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3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1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青藏高原是全球规模最宏大、特征最典型、时代最年轻的大陆碰撞造山带,也是世界三大巨型成矿域——特提斯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研究大陆碰撞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已有的研究显示,在青藏高原,始于.~65 Ma的印-亚大陆碰撞,不仅导致了大陆地壳缩短加  相似文献   
252.
冲绳海槽活动热水成矿系统的氦同位素组成:幔源氦证据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冲绳海槽长英质火山岩的3He 4He比值 (R)为 5 3~ 8 7RA(RA 为大气的3He 4He比值 1 4× 10 - 6 ) ,显著不同于壳源花岗岩和壳源长英质火山岩 ,而接近于MORB和弧安山岩 ,揭示长英质岩浆系玄武质岩浆派生产物 ,后者来自受俯冲带组分混染的楔形地幔 .海底下部热水成矿系统具有极高的3He 4He比值 ,最下部浸染 脉状硫化物R RA 变化于 12 3~ 2 9 3之间 ,块状硫化物该比值介于 10 7~ 17 9之间 .3He极大富集可能与地幔热柱作用有关 ,反映了深部地幔氦的贡献 .上部热水成矿系统及其产物的R RA 变化于 2 6~ 8 0之间 ,黑烟囱流体该比值为 6 5 ,CO2 流体该比值为 5 8~ 6 6,重晶石为该比值 4 3~ 6 0 .硫化物烟囱显示R RA 分带 ,自内而外R RA 值降低 ( 8 0→ 6 0→ 2 6) ,证明上部热水成矿系统仍有地幔氦注入 ,但因热水流体与海水的大量混合而被稀释 .  相似文献   
253.
初论大陆环境斑岩铜矿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世界范围内大型-巨型斑岩铜矿多数产于岩浆弧(岛弧、陆缘弧)环境,含矿斑岩岩浆起源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综合研究了与大洋板块俯冲无关、产于中国大陆环境的若干大型-巨型斑岩铜矿。研究发现,这些大陆环境的斑岩铜矿,虽然其基本地质特征与岩浆弧环境斑岩铜矿具有广泛的类似性,但其动力学背景、含矿斑岩性质、岩浆起源演化、金属富集过程及其构造控制机制却独具特色。这些大陆环境斑岩铜矿至少可产出于4类环境:晚碰撞走滑环境、后碰撞伸展环境、后造山伸展环境和非造山崩塌环境。大陆环境含矿斑岩以高钾质为特征,多具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特征,通常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亲和性。其岩浆通常起源于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陆间碰撞期的地壳大规模增厚以及其后的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拆沉,是形成含矿岩浆的主导性机制。含矿岩浆的金属初始富集通常经历两阶段过程:(1)幔源物质直接供给金属阶段;(2)伴随含水、高氧逸度埃达克质岩浆演化金属富集阶段。在第一阶段,幔源物质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供给金属:(1)以幔源组分为主的新生下地壳直接熔融;(2)拆沉下地壳熔融产生的埃达克质熔体与地幔岩石圈发生水/岩反应。在第二富集阶段,下地壳角闪榴辉岩熔融过程中角闪石大量分解产生富水的、高度氧化的埃达克质熔体,其分异演化使金属元素作为不相容元素得以在残浆中富集。大陆环境含矿斑岩的浅成侵位主要受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切割造山带的断裂系统和基底线性断裂构造控制。与走滑断裂系统相伴发育的走滑拉分盆地、切割造山带的张性断裂与平行造山带的逆冲断裂带交汇部位以及不同方向的线性断裂构成的棋盘格子构造,常常控制斑岩岩浆-热液系统的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254.
呷村黑矿型矿床高^18O成矿流体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流体包裹体和石英^18O资料,提出呷村高^18O成矿流体的成因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指示岩浆流体的参与,这已被成矿流体的高盐「w(NaCleq)=5.7%-21.3%」和极度富气所证实。另一种,指示海水与高^18O火山或沉积岩发生过温高,低m水/m岩石反应。现代和古代VMS矿床热液对流深度、水-岩反应理论计算结果及遍布矿区成矿前的低温(〈150℃)和高m水/m岩石反应表明后一种可能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255.
初论幔柱构造成矿体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红阳  侯增谦 《矿床地质》1998,17(3):247-255
从板块构造与板块边界矿床、超大陆旋回与大陆边界矿床、地幔热点与大陆内部矿床的角度 ,阐述了幔柱构造成矿体系的基本思想、分类、成矿特征及旋回性 ,提出了热幔柱和冷幔柱两个成矿体系和地幔热柱 -热点、地幔热柱 -大陆裂谷、地幔热柱 -大洋扩张、冷幔柱 -前寒武纪硅铝壳造山、冷幔柱 -显生宙硅铝壳 /洋壳造山等五个成矿系统 ,并初步划分了矿床成矿系列 ,例举了某些典型矿床。  相似文献   
256.
氧循环与宜居地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是影响地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其与复杂生命体的形成和演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全球氧循环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剖析地质历史时期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从而帮助我们预估地球系统的未来变化.近几十年来,氧循环的研究在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丰富了我们对地球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57.
钴矿床类型划分初探及其对特提斯钴矿带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一种战略性关键金属,钴的现有矿床类型划分方案存在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文章从矿床成因角度提出新的划分方案,认为钴矿床主要有岩浆型、热液型、风化型和化学沉积型4种基本矿床类型。热液型可细分为岩浆热液矿床和盆地流体有关矿床2个亚类型。这一新划分方案对于理解钴矿床成矿作用和指导找矿勘查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研究发现热液过程对钴富集成矿具有重要作用,而高盐度流体是钴迁移富集的关键所在。根据盆地流体有关热液钴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分析,提出欧亚大陆南缘存在一条上万公里长的特提斯碰撞钴矿带。该带具有得天独厚的金属源区、流体运移和金属沉淀等成矿条件,成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58.
四川里庄稀土矿床岩浆碳酸岩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里庄稀土矿床位于四川冕宁县西南方向49 km,为侵位于碱性杂岩体中的碳酸岩脉状矿床。本文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角度探讨了碳酸岩与地幔过程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碳酸岩的∑REE为(9236.2~5943.6)×10-6,为LREE富集型,与典型岩浆碳酸岩特征相似;碳酸岩的C、O同位素组成非常稳定,其δ13CV-PDB和δ13OV-SMOW,分别为-3.9‰~-5.3‰和8.7‰~11.9‰,均落在“原生碳酸岩”的C、O同位素组成范围之内;碳酸岩的Pb、Sr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其87Sr/86Sr,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0.706305~0.706997、18.197~18.220、15.601~15.604、38.401~38.434,与EMⅠ型地幔源区的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所有这些特征均表明岩石来自交代富集地幔源区。  相似文献   
259.
川西连龙夕卡岩型锡、银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龙夕卡岩型锡银多金属矿床作为义敦岛弧锡银矿化的典型代表,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夕卡岩化阶段,矿床类型属钙夕卡岩型Sn-Ag-Bi多金属矿床。S、Pb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床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260.
“三江”义敦岛弧带玄武岩喷发序列与裂谷—岛弧转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岩石-构造组合是恢复古板块构造历史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同时是表征古板块边界与板内环境的最重要的地质证据。本文拟从岩石-构造组合角度,通过对义敦岛弧带玄武岩,特别是前岛弧期玄武岩喷发序列、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和其形成背景的研究,试图从较深层次上揭示岩浆-构造内在联系,探索义敦古岛弧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