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质学   59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前寒武纪沉积岩中自生独居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受到葛家屯组中发现自生方铅矿的启发 ,首次于大连前寒武纪震旦系十三里台组泥岩中发现了自生独居石 ,这一发现为在中国北方前寒武纪沉积岩中寻找自生独居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它为进一步探索 U、Th- Pb同位素测年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列举了中国北方前寒武纪沉积岩中 Ce元素异常以及 REE较高的例证 ,认为上述地区都有可能发现自生独居石。同时介绍了最近又在北京十三陵中元古代的常州沟组和串岭沟组所发现自生独居石的新资料。研究表明 ,自生独居石的电子探针扫描形态 ,与岩浆岩、变质岩及砂矿中截然不同。在地质年代分布上 ,元古宙 REE相对丰度较高 ,特别是 L REE较高的泥质岩多数来自古陆壳上。资料对比结果显示 :在 L a+Ce+Nd、Yb+Y、Sm+Gd+Dy三角图中 ,北京十三陵元古宙泥质岩、大连震旦系十三里台组泥岩和辽南 -辽西中元古代泥质岩都属于近古陆的沉积类型。首次提出 ,中国北方元古宙沉积与南方震旦系磷块岩沉积环境存在明显的不同并反映在三角图中 ,前者离 L a+Ce+Nd端点近 ,而后者由于成因上属于洋流上升沉积物而远离该端点。按照大连震旦系十三里台组沉积环境特点 ,自生独居石应为生物成矿作用的产物 ,含矿物泥岩形成于总体氧化环境中的局部还原亚环境中。基于此 ,建立了  相似文献   
32.
大连震旦系十三里台组首次发现自生稀土元素矿物独居石后 ,在北京十三陵中元古代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和大红峪组又发现了自生的独居石以及其他磷酸盐和硅酸盐稀土矿物。自生稀土矿物的形成和岩石中稀土元素含量较高有关 ;电子探针背散射图像和 P、Th、L a、Ce、Nd、Y等元素面分布图像研究表明 ,沉积岩中的自生稀土矿物与岩浆岩、变质岩和碎屑成因的截然不同。本文首次报道了元古宙长城系常州沟组沉积岩中碎屑锆石边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自生磷钇矿。中国北方元古宙泥砂质碎屑沉积岩普遍具有高稀土组合 ,许多地区都可能存在独居石等自生稀土矿物 ,如天津蓟县、辽西、辽南和宣化等地 ,为利用离子探针 (SHRIMP)确定其同位素地质年代提供了可能。此外 ,本文对比了大连震旦系自生独居石和内蒙白云鄂博矿区东矿的独居石晶形和化学成分的相似性 ,再一次提出中国北方元古宙富稀土地层可能是内蒙古白云鄂博巨型稀土元素矿床的矿源层问题。  相似文献   
33.
自从1983年召开全国第一届重砂工作会议以来,各部门从事重砂工作的同志积累了不少新资料,取得大批新成果,纷纷向学会反映,希望召开第二届重砂工作学术讨论会。经向中国地质学会及矿物学专业委员会申请批准,定于1986年10月下旬在安徽屯溪召开第二届重砂学术讨论会。安徽地矿局332队负责会议  相似文献   
34.
宋天锐  高健 《沉积学报》1985,3(2):85-96
前言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现象在35亿年前形成的岩石中已经发现一些踪迹(Sohopf)[2 6]。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最古老的动物化石是出现在7亿年前后的沉积地层中,被称之为伊迪克拉后生动物化石(Edicaran Metazoan fossils)。在此以前是否有更古老的后生动物化石问题,一直为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和沉积学家所注意。Walcott(1899)[27]最先在上前寒武系中部大约10-11亿年的地层(Belt Supergroup)中,描述过两种古老的痕迹化石,分别定名为:Pldnol i tesHelminthoidichnites。后来,Cloud[14]和W alter[28]等对这些痕迹化石进一步研究后,认为Walcott描述的痕迹化石或者是藻类,或者是一些孤立的波痕或结核。以后,Sabrodin(1971)在苏联的上前寒武系里菲组中,发现了一种规则的管状充填痕迹化石,直径1.3毫米,管壁边界清楚,伴生有团粒(粪粒?),用K-Ar法测得这些团粒为12.7亿年的同位素年龄值,并将这种充填管状痕迹化石定名为Rugoinfractus. Palij(1974)[23]并论述T这一痕迹化石,但根据地层产状对其年代有怀疑。  相似文献   
35.
有关扬子克拉通北缘神农架地区中元古界神农架群台子组沉积环境的认识一直存有分歧,文中基于野外和室内的综合研究讨论了台子组的沉积环境。台子组底部为蛋青色砂砾岩,下部为灰色、肉粉色细粉晶白云岩,中部为灰绿色、浅灰色石英中—细砂岩、粉砂岩与深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组合,上部则是粉砂岩—泥岩韵律。同时,台子组石英砂岩中以发育块状层理和平行层理为主,粉砂岩和泥岩则发育丰富的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砂岩粒度概率累计曲线显示斜率较大,跳跃组分为主,悬浮组分含量低,无滚动组分,其中跳跃组分又以二段或多段式为特征。上述沉积指相标志和粒度分析均表明,台子组形成于滨岸与潮坪沉积环境,同时纵向沉积序列上,碎屑岩沉积物粒度表现为粗—细—粗—细演化特征,沉积相由下部到上部呈现滨岸相—碳酸盐岩缓坡台地相—潟湖相—潮坪相—潟湖相的演替规律,总体上构成由退积—进积—退积—进积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36.
