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35篇
海洋学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51.
中国东部在晚中生代时(晚侏罗世-旱白垩世)有广泛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按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东北、华北和华南3个岩区。本文研究表明,按照Sr和Yb的含量,大致可以将花岗岩分为5类.即:高Sr低Yb型(Sr〉400μg/g,Yb〈2μg/g)、低Sr低Yb(Sr〈400μg/g,Yb〈2μ/g)、低Sr高Yb(Sr〈400μg/g,Yb〉2μg/g)、高Sr高Yb型(Sr〉400μg/g,Yb〉2μg/g)以及非常低Sr高Yb型(Sr〈100μg/g,Yb=2—18μg/g)花岗岩。东北和华南以发育低Sr高Yb花岗岩为主,有少量高Sr低Yb和非常低Sr高Yb类型的花岗岩分布;而华北则以高Sr低Yb型花岗岩(埃达克岩)最发育,低Sr高Yb、低Sr低Yb型和非常低Sr高Yb型花岗岩有少量分布。本文着重探讨了华北和华南花岗岩的特征,认为华北和华南花岗岩地球化学的区别可能主要与花岗岩源区成分和深度有关,且主要受源区深度的控制。如果花岗岩熔融的源区残留相由榴辉岩组成(石榴石+辉石+金红石+/一角闪石),则花岗岩明显亏损HREE、Nb、Ta和Ti,而富集Sr和Al,无明显的负铕异常,属于高Sr低Yb(埃达克岩)类型;如果源区深度浅,由斜长角闪岩或麻粒岩组成(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则花岗岩相对贫Sr富Yb。作者认为,华北和华南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上的上述差异,表明在晚中生代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华北和华南的地壳厚度不同:华北较厚,华南较薄;华北经历了下地壳拆沉而华南无;华北和华南的下地壳成分不同,华北较基性的下地壳拆沉后,留下的地壳平均成分与华南比偏中性。  相似文献   
252.
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花岗岩的识别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或碰撞前、碰撞和碰撞后)花岗岩是花岗岩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目前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存在模糊和矛盾的认识,为此提出了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和新的判别方法,并结合非洲、土耳其和巴西的某些实例进行了讨论。着重讨论了青藏高原与碰撞有关的花岗岩,指出青藏高原只存在造山前和造山2个阶段.不存在造山后阶段。认为青藏高原碰撞的时间大概在55Ma左右.25~3Ma的埃达克岩和淡色花岗岩是碰撞阶段形成的。青藏高原25~3Ma的花岗岩的特征暗示青藏高原在25Ma之前已经整体抬升.25Ma之后发育的伸展构造(藏南拆离系、大规模走滑断裂和南北向裂谷)是在青藏高原挤压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属于次级的派生构造,其并不能说明青藏高原已经进入伸展减薄和垮塌的碰撞后阶段。  相似文献   
253.
早中生代的华北北部山脉:来自花岗岩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质历史上何时何地曾经存在过高原或山脉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根据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Sr和Yb)与其形成压力的关系探讨了这种可能性。花岗岩按照Sr和Yb的含量可以分为5类:①埃达克岩(Sr>400×10-6, Yb<2×10-6)、②喜马拉雅型花岗岩(Sr<400×10-6, Yb<2×10-6)、③广西型花岗岩(Sr>400×10-6,Yb>2×10-6)、④浙闽型花岗岩(Sr<400×10-6, Yb>2×10-6)和⑤南岭型花岗岩(Sr<100×10-6, Yb>2×10-6)。其中除了广西型的含义不清楚以外,其他4类花岗岩的差别可能与其形成的深度有关。埃达克岩与残留相榴辉岩平衡,压力通常大于1.5 GPa,相应的地壳厚度超过50 km。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与高压麻粒岩平衡,石榴子石和斜长石是主要的残留相,压力通常在0.8~1.5 GPa之间,相应的地壳厚度在40~50 km之间。浙闽型花岗岩与角闪岩相(斜长石+角闪石)平衡,压力小于0.8 GPa,相当于正常地壳厚度(30~40 km)。南岭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环境,相当于正常或更薄的地壳厚度(30 km或更小)。按照上述标志,根据现有的同位素定年和地球化学资料,在华北北部识别出一个东西向延伸的早中生代的山脉(三叠纪—早侏罗世),称为华北北部山脉。推测该山脉东西长约3000 km,南北宽200~500 km,高度3000~5000 m。山脉大约在早、中三叠世时开始抬升,至晚三叠世达到顶峰,于早侏罗世后垮塌消失,指示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地块碰撞导致的一次强烈的挤压构造和快速的抬升事件。  相似文献   
254.
