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91.
鉴于水库工程管理运用的重要性,提出管运洪水的新概念,并和设计洪水做了全面对比,指出二者异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评判管运洪水是否合理的两个通用准则:条件合乎要求和防洪安全达标。将推求管运洪水的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分期内洪水最大值为依据,另一类以年最大值为依据。这两类方法本质不同,使用时各有优缺点。第一类方法的结果不完全符合现行标准的要求,而第二类方法的结果符合要求,但对资料条件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92.
耿熹  张泽福  王永德 《气象》1984,10(8):31-33
森林除了影响近地面层空气的乱流作用外,还能形成一种独特的森林小气候。认识这种气候环境的作用,对于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森林、保护生态平衡等均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为此,黑龙江省五营林业气象试验站曾于1961—1965年每年的5—9月(即当地树木生长季),对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进行了有关项目的试验观测。我们在此基础上,仅就原始红松林对温度的调节能力进行如下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3.
豫陕境内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邻接地带,由北往南有火山岩华北地台南缘的熊耳群(180—1400Ma)和大红口组(734—507Ma),北秦岭的宽坪群(1410—884Ma),二郎坪群及其相当地层草滩沟群、斜峪关群、云架山群,丹矾窑群、大河群(550—450Ma),秦岭群(2226—1800Ma)与丹凤群(448—402Ma)。按多旋回观点,秦岭群归早元古代旋回,熊耳群、宽坪群、大红口组归中、晚元古代旋回,二郎坪群、丹凤群属早古生代旋回,火山活动具有从中元古代到早古生代,由北往南迁移的特征。不同的火山岩共生组合或建造所具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不同的岩浆成因类型、壳幔环境和成矿作用。壳幔环境包括地壳类型、地幔能量状态和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94.
松树沟超镁铁岩成因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松树沟超镁铁岩中可确定地幔残余(R)趋势和岩浆结晶(M)趋势。M趋势进一步鉴别为玄武质岩浆(M_1,F=25—30%)和超镁铁质岩浆(M_2,F<20%)的分离结晶趋势。上述化学趋势记录了同源上地幔的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的演化历史。因此松树沟岩体属复合成因岩体。  相似文献   
195.
1.玄武岩构造环境的图解判别法存在的问题玄武岩形成的构造环境是地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这方面已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并已提出了许多研究方法。其中,图解判别法是国内外运用广泛的一种方法,甚至有一些研究者十分迷信和依赖这种方法及其结论。在一些地区业已检验和证实了这种方法及其结论的合理性;但是,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这种方法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一是多解性,表现为同一岩系的成分点落在了不同构造岩浆区。因  相似文献   
196.
北秦岭松树沟超镁铁岩的成因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97.
研究发现,通电作用下冻土中的未冻水会发生迁移,这种持续的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并最终伴随着冻胀的过程。为了探究这一电场作用对冻土的影响,选取冻结冻胀敏感性较高的粉质兰州黄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3、4和5 V?cm-1电势梯度作用下的阴阳极变形量、通电前后水分分布规律和电流及电能损耗。结果表明:随着电势梯度的增大,土体阴阳极变形量的差值逐渐增大,且阴极都发生膨胀,阳极发生沉降;随着电势梯度的增大,水分由阳极至阴极的迁移量增大,电流降低的幅度增大,两者变化特征与含水率差值变化特征类似;在5 V?cm-1的电势梯度下,电能总能耗最大,单位含水率能耗最小。  相似文献   
198.
刘晓英  周鹏  张泽秀  杨斌  沈斌 《中国沙漠》2014,34(4):1109-1114
利用197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坝上地区沙尘暴日数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及其与大风、降水、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坝上地区沙尘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春季沙尘暴日数最多,占全年沙尘暴日数的84.88%,秋季最少,仅占全年沙尘暴日数的1.39%,冬季沙尘暴日数多于夏季;从年变化特征上看,20世纪70年代沙尘暴发生日数最多,80年代减少,90年代达到最少,2000年后沙尘暴日数又开始增加,但总体来说沙尘暴日数呈现出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年沙尘暴日数和年大风日数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前期、同期降水量没有达到显著相关,但是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与年平均气温有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9.
冻融循环对兰州黄土渗透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肖东辉  冯文杰  张泽  明姣  王强 《冰川冻土》2014,36(5):1192-1198
在季节冻土区, 周期性的冻结与融化持续改变着土体内部结构, 土的孔隙率与渗透性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 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原状黄土和重塑黄土的冻融循环试验和冻融循环后的渗透试验. 结果显示: 随着冻融循环作用的进行, 原状黄土与重塑黄土干密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增大后减小, 然后趋于稳定. 由于渗透系数与干密度呈负线性关系, 所以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 原状黄土与重塑黄土的渗透系数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最后在4×10-4~6×10-4 cm·s-1之间趋于一个稳定值. 因为重塑黄土是扰动土, 土结构中的颗粒大小较为均匀, 而原状黄土的土结构中颗粒大小不均匀, 导致重塑黄土的渗透系数始终大于原状黄土.  相似文献   
200.
By combing satellite-derived ice motion and concentration with ice thickness fields from a popular model PIOMAS we obtain the estimates of ice volume flux passing the Fram Strait over the 1979–2012 period. Since current satellite and field observations for sea ice thickness are limited in time and space, the use of PIOMAS is expected to fill the gap by providing temporally continued ice thickness fields. Calculated monthly volume flux exhibits a prominent annual cycle with the peak record in March(roughly 145 km3/month) and the trough in August(10 km~3/month). Annual ice volume flux(1 132 km~3) is primarily attributable to winter(October through May) outflow(approximately 92%). Uncertainty in annual ice volume export is estimated to be 55 km~3(or 5.7%). Our results also verified the extremely large volume flux appearing between late 1980 s and mid-1990 s. Nevertheless, no clear trend was found in our volume flux results. Ice motion is the primary factor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of volume flux. Ice thickness presented a general decline trend may partly enhance or weaken the volume flux trend. Ice concentration exerted the least influences on modulating trends and variability in volume flux. Moreover, the linkage between winter ice volume flux and three established Arctic atmospheric schemes were examined. Compared to NAO, the DA and EOF3 mechanism explains a larger part of variations of ice volume flux across the stra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