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塔里木河中游耕地扩张及景观破碎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遥感技术、GIS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利用2007~2015年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对塔里木河中游耕地扩张过程及景观破碎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年平均扩张面积为0.25×104ha,塔里木河中游南岸耕地扩张面积大于北岸。在耕地扩张的同时,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这对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3.
唐家沟金矿为胶东牟平乳山金矿带西南段的一个中型金矿床。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荆山群变质岩及新生代第四系,构造以古元古代褶皱构造和中生代断裂构造为主,其中含金矿化蚀变带受NNE 向断裂控制。主要矿体呈NNE向展布,矿石类型主要为黄铁矿化石英脉和黄铁矿化碎裂岩,主要矿体厚度与品位呈正相关关系,矿化具多期活动特点。研究发现控矿构造与其他构造交会处以及控矿构造的拐弯处是储矿的有利部位,矿化蚀变叠加地段,预示着深部成矿可能性极大。找矿预测NNE向金矿化断裂构造与硫化物富集带及隐伏断层交会部位、残留荆山群地层与侵入岩接触部位为成矿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24.
针对辽西低凸起古近系圈闭地震研究中存在的几个技术难点提出了相应的研究路线,实现了对该区构造和储层的精细描述。研究以先进的综合地震工作站为平台,以地震解释为中心,与地质、测井研究密切配合,应用多项地震勘探新技术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分析研究。应用地震地质多信息综合标定技术,实现了地震层位的精确标定;基于地质模型约束的变层速度模型保证了时深转换的准确性;虚拟现实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相结合的全三维地震解释贯穿地震研究的全过程;以运用基于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分析(SOM)和主成分分析(PCA)的地震相分析技术对地震属性及所反映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解释,得到与地震相相对应的沉积相,大大提高了储层研究的精确度和可信度。锦州25区实际钻探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几种技术方法组合能够有效地解决该区地球物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5.
某尾矿坝毛细水带内的坝体材料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细水的存在将使尾矿坝坝体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发生较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尾矿坝的安全稳定势必产生影响,而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却鲜有报道。为此,开展了某尾矿坝坝体材料现场取样、室内土工试验工作,并采用自制的毛细水带分层取样试验装置开展了长达6个月的毛细水上升测试工作,通过分层取样及土工试验,得到了毛细水带内尾矿砂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而系统地研究了毛细水带尾矿砂的含水率、重度、黏聚力、内摩擦角等物理力学指标随毛细水高度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毛细水带内尾矿砂的含水率和重度均随毛细高度而减小;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变化均随毛细高度和含水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其中内摩擦角的变化规律与以往相关研究所得结论并不完全相符,分析指出,这是由于毛细水和尾矿砂颗粒的表面特性所导致的;简要分析了抗剪强度随毛细高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其受毛细作用影响较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坝体、边坡等工程的稳定性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为今后建立考虑毛细水作用下尾矿坝稳定性分析方法和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
应用GC/MS等多种分析技术,对淮河盱眙段浅层地下水45个监测点三大类(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和有机磷农药)共82项有机物指标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中酞酸二辛酯、萘和菲普遍检出,挥发性有机物(VOC)和有机磷农药指标局部检出;PAHs个别指标浓度较高。所有检出的有机污染物无论是检出率还是检出浓度水平均表现出上游高于下游的特点。该地区的浅层地下水有机物污染与淮河污染、化肥农药施用、局部点源污染及地质环境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27.
以海洋来源放线菌无活性野生株HLF-43为出发菌,通过微波诱变结合新霉素抗性筛选,得到新霉素抗性突变株共128株,其中微波诱变新霉素抗性株117株、自发突变抗性株11株。经活性筛选,8株微波诱变新霉素抗性突变株对K562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100μg/mL发酵样品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20%。经对不同微波辐照时间和不同浓度新霉素组合筛选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初步确定对HLF-43的微波辐照诱变最佳时间为120 s。  相似文献   
28.
广东南雄盆地的"南雄层"和"丹霞层"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沿用263地质队资料,将南雄红层底部出现的第Ⅰ沉积旋回划为松山组;重新厘定了南雄群的含义,阐明其间各岩石地层单位顶、底界线标志;沿用罗佛寨群;指出不必用丹霞群(组)表示南雄盆地边缘相的粗碎屑岩层,并认为丹霞盆地的丹霞组相当于南雄盆地的园圃组下段,建议南雄盆地弃用丹霞群(组)一名.在此基础上提出,粤北地区白垩系-古近系岩石地层序列是由松山组,南雄群(园圃组、主田组、浈水组),罗佛寨群(上湖组、浓山组、古城村组)组成.  相似文献   
29.
提出了一种根据电子地图尺度变化相应变化的动态鹰眼技术,阐述了其基本原理,实现了鹰眼地图随着电子地图的尺度变化的自适应更新.  相似文献   
30.
圆弧破坏边坡反演设计的ANN方法与ANFIS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圆弧破坏边坡反演设计方法,是根据边坡的岩土力学参数及边坡高度,在确保安全系数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圆弧破坏边坡的边坡角进行设计的一种新方法。建立圆弧破坏边坡反演设计方法的关键,就是要对大量稳定圆弧破坏边坡实例加以集成,以建立从{ , c, , H, F}到 的映射。文中收集了大量稳定圆弧破坏边坡实例,采用ANN和ANFIS对其进行了集成,分别建立了圆弧破坏边坡反演设计的ANN方法和ANFIS方法,进而又采用圆弧破坏边坡实例对两者的反演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NFIS更适合于用来建立圆弧破坏边坡反演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