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217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蒋志杰  张捷  李丽  聂守宏 《地理学报》2011,66(6):821-830
地形认知与空间行为间的交互影响是重要的人地关系,也是行为地理学近期重视的课题,但相关研究甚少。为考察日常活动中的上述交互作用,文章选择南大浦口校园为案例区,在预研究基础上,采用分层比例抽样,分别抽取认知与行为样本,并运用言语描述和草图方法获得被试的认知与行为数据。随后,通过绘制公共地形认知与行为地图及地理环境编码等定性方法,同时使用空间叠置与缓冲区及偏相关定量分析方法,得到以下结论:① 被试在认知地图中已编码了地形高程的等级秩序,基本认知了研究区的地形空间格局。② 校园行为节点以必要性活动场所为主,自发性活动与社会性活动场所为次;必要性活动路径分布于校园南部,呈直线,两端连接生活区和教学区;而自发性活动路径离散分布,连接更多的运动场所和环境景点。③ 地形认知与空间行为存在交互影响,具体表现为:地形认知影响了行为的空间格局,但此影响受行为的动机和效率认知的调控;反之空间行为是影响地形认知的主要因素,其影响受行为的动机与持续时间的调控。④ 宿舍位置是影响地形认知与空间行为交互作用的主要因素,而性别与学科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探讨了研究不足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2.
朝鲜半岛古生代中期-中生代早期构造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生代中期─中生代早期朝鲜半岛发生了两次主要构造事件, 即古生代中期朝鲜半岛中部临津江构造带的活动和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朝鲜半岛北部豆满江造山带(咸北地块) 的碰撞拼接事件。临津江带的地层、化石和构造等特征研究表明临津江带形成于志留纪末-泥盆纪初, 结束于中生代三叠纪松林期; 根据咸北地块沉积地层的岩浆岩岩石学、年代学资料, 认为豆满江造山带的碰撞拼接时期可能是二叠纪-三叠纪。黄海地球物理、地震研究, 朝鲜半岛大地构造和沉积盖层研究结果表明苏2鲁高压变质带没有延伸到临津江带, 而是被近南北向纵贯朝鲜西海的断裂右行错移到了济洲岛以南; 咸北地块和输城川断裂带的地质特征研究表明, 咸北地块可能与佳木斯地块相连接, 输城川断裂带可能与牡丹江断裂带相连接。  相似文献   
193.
使用空气污染指数资料和气象资料,对南宁市2002年10月6~15日的较高空气污染指数过程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南宁市高空气污染指数与气象条件的一些规律,为南宁市的空气污染指数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4.
在大厂长坡锡矿采集土壤、岩石及矿体(矿石)样品共280个,开展了热释汞测量技术条件、异常特征及成晕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厂长坡锡一多金属矿床的热释汞,在空间上随矿体赋存明显呈由下到上的"三层楼"式分布,即下部似层状矿体含汞量<中部细脉型矿体汞量<上部裂隙脉型矿体汞量,汞随矿体沿构造滑脱面及裂隙带上升运移;在平面上似层网脉状矿体中部含汞量高,边部低,细脉状矿体边部高中间低,裂隙脉矿群底部低,顶部高,清晰地体现了汞运移扩散的路径.根据汞的运移和赋存形式推判汞异常形成过程为汞伴随深大断裂和多次的岩浆入侵上升,并在成矿过程中赋存于富含硫化物的矿床中,良好的容矿构造和矿石围岩岩性保障了汞的运移和赋存.  相似文献   
195.
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基准年(1990年),附件一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转型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美国和加拿大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为显著,相对于1990年,2005年其增幅分别为19.2%和28.6%;英国和德国能源部门温室气体减排量最为显著,其减幅分别为7.8%和17.4%。在2005年,有超过一半的附件一国家的实际排放量低于其目标排放量,履约进展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96.