已有研究表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存在高钛和低钛两个系列的岩浆活动(Xu et al.,2001),区域内广泛发育的钒-钛磁铁矿床和铜-镍硫化物矿床分别与两种类型岩浆密切相关(Zhou et al.,2008).两类岩浆具有不同的岩浆源区并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岩浆演化、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和硫化物分异过程.我们利用铂族元素和亲铜元素Cu和Ni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东部富林岩体中两类岩石的成因,探讨岩浆分异过程对铂族元素浓度的影响和硫化物分异对岩石成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5.
蛇绿混杂岩是一种主要由构造作用形成的外观混乱的岩石体,是由普遍遭受构造剪切的、通常是蛇纹质岩石或沉积岩(通常是深海泥质岩)作为基质部分和混于其中的各种外来岩块和原地岩块所组成的。这种特殊组合的岩石体多出现于造山带。目前,大多数地质工作者把它作为板块消减带和古缝合线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56.
丁青蛇绿岩新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旗 《地质科学》1983,(1):101-102
1982年7—8月间,我们在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中,对丁青一带的蛇绿岩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了席状岩墙群和一个比较连续的蛇绿岩剖面。 丁青蛇绿岩位于班公湖—东巧—怒江蛇绿岩带的中段。近几年来,不少人对这个带进行了研究。由于构造破坏,蛇绿岩强烈肢解,迄今为止,还未报道过有如丁青那样连续的蛇绿岩剖面。丁青蛇绿岩的新发现,对于青藏高原第二条缝合线内蛇绿岩的性质以及古特提斯海演化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席状岩墙群出露于西藏丁青县沙贡区海拔5120米的日隆山的北坡。岩墙走向NE—NNE,倾角很陡,倾向sE或NW。岩墙宽约4米至20厘米,有的仅数厘米。主要由辉绿岩组成,中粒至细粒,有的为隐晶质的。  相似文献   
257.
MORB分为N-MORB和E-MORB,二者的区分通常是以LREE亏损和富集为标志。玄武岩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在MORB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常认为,N-MORB和OIB是两个独立的端元,E-MORB是N-MORB与OIB不同程度混合形成的。在20世纪70~80年代,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图的建立极大促进了玄武岩在地球动力学及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的进展,其方法应用持续盛行了几十年。然而,国外学者现在已逐渐淡化玄武岩判别图解的应用,但在中国仍有方兴未艾之势。本文利用Pet DB数据库5万多个MORB数据的投图表明,全体样品投图的效果显然比抽样和典型样品得出的结果更扎实可靠,许多原先被广泛应用的主量、微量元素判别图无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均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MORB样品既有LREE亏损的,又有富集的,但亏损和富集程度与早先定义的差异较大,揭示了洋脊下地幔不均一性要比早先认识的更为复杂,成分范围变化更大,仅少数是强烈亏损的,部分可能是相当富集,甚至可以与OIB源区相类比;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图需要重新审视,基于岩浆成因机理的多维度、高置信度的判别体系有待于建立。  相似文献   
258.
