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运用将古元古代强过铝花岗岩和区域韧性剪切作用时代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华北克拉通中北部古元古代碰撞时限,通过定向显微构造观察和角闪石矿物化学研究表明.区域拉伸线理形成于中压麻粒岩相条件;韧性剪切作用方向与拉伸线理走向一致,大量显微观察表明韧性剪切发生在中压麻粒岩相退变过程;根据已有的强过铝花岗岩岩石化学和时代以及区域韧性剪切时代等资料,结合麻粒岩变质PT轨迹和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提出高压麻粒岩的峰期时限应在1 950 Ma~1 900 Ma,而1 900 Ma~1 800 Ma为碰撞后抬升过程中的中压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退变作用.  相似文献   
82.
抚顺发电厂地面沉降成因分析及其灰色理论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述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区内地面沉降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区内地面沉降监测点实际观测数据建立了灰色DGM模型,然后以此模型对研究区未来三年的地面沉降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三年内,区内大部分主要建筑物基础地面最大沉降量将超出或接近允许值,而基础沉降差在允许值范围内.  相似文献   
83.
本文主要报道内蒙古中部白乃庙地区侵入古生界徐尼乌苏组沉积地层中的石英二长闪长岩脉的锆石LA-ICP-MS 法U-Pb定年结果。测试结果显示大量锆石为捕获锆石并获得了从古元古代1.9Ga到中元古代1.26Ga左右的谐和年龄。其中中元古代年龄可划分为1.7Ga, 1.6~1.47Ga和1.26Ga等三个不同阶段;前两阶段年龄分别与华北克拉通化之后初始裂谷和非造山岩浆作用以及白云鄂博裂谷中火成碳酸盐的侵位时代相对应;而1.26Ga的年龄则与全球格林威尔构造-岩浆热事件时代相吻合。结果表明华北北缘存在中元古1.26Ga左右岩浆热事件。该结果为进一步认识华北北缘地壳演化及华北板块是否参与过罗迪尼亚超大陆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4.
哈金桑惹隆起上的夕卡岩型多金属矿化带是在开展1:25万江孜县幅区调工作时首次发现的。该矿化带的矿石组合具钙夕卡岩型特征。共发现两个矿化体,Ⅰ号矿化体的有益元素以铜为主,伴生银、铅锌等;Ⅱ号矿化体有益元素以铅锌为主,伴生银和铜等。该矿化带的发现对该地区的找矿和基础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取自圆包山组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作LA-ICP-MS U-Pb定年,获得两个数据年龄区间:409~431Ma(峰值420Ma)和458~488Ma(峰值488Ma)。圆包山组底部发育的笔石化石和420Ma的锆石峰值年龄将圆包山组的时代限定为早志留世后,通过与兴蒙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比,认为圆包山组时代为早志留世至早泥盆世。对圆包山组中发育的沉积构造进行古流向分析,认为圆包山组物源区位于杭乌拉北西方向。结合区域岩浆演化资料分析,圆包山组物源区为呼和套尔盖地区。在圆包山组中还检测到继承锆石,新元古代分布于559~952Ma,中元古代分布于1011~1460Ma,古元古代分布于1629~2490Ma。从前人对西伯利亚板块南部、塔里木板块以及南蒙古微板块的相关锆石年龄结果总结发现,华北板块与周围板块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没有或者很少有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的锆石年龄记录,阿拉善地块也缺少1.0~1.2Ga锆石年龄记录。综上,认为研究区在古生代构造位置属于南蒙古微板块南部的一部分,元古代物源来自塔里木板块。另外由碎屑锆石年龄在地层中分布特征来看,研究区在早泥盆世后隆升作用明显,构造活动性增强,受到塔里木板块影响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86.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满都胡宝拉格地区位于贺根山北东42°方向约240km处。在该地区首次发现了早—中二叠世地层(P1-2),其中富含华夏植物群化石,已鉴定出7属11种,可与华北板块同期植物群进行对比,时代确定为早—中二叠世。该发现为进一步认识西伯利亚与华北板块之间缝合线的位置和时间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据此认为两大板块缝合的时间应在早二叠世之前。  相似文献   
87.
江孜县幅、亚东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对分布在高喜马拉雅带中的结晶岩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在其下部新建立"亚东岩群".在北喜马拉雅的康马隆起带基底变质岩系之上首次发现奥陶系.在江孜盆地新发现一套古近纪海相地层--"甲查拉组".在雅鲁藏布江带南缘新发现下中三叠统"穷果群".在高喜马拉雅带变质岩系中解体出加里东期变质变形花岗岩类侵入体(锆石年龄502Ma±9Ma~513Ma±10Ma),与哈金桑惹-康马隆起带中变质变形侵入体的侵位年龄相近(461~500Ma).查明了本区的构造格架、构造组合、构造样式,以及藏南拆离构造的分布、剪切方向,新发现存在南北向褶皱变形.对区内第四系进行了详细划分,查明了第四系成因类型、空间结构和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88.
对西藏亚东地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岩系59个岩石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发现,亚东岩群和聂拉木岩群不仅岩石组合特征不同,而且两者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也存在很大的差异:(1)亚东岩群过渡族元素V、Cr的含量远大于聂拉木岩群的,而亚东岩群的Rb、Sr、Ba、Mo的含量远小于聂拉木岩群的,这与上、下地壳中这些元素的平均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在亲氧元素族特征上,表现为亚东岩群的w(Th)/w(U)值远大于聂拉木岩群的。(2)在稀土元素特征上,亚东岩群和聂拉木岩群均表现为LREE富集、HREE亏损,但(La/Yb)N值和δEu值均为亚东岩群的小于聂拉木岩群的。因此,认为亚东岩群的埋深要大于聂拉木岩群,亚东岩群的变质程度和构造层次要深于聂拉木岩群,二者的原岩物源区不同或沉积区大地构造背景存在着差异,为构造地层划分提供了有力的的证据。从岩石地球化学这一角度证明了将亚东地区结晶岩系划分为亚东岩群和聂拉木岩群是合理的,它为研究喜马拉雅结晶基底的构造演化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89.
藏南晚白垩世宗卓组为超常规模的地裂-地震成因的混杂堆积,主体为一套延伸距离远、厚度巨大的巨震浊积岩。分为基质和岩块两个组成部分,基质为泥、砂质浊积复理石,岩块的岩性有不同时代的砂岩、泥晶灰岩、结晶灰岩、火山岩和硅质岩等,物源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北缘和洋壳本身。宗卓组中广泛发育有同沉积角砾岩、同沉积塑性变形、微断层、液化脉和砂岩脉等震积标志。依据岩块大小和碎屑沉积物粒径,这套巨震浊积岩可划分为8个“巨浊积旋回”,表现为8个地震周期。宗卓组震积岩形成于会聚板块边缘,是被动伸展构造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90.
在藏北巴青县江绵乡一带发现与滇西他念他翁山、藏东昌都地区相似的上三叠统东达村组和“甲丕拉组”。东达村组自下而上为冲积扇泥石流沉积、无障壁碎屑滨岸沉积和浅水碳酸盐台地潮坪沉积。“甲丕拉组”为干热环境下的碳酸盐台地潮坪(包括潮汐水道砂)沉积、障壁砂坝沉积和滨外粉砂、泥沉积,其中有地震事件记录。两组总体上构成一套向上变深的海侵序列。两组沉积特征新资料为认识藏东北地区印支运动阶段本区“构造域”的转换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