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福建省主要铅锌矿床类型及其与锰质矽卡岩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将福建省铅锌矿床概括为五种类型,以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岩浆热液改造型、沉积(火山沉积)-改造型和矽卡岩型最为重要;含锰和锰质矽卡岩化对中酸性岩体外接触带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之间层间构造破碎带内的矽卡岩矿床形成,以及晚元古代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初始矿源层的顺层渗滤交代、叠加改造和矿体最终定位均起重要作用;广泛发育的锰质矽卡岩建造与其所处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及中新生代强烈构造-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2.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Ar-Ar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通过对柴北缘-东昆仑地区一批金矿床中绢云母的Ar-Ar测年,确定金矿床形成于晚加里东期和晚华力西-印支期,是该区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过程的产物,是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金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碰撞造山过程的晚期。金成矿与柴北缘-东昆仑地区的复合造山作用在时空上的“构造迁移”相一致。  相似文献   
63.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三级控矿构造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不同等级体制的构造分别控制了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区域、矿化集中区以及矿床和矿体的分布和产出。在一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或成矿带内,造山型金矿大多产于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旁侧(即造山带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是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第一级控制构造)。发育在上述深断裂旁侧的大型剪切带,控制了矿化集中区或矿田范围内金化探异常和造山型金矿床的分布和产出,是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第二级控制构造。上述大型剪切带派生的褶皱和断裂系统,是造山型金矿床的第三级控矿构造,它们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和产出,滩间山、大场金矿床是褶皱控矿的良好例证,而五龙沟金矿床则是与剪切带伴生的断裂-裂隙系统控矿的典型实例。相比之下,受控于褶皱的金矿床中矿体规模较大、空间上变化较小。上述造山带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和大型剪切带派生的褶皱和断裂系统主要是区域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它们具有大致相同或互相联系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特征,后者通常是前者的派生、低序次构造。因此,这3个不同级别的构造,构成了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控矿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64.
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滩间山矿区的金矿体是2次热液-矿化事件的叠加产物。第一次热液-矿化作用与区域上加里东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形成的流体属于中低温(186~250℃)、低盐度〔w(NaCleq)1.4%~7.9%〕的H2O-CO2-CH4-NaCl体系,压力变化于(4900~1800)×105Pa之间,其主要沿NW向剪切带迁移和沉淀形成金矿化。第二次热液-矿化作用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密切相关,产生两种不混溶流体。第一种不混溶流体属于高温的H2O-NaCl体系,可能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第二种不混溶流体为温度274~289℃,盐度w(NaCleq)1.8%~7.9%,x(CO2)=0.19~0.27,x(H2O)=0.81~0.73,压力为(2300~1100)×105Pa的H2O-CO2-NaCl体系的流体,其沿NW向剪切带内的近NS向褶皱两翼的层间破碎带流动和沉淀,并最终导致滩间山矿床内金矿体的定位。按岩压估算,第一次热液-矿化事件发生于上地壳下部,第二次热液-矿化事件发生于浅成环境,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滩间山矿床的金成矿于区域晚华力西时期的隆升造山过程中。与晚加里东碰撞造山期间相比,本区晚华力西期-印支期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最大隆升幅度达9km左右。  相似文献   
65.
在南秦岭造山带中带山阳-柞水-修石崖断裂带及其附近发现和勘探了一大批金矿床。最近又在东秦岭震旦系与寒武系界面新发现和勘查了夏家店金矿,该矿床也位于山阳-柞水-修石崖断裂的分支断裂系统中。山阳-柞水-修石崖断裂被认为是印支一燕山期的逆冲推覆构造,其分支断裂——镇安断裂为逆冲剪切推覆构造。含金矿源层寒武系水沟口组被逆冲推覆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之下,形成岩石组成为围岩的构造角砾岩,局部地段保留有强揉皱蚀变的炭泥硅质板岩,这种板岩本身为金的富矿体。主要矿石类型为角砾岩型。本文从矿床地质特征出发初步总结了该矿床的控矿因素和金的富集规律,为下一步该类型金矿床的找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6.
大井银铜锡矿体—一个潜火山热液矿床的特征的成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67.
敖瑙达巴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德全 《矿床地质》1993,12(1):10-19
敖瑙达巴矿床是我国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床。该矿床产于距晚侏罗世火山岩盆地4km的中生代断隆区,含矿斑岩以花岗斑岩为主(148×10~6a,I_(Sr)=0.708)。钾硅酸盐化核、绢英岩带、黄玉云英岩带、青磐岩带及角岩化带构成了矿床中大致对称的前进中心式蚀变分带,岩体上部—顶部—边部(接触带附近)分别赋存着锡—锡银—铜工业矿体。研究表明,敖瑙达巴矿床属高位陆上环境的潜火山-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床,它既不同于斑岩铜矿床,也与广东的银岩斑岩锡矿床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68.
大别山地区天堂寨花岗岩的侵位时代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天堂寨片麻状花岩,多数文献将其归属前寒武纪混合花岗岩。笔者认为是岩浆冷凝结晶产物,属Iu型花岗岩。其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锆石一致曲线年龄为124.7Ma。岩体侵位以后,大别山地区的抬升速率不很快,平均每年抬升0.1mm。  相似文献   
69.
白音诺矿床是一个锰钙矽卡岩型铅锌矿床,它的矽卡岩和矿化分带是十分典型的。其矽卡岩类型、矽卡岩辉石和石榴石的成分及退化蚀变矿物组合,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显示出明显的分带性。相应地,由矿床的南西往北东,构成Fe(Cu)→Zn(Sn)→Cu,Zn→Zn(Pb)→Pb,Zn(Ag)的金属分带。研究表明,流体是从矿床南西部深部逐渐向北东部浅部运移的,在这个过程中,流体热力学性质的规律性演化,是导致矿床中蚀变-矿化分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0.
福建紫金山矿床:我国大陆...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德全  陈景河 《地质论评》1991,37(6):481-4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