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240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91.
本文通过对西昆仑西段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的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花岗质岩浆活动期次、岩石成因,结合区域资料,探讨构造-岩浆演化特征和碰撞造山过程。将该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分为7个阶段:(1)388~324 Ma(特提斯Ⅰ、Ⅱ支洋向北俯冲消减阶段),具富钠贫钾特征的低温TTG岩石组合,形成于陆缘弧环境;(2)339~291 Ma(奥依塔格弧后盆地演化阶段),由于南部特提斯Ⅰ支洋持续往北俯冲,导致西昆仑北缘发生弧后扩展而形成弧后盆地,形成拉斑质具强烈富钠贫钾特征的低温大洋花岗岩;(3)258~241 Ma(特提斯Ⅰ支洋闭合、碰撞造山阶段),岩石中发育石榴子石和白云母,普遍具片麻状构造,属于S型花岗岩,陆壳部分熔融的产物;(4)234~210 Ma(特提斯Ⅰ后碰撞伸展阶段):岩体规模较大,为I型→A型花岗岩,伴随着地幔岩浆底侵和强烈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5)198~150 Ma(特提斯Ⅱ支洋向南俯冲消减阶段):类似TTG的岩石组合,形成于与洋壳俯冲有关的岩浆弧环境;(6)148~118 Ma(特提斯Ⅱ支洋闭合、碰撞造山阶段):弱片麻状二云二长花岗岩,属C型埃达克岩,为陆-陆碰撞过程中陆壳加厚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7)111~75 Ma(特提斯Ⅱ后碰撞伸展阶段):发育规模较大,钾玄质系列,是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根据各阶段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初步提出了西昆仑西段晚古生代—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模式图。  相似文献   
392.
针对多次南极考察中雪龙号在普里兹湾海域获取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并讨论了其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介于416.1×10-6—676.3×10-6之间,平均为543.5×10-6,主要由碎屑磷(平均为209.9×10-6)和自生磷(平均为137.7×10-6)组成。自生磷、有机磷呈现从湾东部至西部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这种分布与有机碳、生物硅等生源要素的分布以及上层水体生产力的高低相吻合,指示了其海洋生源属性;碎屑磷在湾西部含量较高,其分布与沉积物中铝、砂质的分布模式一致,表明其主要来自堆积在西部浅滩区域冰山携带的陆源砂质碎屑。可交换态磷(平均为36.0×10-6)和铁结合磷(平均为47.1×10-6)在沉积物中含量较低,分别受沉积物粒度和铁含量的控制,仅在湾东部和中心个别站位含量较高。生物可利用磷在湾东部和中心区域含量较高,可能与上述区域较高的生源颗粒物沉降速率有关,同时这些颗粒物可能吸附了水体中的磷进入沉积物中,导致对应底层海水磷酸盐浓度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393.
陕西省中侏罗统延安组层序地层格架与煤层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收集陕西省中侏罗统延安组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古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其沉积环境、层序地层格架进行研究,并分析了煤层的沉积特征。研究认为延安组发育的沉积体系有河流体系、三角洲体系及湖泊体系;研究区南部黄陇地区在整个延安组沉积期均发育河流体系;中、北部地区在延一段早期和延五段沉积期以河流沉积为主,三角洲体系主要发育在延一段中晚期-延四段沉积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榆林-神木-府谷和定边-靖边-吴旗地区;湖泊体系主要发育在延一段中晚期-延四段沉积期,主要分布在安塞-志丹-甘泉地区;在研究区的沉积体系中,煤层主要发育在河流泛滥平原沼泽和三角洲平原沼泽环境。通过对延安组关键层序界面的识别与追踪,可将延安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和9个体系域,3个层序在研究区西部和北部保存较全,向东、南方向层序III的保存程度逐渐变差,到南部黄陇地区仅残存层序I和部分层序II的地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厚煤层主要发育在湖侵体系域晚期(最大湖泛面附近)、早期和高水位体系域中晚期。  相似文献   
394.