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 居民感知的跨区域、 跨文化的共时性分析是该领域研究未来努力的方向之一。选择世界遗产地西递和九寨沟为研 究案例, 进行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① 两地居民对旅游发展均表 现出积极态度, 但九寨沟居民的响应程度和支持程度更为强烈, 其旅游经济收入上要远高于 西递。② 九寨沟居民在旅游经济收益、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旅游环境影响的上的感知均明显 强于西递, 同时在旅游经济成本感知上也明显强于西递。③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从样本 基本特征中识别了西递和九寨沟居民支持旅游发展态度的相关因素和判别指标。分析结果表 明, 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具有不同的旅游社区特征, 在旅游地性质、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经 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产权归属、旅游管理体制、主客文化差异等社区特征上不同的东道主 社区应该有着不同的旅游感知。按照社会交换理论, 无论是从资产的收益权还是从受干扰补 偿方面, 西递古村落居民相对九寨沟风景区居民具有更高的收益期望, 这也导致了其实际获 益远低于期望收益, 故相对九寨沟居民, 西递表现出低估旅游经济收益、社会收益而高估社 会成本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7.
山地农业区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状况--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山地农业区,由于山体、河流、沟壑及其他非耕用地的分割、分隔、充斥和抬升作用等原因,其耕地的分布状况、生产潜力和利用质量与平原地区相比均存在较大差别。传统对山区耕地分布状况的分析,多采取定性的方法,不利于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以玉溪市为对象区,按照“表征准确、计算简单、资料易得”的原则提出了“优势度”、“零散度”、“分散指数”、“耕作半径”等数量指标来定量描述、分析玉溪市耕地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其在利用方面存在的差别。首次明确提出了玉溪市西部地区耕地利用质量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利用途径与东部地区相比也存在较大差别;并对不同海拔区域耕地资源在生产潜力和生产的组织成本存在的差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定量分析,明确提出1300~2000m和800m海拔以下两个区域的耕地其生产潜力和组织成本均优于800~1300m和2000m以上两个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玉溪市不同区域耕地利用方向和原则。  相似文献   
198.
旅游流齐夫结构及空间差异化特征——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杨国良  张捷  艾南山  刘波 《地理学报》2006,61(12):1281-1289
借用Zipf指标和差异度指标,采取由“假设”到“论证”的研究方法证明旅游流规模结构符合Zipf法则。以1996年至2004年四川省国内旅游统计数据为样本,研究了旅游流的规模等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国内旅游流规模结构符合Zipf定律,具有分段特征,用回归拟合可进一步分析各标度区的内部结构特点。标度区可分为有效标度区和无效标度区两种类型。从四川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看,旅游流规模结构中无效标度区的空间分布面积逐渐减少,而有效标度区面积正在逐步扩大。Zipf参数可以用来进行标度区分段,分析有效标度区的内部结构和旅游流总体结构体系的变化规律;对不满足Zipf法则的分段区域,则用均衡度和差异度分析其内部结构的差异化程度。用Zipf参数分析有效标度区,用均衡度和差异度指标分析无效标度区旅游流规模结构所得结果既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同时又能更清晰地反映该结构的标度分段特征、各标度区内部的差异化程度以及历年所发生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这对丰富旅游流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9.
中国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的空间分异格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城市不仅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目前中国主要的旅游客流产生地,以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的39个城市为空间单元,选取18项指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中国城市居民的潜在出游力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得到中国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的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经济实力、城市规模辐射、城市规模集聚、城市人口素质等是影响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的四个主要因子;②中国城市居民潜在出游力的空间分异格局为“四、三、二、四”,即39个城市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存在北京、上海、广深三个极点,沿海与内陆两大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空间分异带,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渝四大游客流产地;③经过与城市居民的实际出游力进行相关分析,模型得到了充分验证。城市居民整体出游力空间分异格局的研究对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0.
以长三角旅游区为例,对其一体化进程的形成演变、空间特征及空间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一体化是指为谋求要素资源、市场与产业系统在整体空间内重新配置,并获得更多比较利益、互补利益和选择利益而进行的整合过程,区域旅游一体化不仅有助于促进旅游要素合理集聚,发挥近邻效应、分工效应、结构效应和"场"效应,而且还有助于强化区域产业空间优势和优化功能结构。规划建设一体化旅游区,不仅需要大力加强要素、空间和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规划,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一体化主体、领域和机制,进而提升一体化旅游区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