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228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246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71.
在对δM和U0不作限制的条件下,给出了整个地球外部空间的广义扰动位公式,而StokesPizzetti公式以及SPHM公式均为其特例.  相似文献   
172.
1994年的早春迎来了於崇文教授从教的第四十五个年头,我们首先向於崇文教授表示衷心的、热烈的祝贺!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回顾於崇文教授奋斗四十五年的光辉历程及他为我国地质事业,尤其是地球化学教育与学科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发扬和学习他的优良治学精神与作风,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十五年的战斗历程突出表现在於崇文教授在教学和科学事业上的探索开拓精神。这种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开拓是他生活的核心,推动他在教学上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在科学研究上攀登上一个个新的高峰。早在1955年,於崇文教授在国内一无借鉴、二无教材的条件下全凭刻苦自学首次成功地为我校(原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勘探专业本科生开出了地球化学课程,揭开了我校地球化学教学历史的扉页。1960年他作为主要负责人与骨干之一,为我校地球化学专业奠基和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1961年於崇文教授又是我国第一本地球化学教材的最主要编写人之一.还在60年代初,在广泛阅读国际地球化学文献中,他敏锐  相似文献   
173.
全面地介绍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马尔柯夫过程分析(极限概率、熵分析、置换性分析)和元素地球化学在古老地层对比研究中的应用.并以武当山—安康—勉略—带中上元古界为例,系统地剖析了区内中上元古界的时代、层序、岩石组合类型、沉积旋回特征、岩石表明,分布于勉略一带的碧口群同武当山群、郧西群、耀岭河群存在显著差异,难以对比;武当山和安康两地的耀岭河群基本上可以对比,而郧西群仅相当于武当群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4.
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是北秦岭两个主要的火山岩浆作用时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元古代基性火山岩具有相对低SiO_2、Al_2O_3和高TiO_2特征,基性火山岩TiO_2-P_2O_5、MgO/FeO-Y、的变化显示了正常的、稳定的岩浆作用过程,相容元素分配模型表明这一时期基性火山岩与华北区上地幔部分熔融岩浆作用相吻合,早古生代基性火山岩除普遍具有高、低特征外,突出地表现出地球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多源、混合岩浆作用的干扰使单源岩浆演变特征遭受破坏,相容元素分配模型表明:这一时期基性火山岩浆与引起秦岭区、华北区上地幔岩浆共同作用有关系,北秦岭基性火山岩浆作用的特征与这一地区从元古代到早古生代的构造发展是相适应的,反映了该区上地幔性质及岩石圈构成的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175.
一九八○年我队在新田岭矿区施工巷道(平巷),用直眼掏槽爆破法取得了一些经验,炮眼利用率由60~70%逐步提高到90%以上,工程质量也比较好,巷道的掘进方向、掘进坡度和断面规格均符合设计要求和坑探工程施工的质量标准规定。现就怎样提高爆破效率的问题,谈谈我队的作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6.
从千米科研钻孔看滇中大红山群下伏的岩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大红山群是西昌——滇中地区重要含铁铜矿地层,在云南以大红山矿区出露最好。从岩性、岩相特征,变质程度,构造部位及含矿性诸方面分析,一种观点认为大红山群可与元谋苴林群的阿拉益组及川南会理群的河口组对比;认为大红山群层位比昆阳群低,变质比昆阳群深,岩性组合、矿床类型等都与昆阳群有很大的差异,是另一套富钠质火山岩的含矿建造,是康滇地轴上比昆阳群更老的地层。另一种观点认为可与昆阳群的某些组段对比。但大红山群所出露底部的老厂河组之下究竟隐伏着什么地层?有没有含矿层位?有没有更老的结晶基底?这是广大地质工作者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177.
大红山铁矿含矿岩系的特征及其成因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红山铁矿是在我国前寒武纪海相火山岩中首次发现、并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进行评价和勘探的一个大型富铁矿床.该矿床产于元古界大红山群红山组(Ptdh)中的一套富铁钠质岩系中,铁矿与钠质岩直接有关.这一套含铁钠质岩系,由于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岩浆贯入和变质、蚀变作用,使原岩面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加之大多为第三系地层掩盖,出露不全,因此,对这套含矿岩系及其中的钠质岩之成因旧属,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这套岩系是浅成-超浅成侵入岩,即所谓变钠长岩(指浅色变钠质火山岩)  相似文献   
178.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论述了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 (permanentscattererinterferometry ,PSI)产生的背景和基本原理 ,并介绍了其应用实例 ,讨论了PSI的技术特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9.
重力梯度的空间传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球谐函数谱分析理论,导出了重力梯度张量住全球平均意义下的功率谱表达式,从理论上研究和揭示了重力梯度的空间传播特性。利用重力异常阶方差模型和EGM96重力位模型,研究了苇力梯度张量和扰动重力梯度张量随高度的衰减特性,据此分析了卫星重力梯度测量所能恢复重力场的最高阶数,并讨论了对卫星重力梯度仪和卫星定轨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80.
大别造山带现今地壳结构-岩石组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大别造山带岩石地震波速的高温高压实验测定值与地震测深断面观察值的对比,结合地表出露岩石对深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化学示踪,揭示了该造山带现今地壳各结构层的基本岩石组成:上地壳主要由长英质岩石组成,榴辉岩在其中仅占0~20%;中地壳(低速层)主体由长英质片麻岩和花岗岩组成;下地壳上部由80%镁铁质麻粒岩和20%长英质麻粒岩组成;下地壳下部由幔源底侵岩浆作用形成的镁铁质麻粒岩组成。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泊松比为0.265~0.280,明显高于榴辉岩的泊松比,表明其中即使有榴辉岩存在,含量也应极少。各构造单元出露的白垩纪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其铅、钕与锶同位素组成均可与北大别的核杂岩相对比,表明花岗岩浆均应以深部核杂岩为源岩。因此,被白垩纪花岗岩侵入的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单元和宿松高压变质岩单元深部均应由核杂岩组成,亦即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应呈拆离的构造岩片覆盖于核杂岩之上。鉴于白垩纪花岗岩的钕模式年龄(tDM)均集中于古元古代(1.8~2.2Ga),表明花岗岩的源区应限于核杂岩中构成原中地壳下部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层。这为中地壳主要由长英质片麻岩组成提供了佐证。考虑到大量花岗岩浆的抽出,应留下更大体积的镁铁质岩残留体,后者在地壳流变增厚调整过程中可能因密度增大而下沉,也可能因地震波速增大而显示下地壳的特征,更可能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而使由镁铁质残留体组成的原中地壳下部转变成现今下地壳上部的组成。根据大别碰撞后基性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还可证明组成大别下地壳的镁铁质岩更可能是1.1Ga前而非中生代形成的底侵岩层。实践表明,上述两方面研究的结合可较好揭示区域地壳结构一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