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0篇
地质学   138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渗透率是确定多孔介质传输流体能力或容量的一个重要流体动力学参数。多孔介质中的流体运动,当其流速不很大即为层流(lam inar flow)时可用Darcy定律来描述流体通量:q=kgρηΔh断裂裂隙控制的流体通量则由下式给出:q=vwb2/12η·(dP/dx)。渗透率研究对于金属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地质证据、同位素定年与计算机模拟所获得的热液活动持续时间相差较大,包括热液循环和矿化期在内的完整地质事件序列可能持续数百万年。但是一次成矿脉动的实际持续时间约为1万年到20万年,而约束成矿作用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为岩石的渗透率和侵入体的几何形态。…  相似文献   
12.
迭代法计算H2O-CO2-NaCl包裹体均一压力的改进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宋玉财等于2007年提出的利用迭代法计算流体包裹体成分及均一压力的基础上,结合Duan等通过热力学模拟研究所获得的最新的热力学方程及H2O-CO2-NaCl包裹体pVtx计算程序,对宋玉财等所提出的H2O-CO2-NaCl包裹体成分及均一压力的迭代计算法提出了改进意见,同时对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文章利用中-低温条件下求解CO2在盐水中的溶解度及摩尔体积的方程,提高了原方法的计算精度,并将原方法的适用范围(均一温度≥300 ℃)扩展到中_低温(0~260 ℃)、中_低压力(0~1 000×105Pa)以及中等盐度的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求解CO2部分均一温度高于笼形物融化温度、不含石盐子矿物且完全均一到水溶液相的H2O-CO2-NaCl包裹体。  相似文献   
13.
岩浆侵入的流体流动模拟表明.侵入体上方是流体聚焦流动的位置,流体通量远大于旁侧围岩,流体在此产生沸腾作用.随温度降低,侵入体上方渗透率逐渐增大,最大渗透率出现在侵入体的顶部.含水岩浆侵位后在其顶上带发生二次沸腾和减压过程,释放出的巨大机械能远大于围岩的抗张强度,足以引起围岩发生脆性破坏.岩浆岩顶上带的水饱和外壳及其围岩发生破裂形成陡倾裂隙和水力破裂.直立长椭球状岩浆体的侵入会在岩浆岩顶上带产生放射状和同心圆状裂隙,同时产生爆破角砾岩筒.因此侵入体顶上带的岩钟、岩枝、岩脉,放射状、同心圆状裂隙和角砾岩筒均为构造弱化带,是热液矿脉密集发育的部位.矿床地质学研究已充分证明.岩浆岩顶上带确是容纳与中酸性岩浆有关的热液矿床的最佳部位.在开展深部成矿预测和找矿的过程中,探寻隐伏岩体项上带和/或岩钟.是寻找深部与花岗岩类有关的多金属矿床的捷径.  相似文献   
14.
岩浆-热液系统中氯的地球化学行为对于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氯在岩浆-热液系统中的地球化学研究的最后成果,重点探讨了氯溶解度的变化机制,以及对于成矿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的高盐度水盐流体的形成机理。最后指出了现阶段氯的研究仅限于简单体系,氯对多组分复杂体系流体出溶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侯红星  张德会 《矿床地质》2014,33(2):350-360
红庄金矿是黄金部队在熊耳山地区开展金矿勘查发现的一个大型金矿床。矿床产于近EW向马超营断裂带与NE向红庄-青岗坪断裂交汇部位,中元古代熊耳群中酸性火山岩地层中。稳定同位素资料显示红庄金矿成矿元素和成矿热液具多源性,主要为幔源或下地壳源,部分来自于熊耳群火山岩。红庄金矿金矿化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矿化形成深度约1.7~2.71 km,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均一温度为302℃,盐度w(NaCleq)为4.6%~5.7%;第二阶段为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矿化形成深度约0.9~1.16 km,有部分大气降水混合,均一温度为112~150℃,盐度w(NaCleq)为1.7%~2.0%。矿床受控于近EW向马超营断裂,形成于华北东部南北主应力场向东西主应力场构造体制大转折晚期,岩石圈大规模减薄作用开始之初,成矿时代为燕山中晚期,属与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对红庄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的综合研究及地质勘查工作成果表明,近EW向断裂不仅控制了区域构造格局,同时也可作为储矿构造;本区区域构造-岩浆-流体活动强烈,成矿物质来源丰富,成矿空间范围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深部及外围仍有巨大的找矿潜力。红庄金矿的发现对指导本区外围金及多金属勘查工作具有一定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6.
