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徐宿地区新元古代辉绿岩床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徐宿地区的辉绿岩床是震旦纪早期和震旦纪晚期两次侵入的 产物。岩床多呈板状或楔状,为超浅成—浅成侵入体,其化学成分以高SiO2、CaO和低Al 2O3、MgO及(K2O+Na2O)为特征,属大陆拉斑玄武岩系列。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 稀土富集型,但稀土元素分馏并不强烈。Rb、K、La等不相容元素富集,而Nb、Sr亏损明显 。δ18O值在6.63‰~9.93‰之间,多数>8‰。研究表明,该区基性岩浆来源于过 渡型地幔,主要通过部分熔融方式形成,在岩浆上侵过程中遭到陆壳或花岗质岩石的混染。  相似文献   
42.
林灿楠  解国爱  田荣松  王博  张庆龙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10005-2022010005
阿拉善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南缘二叠纪构造背景及演化的关键地区。本研究在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狼山地区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狼山地区大红山组地层进行古流向、碎屑锆石LA- ICP- MS U- Pb定年和砂岩碎屑组分分析。研究表明砾石最大扁平面倾向为SWW—NWW,指示大红山组地层沉积时的古水流的流向总体呈现自西向东,推测大红山组砾石主要来自狼山西部地区。砂岩中碎屑锆石最小年龄峰值为275 Ma和278 Ma,表明大红山组沉积时代不早于中二叠世早期。砂岩的碎屑组分分析和碎屑锆石年龄谱指示大红山组可能来自于晚古生代诺尔公—狼山弧,砾石的古流向分析和碎屑锆石年龄谱推测大红山组砾石极有可能来自于阿拉善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结合诺尔公—狼山构造带晚古生代大陆岩浆弧的存在,认为二叠系大红山组地层沉积于弧背前陆盆地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43.
长岭断陷早白垩世火山岩富硅、富碱,岩石以非碱性系列为主,包括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碱性系列火山岩为钾玄岩系列。酸性岩与中、基性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差别明显,岩石总体微量元素特征与造山带火山岩相似,富集LREE、Rb、K和大离子亲石元素,TiO2含量低,贫Sr。火山岩的形成与造山带岩石圈拆沉作用引起地壳拉张减薄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关。研究区基性火山岩为地幔岩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单斜辉石和橄榄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中性岩为原生玄武质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营城组酸性火山岩的形成与构造活动存在直接关系,为构造剪切挤压应力致使上地壳重熔的结果。  相似文献   
44.
2001年开始在江苏东海实施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是科技部“九五”国家重点科学工程之一,被评为“2002年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之一。介绍了国际大陆科学钻探的涵义、由来、目的、科学意义以及实施进展,同时简要介绍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由来及意义。  相似文献   
45.
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华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北)俯冲于扬子板块东南边缘之下,形成江南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在东北段是皖-浙-赣火山岛弧和樟树墩-伏川弧后盆地;新元古代9.8~7.7亿年时发生了陈蔡弧(浙东地体)与皖-浙-赣弧的弧-弧碰撞造山作用,并导致樟树墩-伏川边缘海的崩塌和陆-弧弧后碰撞造山过程。江南古岛弧带经历了多次的后期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46.
地层特征对比研究在地体解析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地区地层特征的对比研究,是地体解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对中国那丹哈达地区和日本美浓地区出露的地层、岩石等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在老第三纪日本海尚未形成之前它们是连在一起的统一的地体。三叠纪时它们在赤道附近生成,侏罗纪—白垩纪时随板块运动增生于亚洲东部大陆边缘,白垩纪—老第三纪时左行剪切北移,新第三纪时因日本海的扩张而分裂移动到现今的位置。  相似文献   
47.
一、西部生态环境基本现状及突出问题评价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过程中,保护并逐步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开发西部和实现西部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8.
济阳坳陷石炭系—二叠系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炭纪—二叠纪海陆交互沉积背景下发育的碎屑岩是济阳坳陷主要的储集岩。薄片、扫描电镜等多种微观分析研究表明,储层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及裂缝形成作用等。依据残留地层叠置样式及埋藏史,结合古地温、有机质热演化参数、黏土矿物转化序列、自生矿物以及成岩事件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将储层划分为古最大埋深等于现今埋深、古最大埋深大于现今埋深两种成岩阶段类型,前者处于中成岩B阶段和晚成岩阶段,后者处于中成岩A阶段和B阶段。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导致储层具有多变的成岩环境及复杂的成岩演化序列,并控制了储层的成岩演化史、孔隙演化史及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49.
松辽盆地南缘十屋断陷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早期伸展阶段形成断陷和坳陷沉积,晚期挤压阶段发生盆地反转。采用铲形和直线形2种边界断层模拟十屋断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较陡的主干断层控制的半地堑断陷在侧向挤压过程中发生盆地反转,但是早期形成的正断层不一定发育成为反转断层,而是正断层的倾角变陡,并导致在断陷内的上部盖层中发育形成新的逆断层。这一实验结果较好地解释了松辽盆地十屋断陷的构造演化特征,即断陷期形成的正断层在后期反转构造中受到挤压时发生产状变化并在拗陷期沉积盖层中发育逆断层  相似文献   
50.
从变形机制、力学性质和变质变形矿物世代研究入手,对江苏东北部苏鲁造山带南缘东海虎山多期叠加剪切带进行的研究表明,该区存在三期韧性剪切变形,第一期为滑脱拆离变形,长英质糜棱岩中形成长石拉伸线理,榴辉岩中形成绿辉石、石榴石分异成分层;第二期变形为韧性逆冲,形成蓝晶石、多硅白云母、黝帘石拉伸线理,在榴辉岩中形成石榴石眼球体;第三期变形为韧脆性逆冲构造,形成长英质S—C糜棱岩,具S—C面理和丝带状石英条带,该结论为建立区域构造变形序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