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0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西宁盆地北西缘地下热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重点对西宁盆地北西缘南门峡-台子地区地下热水的赋存条件、热储构造概念模型进行了讨论。基于实际资料,得出地处老爷山凸起与双树凹陷间斜坡带,具有“凹中凸”地质结构的南门峡-台子地热异常热储为新元古界克素尔组大理岩和白垩系民和组砂砾岩,地热地质条件好。提出了该区的热储概念模型是“层控热储-侧向径流补给-大地热流供热-深大断裂导热-低热导率岩层聚热”,且具一定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32.
青海西宁城南新区杜家庄地热田地下水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青海省西宁市城南新区杜家庄地热田DR2005地热井地下热水的水化学资料,采用兰格利厄—路德维金图解法、同位素水文学方法、地球化学温标法等,对杜家庄地热田地下热水的补给机制、地下热水年龄、地热资源潜力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杜家庄地热田地下热水源于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但仍有现代冷水补给,地热田下部还存在着远高于DR2005地热井开采段温度的热储。依据研究区地热地质条件具可比性的地热生产井水化学动态观测资料推断,随着DR2005地热井开采时间的延续,地下热水水质将向淡化的方向发展。研究结果为杜家庄地热田的开发利用提供水文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干热岩是储量大、用途广的新型、可再生绿色能源,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意义重大。就我国现状而言,寻找适宜的干热岩勘查开发工程场地是成功实现干热岩开发利用的关键。从干热岩工程开发亟待解决的选址问题出发,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干热岩勘查开发的选址经验,从资源、技术、安全和经济4个方面建立了包含4个指标层共20个指标的干热岩勘查开发工程场地选址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综合评分法的干热岩勘查开发工程场地选址评价方法。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干热岩勘查开发工程场地选址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4.
长江源区新构造运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大量实际资料及调查成果,经分析研究发现,长江源区早更新世处于走滑拉分运动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在整体隆升中,形成走滑拉分盆地且分割盆地的断块山、湖泊广布;中更新世反转为挤压隆升,在整体抬升中迎来了新构造期最大冰期,湖泊萎缩;晚更新世-全新世过渡为整体走滑-挤压收缩,经历了动荡的隆升过程,湖泊响应明显。近代,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构造活化与寒冻风化岩屑坡扩大、沙漠化蔓延、湖泊与沼泽湿地萎缩、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关系密切。因此,新构造驱动在长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中起主导作用,而其他因素则起到促进与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35.
0引言 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青南高原内部,地处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沿水文站以西,各式各雅山以东,东昆仑山东延中列布青山南麓和南列巴颜喀拉山中段之北地区,面积约20 930km2,海拔均在4 200m以上,属无冰川分布的多年冻土区.  相似文献   
36.
37.
矿产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部署调查与评价工作时,要特别注重总体思路和宏观布局的把握,调查评价的总目标是摸清资源家底和组织重大突破。调查与评价工作要加强新方法的应用。加强各专业技术的交叉与融合,制定详细的技术要求和实现步骤,树立创新意识,建立起调查与评价的科学系统。  相似文献   
38.
1998年黄河源区黄河出现断流以来,有关黄河断流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通过对黄河源区水文、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后认为,源区黄河断流是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其原因有三:一是水环境变异;二是气候变异,三是荒漠化加剧。  相似文献   
39.
黄河源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及其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黄河源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野外实测的泉口下移、扇前缘泄出带下移与泄出带低位沼泽湿地萎缩以及局地历次地下水位统测资料,认为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以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为次,且表现为间接干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是加剧了荒漠化和引起黄河源区黄河断流。  相似文献   
40.
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及其环境反映   总被引:66,自引:17,他引:49  
基于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引起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与效应的实际资料, 明确了多年冻土的生态环境功能和多年冻土退化引起的危害. 提出多年冻土退化使赋存于高寒草地和维系高寒草地生长发育的多年冻土表部的冻结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或消失, 从而引发和加剧了高寒草地的"三化"(草地退化、沙漠化和盐渍化)和水环境变异, 是导致黄河源区占主导地位的高寒草甸失水向沙漠化草地和"黑土滩"型次生裸地退化的主要地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