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8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阳霞凹陷超压成因及与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层超压的形成和分布不仅与油气的运聚成藏有关, 而且还直接影响油气钻井工程.因此, 超压的研究和预测成为当今含油气盆地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阳霞凹陷属于库车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钻井揭示凹陷内有超压发育.笔者应用测井资料、测试资料和地震资料分析了阳霞凹陷内超压的成因以及超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得出以下认识: (1) 在阳霞凹陷内, 上第三系吉迪克组膏泥岩中的超压是以欠压实成因为主控因素, 下第三系和白垩系中的超压是以构造成因为主控因素, 形成了上下两套成因机制并不完全相同的超压系统. (2) 从构造演化时间上来看, 巴西盖组与巴什基奇克组的超压形成时间最晚在上新世的库车组时期, 早于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期(库车晚期—第四纪西域期).由于缺少断层的疏导, 积聚的超压无法通过断层释放, 阻挡了后期油气在巴西盖组与巴什基奇克组中聚集成藏, 使得库1井所钻遇的圈闭成藏规模不足.   相似文献   
32.
塔北地区辫状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塔北地区的三叠系、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发育较为典型的辩状三角洲沉积。依其沉积特征可划分为:平原亚相、前缘亚相、边缘席状砂亚相。该类砂体与扇三角洲及其它类型的三角洲砂体相比,具有分布稳定(可达千余平方千米)、展布广、储层物性好的特点,是本区潜在大油气田的良好储层。正确地区分和识别该类沉积,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3.
塔里木盆地北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层序的发育具有以下特点:构造活动控制了沉积层序的发育,层序具明显的旋回性;层序发育受构造运动影响完整性差;盆地边缘与腹地层序特征差异明显;海侵(泛)事件使层序内部结构更加复杂化。根据其特征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出45个地震及测井层序。详细描述了层序的展布及结构特征,分析了体系域发育与储盖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梭梭幼苗不同生长阶段地上/地下生长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在生长季持续旱化的生境中,幼苗的生长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点.5月、7月、9月和10月,垂直根的生长速率分别为0.607 cm/d,0.809 cm/d,0.155 cm/d和0.394 cm/d;株高的生长速率分别为0.093 cm/d,0.076 cm/d,0.408 cm/d和0.136 cm/d,说明幼苗根系在空间上具有生长速度的优势.幼苗垂直根和水平根的最大生长速率出现时间均早于地上株高和新枝的最大生长速率所出现的时间.不同时期垂直根增长速率和水平根增长速率分别是株高增长速率和新枝增长速率的2~10倍和3~5倍.整个生长季中幼苗地上/地下生物指标的生长速率呈现出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生长趋势,同时幼苗根冠比在不同时期分别为0.41,0.3,0.39和0.88.这些特性是梭梭幼苗适应持续旱化生境生长策略选择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35.
4种荒漠植物的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4种荒漠植物的水势、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系统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种荒漠植物的清晨水势和午后水势的最低值出现在7月,最高值出现在6月,说明在此区域,6月植物的水分状况相对较好,7月植物的水分状况最差。骆驼刺的MDA含量和活性氧(O-2和H2O2)积累随着季节变化均呈上升趋势,表明骆驼刺的膜脂过氧化和膜伤害随季节推进逐渐加剧;柽柳、花花柴和沙拐枣的MDA含量和活性氧积累最高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7月和8月,说明在水分亏缺最严重的7月和8月,植物面临的膜脂过氧化程度亦最高。4种植物的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与膜脂过氧化几乎同步。其中,柽柳是以脯氨酸和可溶性糖两者的积累来调节细胞质渗透势以适应极端环境,脯氨酸的积累是沙拐枣应对水分胁迫的主要物质之一,骆驼刺是以可溶性糖的积累来应对水分亏缺,花花柴这两者含量都不高,分析可能是以无机离子作为渗透调节物质。4个月SOD、POD和CAT活性的均值排序均为柽柳>沙拐枣>骆驼刺>花花柴,说明在整个生长季中,柽柳的活性氧积累最为严重,其保护酶SOD、POD和CAT对活性氧的清除均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6.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群落特征及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塔里木河下游31团、库孜来克、英苏、喀尔达依、阿拉干及依干不及麻断面河岸胡杨群落特征及胡杨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河下游河岸胡杨群落物种组成简单,共发现12种植物,分属10科12属,其中乔木1种,灌木和草本植分别为4种和7种。六断面胡杨群落物种数分别为9、8、4、5、4和2种,其中共有种为胡杨和多枝柽柳。②下游胡杨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31团至依干不及麻断面Simpson指数和Shanon-wiener指数呈下降趋势。③下游胡杨种群平均密度为606 ind.hm-1,平均胸高断面积为20.01m2.hm-1。胡杨种群胸径以7.5~32.5 cm个体为主,小于7.5 cm及大于32.5 cm个体较少,种群呈现为两端小中间大的结构。④输水能促进胡杨种群的更新,并主要以根蘖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3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梭梭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梭梭种群的分布特点,结合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两种典型生境条件下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梭梭种群径级结构差异明显。山前戈壁梭梭种群Ⅰ、Ⅱ、Ⅲ径级个体数占所有径级个体总数的96.21%,大径级个体缺失,该种群发育时间较短,种群处于增长阶段;干涸湖底梭梭种群Ⅰ、Ⅱ、Ⅲ径级个体数占所有径级个体总数的63.38%,存在一定数量的大径级个体,该种群发育历史较长,种群处于稳定阶段。格局分析表明,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梭梭种群均呈聚集分布。在梭梭种群的不同发育阶段,随径级的增大,种群分布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发展。总体来看,不同生境条件下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这是种群发育历史、物种特性、环境、干扰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