针对2014年8月—2015年1月安徽金寨发生的M_L3.9震群,利用匹配滤波技术补充台网目录遗漏的地震事件,再利用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P波和S波到时,进一步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震群进行重定位,结合震源机制解等分析此次震群活动可能的发震构造。计算结果显示,通过互相关扫描检测到1376个地震台网常规分析遗漏的地震,数量约为台网目录给出的585个事件的2.35倍。检测到的遗漏地震震级估算为M_L0~2.3,通过震级-频次统计分析,加入遗漏地震后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在M_L0~1.5范围内有较明显的改善。重定位后地震走时残差更小,水平位置更集中,沿NNE向断裂F和NW向青山-晓天断裂呈现近直立的条带状分布。结合地质构造、震源机制解和水库因素,推测2014年金寨M_L3.9震群可能是由周边水库水下渗引起NW向青山-晓天断裂与NNE向断裂F慢滑动而触发的。  相似文献   
395.
在中国重庆綦江区虎山足迹点发现了2个大型恐龙天然足模化石,化石赋存于砂质富集的夹关组的一悬崖底面。它们属于罕见的幻迹,同类足迹也发现于韩国和北美白垩系足迹点。放射状、同心及半脆性形变使这些幻迹具有切断状或网状外观,有时呈现出类似裂断花或菜花的形态。这正是当地“石头开花”民间传说的来源。这些特征表明,造迹者必然是恐龙,同时也清晰地展现了其外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396.
灵山岛晚中生代浊积岩中发现巨大滑积岩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位于山东青岛胶南市东南海域中的灵山岛出露有晚中生代浊积岩,而浊积岩中发育大量的滑塌沉积及其相关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揭示了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还存在着残余洋盆(吕洪波等,2011).这一重要发现打破了以前地学界对苏鲁造山带的传统认识,为华北板块东部南北黄海形成、胶莱盆地演化、郯庐断裂活动、苏鲁造山带等诸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最近本文作者等又在灵山岛南端老虎嘴景点下方盘山路西北边(靠近观景亭)的浊积岩剖面中识别出巨大的砂岩滑积岩块,进一步揭示了该盆地的西北侧在晚中生代紧靠着强烈活动的造山带.  相似文献   
397.
祁漫塔格地区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发育,初步确定该地区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中晚奥陶世,可划分出4个火山岩带,分别为公路沟-乱石沟带、宽沟-小狼牙山带、巴音郭勒-苏海图带和那陵格勒河带。公路沟-乱石沟带火山岩为富铌玄武岩组合,具有相对高的Nb(7.4×10-6~10.1×10-6)、TiO2(1.56%~2.24%)和P2O5(0.24%~0.34%)含量。宽沟-小狼牙山带火山岩岩石类型复杂,SiO2质量分数集中分布于2个端元,可进一步分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组合和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玄武岩中获得了440.2Ma±2.4Ma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值,流纹岩中获得了450.3Ma±1.2Ma的年龄值。巴音郭勒-苏海图带为拉斑玄武岩组合,具低钛(1.1%)、富钠(2.17%,)、低钾(0.14%)的特点。那陵格勒河带火山岩也为拉斑玄武岩组合,特征与巴音郭勒-苏海图带相似,但具有更高的Ti含量(1.64%)。这3类岩石组合均代表了弧后裂陷环境中形成的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  相似文献   
398.
陕西泾阳-淳化地区奥陶系地层可划分为四个组,自下向上为三山子组、贾汪组、马家沟组、桃曲坡组。其中马家沟组的上段碳酸盐岩特纯,CaO的平均含量>54%,MgO的平均含量<1%,是华北地台其它地区所没有的,构成特大型石灰岩矿床。  相似文献   
399.
基于中间件技术的网格GIS体系结构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在网格计算技术和空间信息网格 (SIG)架构下 ,本文提出基于中间件技术的网格 GIS的体系结构 ,探索其将空间数据、分析软件和计算环境作为共享资源的新一代 GIS的组织体系与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400.
根据近震沉积层基底界面转换波Sp震相和远震深度震相sP、pP的特征,对2018-02-12永清M4.3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分析,运用F-K波数与频率方法拟合近震理论波形、Teleseis方法拟合远震理论波形,并与实际波形对比,对震源深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永清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6~17 km,从发震位置和震源深度分析来看,此次地震发生在中上地壳,与区域内其他地震事件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