郑宁  宋天锐  程木伟 《地球科学》2020,45(11):4198-4206
为完善对滦平盆地西瓜园组地震引发的软沉积变形构造的认识,综合利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宏观沉积体系与微观软沉积变形构造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震积成因的软沉积变形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盆内主、次控盆断层夹角位置的两处剖面中,可见枕状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砂岩侵位、液化角砾岩、液化卷曲变形、砂岩滴落体、火焰构造、球枕构造、枕状层、负荷构造和震积不整合的组合发育,且同一剖面具有垂向多次震积作用的连续发育特点,这些震积作用均被识别在扇三角洲前缘相带内.根据这些软沉积变形发育的位置、彼此组合伴生、连续发育和区域分布的特点,可识别出连续2次大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7.
大连地区前寒武纪沉积岩中发现自生独居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天锐 《沉积学报》1999,17(12):663-667
自生的稀土元素矿物一独居石在前寒武纪沉积岩中发现尚属首次。产地是大连地区金县金石滩,地层是震旦系的十三里台组。自生在石发现于灰绿色产化伊利石泥岩中,泥岩作为铁质浸染的红色叠层石灰岩的支也包含有针铁矿的细脉,因为许多独居石聚晶是被包裹在针铁矿细胞脉中。可以确定蓝细菌的生物矿作用对于自生独居石和铁质杂的形成都起作用。电镜扫描和电子探针的能谱、波谱分析证实,自生独居石为10μm左右的半自形柱单晶。单晶的  相似文献   
38.
在早期长城纪演化阶段,燕山中晚元古代裂谷盆地构造拉张活动明显,它控制了整体沉积相带的展布,并在强烈活动期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沉积。长城纪时期的古构造活动主要以四种方式影响盆地的充填,其中同沉积断裂活动在长城纪盆地演化过程中具有突发性或脉动活动的特点,记录了古地震、碳酸盐滑塌沉积、碎屑浊流沉积,并诱发火山活动形成火山碎屑重力流等地质事件。盆地的古水流、地层格架及特征沉积相带等分析显示,盆地主体展布为NE向;燕山元古代裂谷向外海出口的位置应处于中朝准地台的北部;现今所赤城-北票EW向断裂在长城纪大部分时期对盆地的沉积充填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9.
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阿木山组第三段泥晶灰岩中发现有海绿石。对海绿石的微观特征分析表明,阿木山组海绿石呈团粒状结构,同时呈胶体产出于方解石周边,显示了原生海绿石的基本特点。电子探针的组分分析表明,阿木山组中的海绿石为高成熟度的海绿石。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下海绿石的组分特征分析,建立了一种海绿石沉积的理想模式,同时揭示了阿木山组第三段海绿石化作用是在含氧量不够充分的弱还原状态下的正常浅海中进行的。本区阿木山组的下碎屑岩段和上灰岩段是在海水两进两退环境下的沉积,阿木山组灰岩中发现的海绿石则有可能代表了一个海进的开始。本区海绿石的发现及研究,对于进一步研究该区层序地层特征、地层格架及区域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宋天锐  石玉若  郑宁 《地质学报》2014,88(9):1638-1650
华北中、新元古代地层的年龄数据很混乱(表1),本文建议将北京十三陵地区新发现的稀土矿物用SHRIMP方法测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北京十三陵地区保存了新太古代五台群和新—中元古代较完整的地层,电子耦合等离子体分析(即原子收光谱分析)(ICP)的定量分析数据表明,在这些地层中,岩石中所含钾和稀土元素含量都比北美页岩(NASC)、欧洲页岩(ES)和澳大利亚后太古宙页岩(PAAS)高出很多,经电子扫描+能谱仪+波谱仪(SEM+EDS+WDS)分析证明,在岩石中包含独居石(碎屑的和自生-成岩的)和磷钇矿(自生-成岩的),并首次发现钍石-独居石环带状混合矿物(变质的)以及显微脉状稀土硅酸盐矿物(地下流体形成的)等稀土矿物。利用激光拉曼光谱鉴定发现稀土矿物的分布状态包括:1在太古宙五台群的片麻岩中,云母、石英和长石之间有非自形晶独居石,而且在石英单晶里还有独居石的自形晶包裹体;并发现独居石和钍石-独居石环带状混合矿物,这些稀土矿物都是变质成因的;2在新太古代五台群片麻岩的准平原化风化面上,沉积的元古宙常沟组的底砾岩中发现了碎屑的独居石,这些独居石的同位素年龄对于元古宇的底界定年意义重大;3在常州沟组下部压扁-透镜状层理的粉砂岩中,普遍发现碎屑锆石的外缘生长出自生-成岩磷钇矿,磷钇矿的同位素定年对于常州沟组的地层年代有代表性意义;4串岭沟组的粉砂岩中发现了无形晶状自生-成岩独居石和磷钇矿,并且较多出现在显微缝合线内外,可作为SHRIMP测年的对象;5大红峪组粉砂岩中除了发现碎屑独居石外还发现脉状硅-铝稀土矿物,可能与后元古宙热液活动有关。事实上这些自生-成岩的稀土矿物的形成,都是源自太古宙富含稀土元素的变质岩石,其形成机理也与地下流体活动有关。笔者认为北京十三陵以及至华北地区,前寒武系富稀土元素形成的自生-成岩的稀土矿物,有助于用SHRIMP方法对前寒武纪地层的同位素测年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