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5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前言在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研究中,有许多根深蒂固的错误传统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早在1961年学习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结合地质资料进行分析,首先在“地轴”性质问题上取得突破,继而对许多传统概念产生了怀疑,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伟大胜利鼓舞下,于1972年底对于“定时律”的批评意见,重新编写脱稿。最近,苏联著名学者A·π·扬申发表了“论所谓世界性海浸与海退”一文,叙述了类似的观点。本文笔者主要依靠的是“一分  相似文献   
52.
依据新发现的生物化石和同位素数据,将分布在陕、甘边界一带的原“牛头河群”哑岩系分解为元古代陇山群、秦岭群和早古生代葫芦河群与丹凤群(西延部分)。葫芦河群为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的东延部分,除局部为晚期宝鸡花岗岩侵位间隔外,基本上可与北秦岭地区的古生代斜峪关群相连接,在研究区内与北秦岭地区的奥陶纪草滩淘群,呈以寒武系为核心、两翼为奥陶系火山岩的复式背斜构造。解体后秦岭群呈断续相连的古老岩块,向西可与祁连中间隆起相衔接,丹凤群向西延展可伸入祁连造山带的陇西一带,初步认为陇山群与走廊过渡带内的古老隆起相当。据早古生代葫芦河群及其火山岩系的研究,笔者发现从秦安至宝鸡,有近100km的基性枕状熔岩带,并依其相伴产出的超镁铁质-镁铁质(似)堆晶岩、辉绿岩墙及硅质岩等岩石组合单元,认为属与北祁连和北秦岭北带相当的蛇绿岩带。西延的丹凤群亦主要为火山岩(包括枕状熔岩)与超镁铁岩等岩石单元组成的蛇绿岩带。据此提出,北秦岭与北祁连不但是相互连接的,而且具有中间为古老隆起(秦岭群)岩块、两侧为早古生代火山岩(蛇绿岩)带的相同构造格架组合型式,同为我国华北与扬子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带产物。早古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研究表明,各岩群皆以拉斑质(TH)+钙碱质(CA)岩石系列组合为主,部分岩群的钙碱系列呈双峰岩套特征,显示为岛弧或岛弧初期与裂谷未期阶段活动构造背景。依区内已知超镁铁岩体多呈断裂构造及其旁支系统产生情况,提出为岛弧根部或上地幔物质,受南、北板块碰撞挤压,沿断裂上升就位机制所形成。此外,对区内已知与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的矿床类型、特征和成矿规律等进行了研讨,提出它们的岩控和时控特征和一些发现新矿床可能性的远景地段。  相似文献   
53.
利用哈尔滨雷达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2年7月2日出现的冰雹天气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讨论了冰雹云回波特征、结构和演变过程。得到了本次天气过程中冰雹回波的特征及其在预报中的相关特征指标,对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4.
哈尔滨气温的长期变化及基本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波  张治  周秀杰 《高原气象》2012,31(2):492-497
利用1881—2009年的气温观测资料,研究了哈尔滨年及四季平均气温的气候基本态和气候变率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尔滨夏季气温变化的异常程度显著增加。在冬季,近期哈尔滨气温处于暖背景及小变率的时段,反映了哈尔滨很长时间内大多数年份还将维持暖冬天气。近49年哈尔滨平均气温、平均最高(低)气温和平均日较差的时间变化特征显示,哈尔滨的年及四季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暖幅度最大;最高(低)气温变化趋势与平均气温一致,但无论年及四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速率都小于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速率都大于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55.
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及实况观测资料对2010年4月12-13日一次东北低涡产生的黑龙江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详细讨论了此次暴雪的发生机制及天气特点。此次降雪过程由地面气旋北上引发,高空低涡前部东风暖平流和槽后冷平流相遇形成暖锋锋生,低涡东北部产生暴雪。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作用和低层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此次降雪过程提供增强机制。云系的发展、移动与降雪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较大降雪出现在逗点云系顶部。  相似文献   
56.
张治洮 《西北地质》1996,17(1):10-16
东昆仑西段北坡为古老柴达木地块在晚古生代以来受到南侧挤压作用转化而成的正性活动带。从其南侧受挤压边界往北构造变形─变质逐渐减弱。花岗岩类依次为混合岩带、混合花岗岩带、石英闪长岩线、花岗岩基带、富钾花岗岩株带,各类花岗岩与构造变形─变质带和谐展布,组成统一的构造岩石体系。  相似文献   
57.
58.
依据新取得的古生物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牛头河群”可分解为:(1)元古宙陇山群深变质岩系;(2)早古生宙葫芦河群浅变质岩系;(3)元古宙秦岭群深变质岩系。葫芦河群包括寒武纪陆源泥质-碎屑沉积建造、奥陶纪火山-沉积建造和志留纪碎屑岩建造,相当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的东延部分,向东可与北秦岭的早古生宙相连接,共同构成华北板块南缘的加里东褶皱系。依其火山岩系的拉斑质(枕状玄武岩)和钙碱质组合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共生关系与形成环境,属岛弧体系蛇绿岩套,可与东部北秦岭的云架山、二郎坪蛇绿岩套对比。从其南北分别为秦岭群和陇山群组成的岛弧状隆起,其间为葫芦河群海相沉积海槽的构造格架,显示北祁连与北秦岭间在早古生宙曾是相连通的海域环境。这对认识我国大地构造格局及显生宙火山岩域内有关矿产的普查与勘探都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59.
浅层地温与强震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治洮 《地震》1994,(2):73-80
若以地表下0.8m浅层地温月平均值增高≥1.0℃为异常。在1955-1985年间,我国大陆内有Ms≥6.0地震53例在震前出现浅层地温异常。因此,浅层地温研究可以作为强震预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