花岗岩与大陆构造、岩浆热场与成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旗  焦守涛  李承东  陈万峰 《岩石学报》2017,33(5):1524-1540
文中指出,花岗岩研究存在两个误区:(1)花岗岩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花岗岩主要是效仿玄武岩的理论;(2)花岗岩的理论主要是应用板块构造的理论,而板块构造的理论并不适合大陆花岗岩。板块构造理论只能解决海洋里及海洋边缘的问题(如安第斯),不能解决大陆本身的问题。花岗岩在海洋里很少,绝大部分在大陆。花岗岩能否分离结晶是学术界争论的重大问题,本文从野外和镜下关系上、从理论上、方法学上和三段论法的逻辑学上进行了分析,指出花岗岩分离结晶作用是不可能的。混合作用是又一个争论的焦点,花岗岩是能够发生混合作用的,关键是笔者认为,花岗岩的混合作用主要发生在下地壳底部,而不是在花岗岩侵位和上升的过程中。目前,花岗岩研究领域里地球化学最受重视,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应当着力解决两个问题:(1)解决生产中提出的问题;(2)解决地球化学学科自身发展提出的问题。离开这两条,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即迷失了方向。笔者认为,花岗岩区分为大洋系列和大陆系列,位于海洋和海洋边缘受俯冲作用影响的为大洋系列;位于大陆内部的属于大陆系列。现存的一些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仅适用于大洋系列的花岗岩,而不适用于大陆系列的花岗岩。大陆系列花岗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不是构造环境或碰撞环境,而是地壳底部温度和压力状况。我们提出的花岗岩按照Sr-Yb的分类,适合于解释大陆花岗岩的地球动力学问题。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是学术界争论的重大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1)岩浆是怎么形成的?岩浆源自哪里?(2)流体是怎么形成的?流体来自哪里,流体如何上升?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文中主要讨论了岩浆热场理论,希望用这个理论去解释与花岗岩有关的各种成矿作用,包括与岩浆有关的各种变质和沉积热液成矿作用以及岩浆热场对煤和油气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花岗岩有关的成矿组合"的概念。岩浆热场最重要的意义可能是解释了大规模岩浆活动为什么与大规模成矿作用有关的问题,指出大规模岩浆活动所造成的是1+12的效果。大数据技术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大数据的特点主要不在于数据的大,而在于思维的新,用新思维去处理数据才是大数据的特点。不强调"因果关系",重视"关联关系";不关注"为什么",只关心"是什么",是大数据思维的特点。其实这个特点可能恰恰最符合地质找矿的实际。板块构造引发了地球科学的一场变革,但是,它只限于地球科学理论上的变革。而大数据带来的这场变革主要不是体现在地球科学理论方面,而是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方面,它所带来的效益将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259.
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旗  钱青  王焰  贾秀琴  韩松 《地质论评》1999,45(7):101-107
蛇绿岩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类型,但基本的是岛弧拉斑玄武岩(IAT)和洋脊玄武岩(MORB)两种。蛇绿岩的玄武岩大多数是LREE亏损型,如NMORB和IAT。EMORB的LREE略富集是NMORB与OIB混合造成的。文中讨论了变质作用和水岩交换作用对蛇绿岩的改造,鉴于变质岩区蛇绿岩地球化学研究往往出现多解性,作者认为,当前至关重要的是在研究思路和方法学上要有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260.
南天山榆树沟麻粒岩地体的尖晶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榆树沟麻粒岩地体中发育两类尖晶石:一类见于中、基性麻粒岩体中,其化学成分富 Al 贫 Cr ,属铝尖晶石,镜下为深绿色,呈半自形至他形粒状,与其它变质矿物共生,表现为麻粒岩相的新生变质矿物;另一类发育在空间上与麻粒岩体紧密相邻的超镁铁质岩体中,为铬尖晶石,镜下为深褐红色,呈不规则粒状分布于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之间,为麻粒岩相变质过程中稳定的残余矿物。后者属于 Dick 等人划分的 I 型尖晶石,它的存在说明超镁铁质岩体为大洋岩石圈地幔的组成部分。这两类尖晶石的特征一方面说明该地体遭受了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改造,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榆树沟麻粒岩相蛇绿岩套属洋盆构造环境的直接矿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