TTG岩套的成因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TG岩套是一类包含了三种岩性的岩石组合,即英云闪长岩(tonalite)—奥长花岗岩(trondhjemite)—花岗闪长岩(granodiorite)。TTG岩套的规模在太古宙最大,是早期陆壳的主体且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均有发育。该岩石组合是岩石学定名,多数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富Na,高Al2O3(平均15%),低Mg、Ni、Cr,富集LREE、亏损HREE、高Sr、低Y、低Yb且无明显的负Eu异常。其微量元素特征与Adakite(高锶低钇中酸性岩,"埃达克岩")类似。目前多数学者认同其为变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后的熔体,主要争论在于其源岩的变质程度。笔者认为TTG岩套的源区不应局限于某个变质相,而是涵盖了较大的P—T范围。对于其形成环境的探讨,笔者认为应该以地球演化不同时期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前提,盲目地"将今论古"是不合理的。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3.8Ga之前的TTG岩套可能是在板块构造未启动的非俯冲条件下形成的;3.8~1.9Ga的TTG岩套产生在发育俯冲式板块构造且板块构造具有间歇式特点的背景下,此时可能既存在非俯冲环境下产出的TTG岩套也存在俯冲环境下产出的TTG岩套,而且其产出应该具有幕式特征;古元古代之后的TTG岩套可能无一例外均是俯冲板片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热液金矿床围岩蚀变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诚  张德会  和成忠 《物探与化探》2014,(2):278-283,288
热液金矿床总是伴随着围岩蚀变,研究围岩蚀变对金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不同类型热液金矿发现,与热液金矿密切相关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绢英岩化等;重点分析讨论了硅化、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碳酸盐化的特征、形成机理及其与金矿化之间密切关联的内在原因,同时也对热液金矿蚀变的分带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F既是重要的岩浆挥发分,又是重要的助熔剂和矿化剂,同时也是克拉克值较大的元素之一,并且在(铝)硅酸盐熔体中高度可溶。本文从F的常见工业矿物和主要赋存形式、分配行为的多样性、对其它元素分配行为的影响、矿化作用(即亲氟元素在热液体系中的氟化物络合形式、存在环境和沉淀机制等)、萤石和冰晶石的溶解及沉淀机制以及富F岩浆一热液体系的成矿专属性及特征6个方面探讨了F的地球化学成矿作用。结论认为:F必须有能力大量进入与花岗质或伟晶岩质熔体共存的含水流体相中才具有进一步的成矿学意义,云英岩化、钠长石化、含黄玉—萤石石英脉、具有较高F/CaO比值的残余熔体以及F在高度演化花岗质岩浆中的过饱和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含矿富F热液的出溶;但总体上,富F岩浆—热液体系具有成矿专属性的原因之一仍在于:F首先通过对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间接支配着高场强亲氟元素如W、Sn、Nb、Ta、REE、U等的热液成矿效应。  相似文献   
19.
对镍的基本化学特征、赋存状态、分配系数、运移和沉淀机理进行了总结。镍是典型的过渡族元素,具有亲铁和亲硫双重属性,主要赋存在地核与地幔之中。自然界中,镍通常以吸附、类质同象和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并且在早期结晶的矿物中镍的含量要高于晚期结晶的矿物。在不同的体系中镍表现出不同的分配系数及相容性,且随着温度、压力和氧逸度而变化。镍在水溶液中很不活泼,但是Cl的加入会增加镍的溶解度并形成[NiCli(H2O)6-i]2-i、[NiCl2(H2O)2]和[NiCl3(H2O)]-等络合物。镍一般随着幔源岩浆上涌,受到重力分异作用的影响后赋存在铁镁质和超铁镁质岩体的下盘,以硫化物矿石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钨(W)在地球不同圈层、不同相以及不同集合体之间的分配行为,并据此来探讨与花岗岩有关的热液型钨矿床的某些成因机制,并将W矿化所需的较高的浓集系数归因于这一系列不均匀分配行为的累积。同时强调了W在溶液/熔体体系,尤其是富F体系中的分配行为是理解其成矿机理的关键。热液中W主要以钨酸(根)和碱性钨酸盐离子存在,后因流经理化条件(温度、盐度、p H值)骤变而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