远离陆源的深海海盆环境;早中二叠世,钦防海槽逐渐收缩,海水变浅。钦防海槽晚古生代并没有出现真正的洋壳,可能属于晚古生代古特提斯分支洋盆的一个坳拉槽盆地。  相似文献   
77.
桐柏-大别造山带高压变质单元岩石Pb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铅同位素组成对于研究构造分区与演化、块体相互作用以及识别地壳中不同块体的上、下层次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桐柏-大别造山带高压变质单元岩石的全岩Pb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 在该造山带不同区段, 高压变质岩系二云钠长片麻岩与榴辉岩具有相似的Pb同位素组成, 表现为上部地壳高放射成因的Pb同位素组成特征, 其中Pb同位素组成为: 206Pb/204Pb=17.599~18.310, 207Pb/204Pb=15.318~15.615, 208Pb/204Pb=37.968~39.143.大别和桐柏地区高压变质岩系Pb同位素组成的一致性进一步证明了大别地区与桐柏地区的高压变质岩系是可以相连的, 它们应属于同一构造单元.高压变质岩系Pb同位素比值总体高于超高压变质岩系, 验证了桐柏-大别造山带扬子俯冲陆壳从下部岩系到上部岩系Pb同位素比值呈规律增长这一Pb同位素化学特征.侵入于高压变质岩系中的面理化(含榴)花岗岩, 其Pb同位素组成与高压变质岩系相比相对较低, 而与超高压变质岩系及其中的面理化(含榴)花岗岩相似, 为: 206Pb/204Pb=17.128~17.434, 207Pb/204Pb=15.313~15.422, 208Pb/204Pb=37.631~38.122.这表明高压变质岩系和超高压变质岩系中的面理化(含榴)花岗岩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结合面理化(含榴)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它们的岩浆物质可能来自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至中下地壳的减压退变和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78.
拉脊山火山岩带位于祁连造山带中部, 通过对该区早古生代基性火山岩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 揭示该区早古生代地幔的性质及其地幔域的构造归属.研究表明, 拉脊山基性火山岩可以分为两类: Ⅰ类为大陆板内碱性玄武岩, 其稀土元素组成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 并具有明显的Nb、Ta负异常, 而Zr、Hf无明显的负异常; Ⅱ类为与地幔柱活动有关的拉斑玄武岩, 具有洋岛玄武岩(OIB) 特征.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同样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型, 但其富集程度比Ⅰ类基性火山岩的富集程度弱, 无Nb、Ta、Zr和Hf负异常.基性火山岩的Sr、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 基性火山岩的地幔源区具有亏损地幔(DM) 和第二类富集地幔(EMⅡ) 混合的特点, 而第二类富集地幔端元(EMⅡ) 占主导地位, 亏损地幔(DM) 物质混入的程度较低; 并具有Dupal异常的同位素特征.通过与华北南缘、北秦岭和扬子北缘西段地幔的Pb同位素组成相比, 表明拉脊山造山带古地幔与北秦岭、南秦岭西段和扬子北缘西段地幔的Pb同位素组成相似.进而表明拉脊山造山带古地幔属于扬子型富放射性成因铅地幔, 而非华北型贫放射性成因铅地幔   相似文献   
79.
面对新形势下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建设要求,本文通过构建自然资源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和空间大数据基础框架,整合新疆自然资源数据,基于高精度DEM数据,建成了新疆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交换与联动更新,并探索了三维实景数据的管理,最终为“三大应用体系”提供直观、丰富、准确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80.
马衔山岩群变质基底岩系中发现大量基性岩墙, 作为中祁连造山带东部一次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的标志.根据地质-岩石学特征, 将马衔山岩群中的基性岩墙分为两期.利用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方法, 分别对两期基性岩墙进行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同位素测定, 并应用CL图像对所测锆石进行了成因研究.获得早期变辉长岩墙的侵入年龄为(441.1± 1.4)Ma(早志留世早期), 主变质期年龄为(414.3± 1.2)Ma(早泥盆世早期); 晚期辉绿(玢)岩墙群的侵入年龄为(434± 1.0)Ma(早志留世晚期), 并保留有曾遭受马衔山岩群混染的信息(捕获锆石的207Pb/206Pb表面年龄为(2 325± 3)Ma~(2 573± 6)Ma), 以及遭受了加里东晚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的信息(206Pb/238U表面年龄为(400± 2)Ma~ (429± 2)Ma).结合相关研究成果, 认为马衔山岩群中的两期基性岩墙群形成于祁连地区由俯冲造山向碰撞造山的转换时期, 代表了中祁连地块在区域上遭受北东-南西向强烈挤压的过程中派生北西-南东向扩张作用的地质纪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