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93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34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内蒙古温都尔庙至白乃庙一带分布了一系列的中新元古代地块,其变质程度均已达到角闪岩相,是研究华北地台北缘中段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主要对象.通过对白乃庙群、乌拉乌苏斜长角闪岩地层和德言其庙岩系等不同时代典型地块的岩石组合特征和pTt轨迹的对比研究发现,这些地块主要是拉张条件下板底垫托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与表壳岩系的绿片岩相岩石组合特征相一致,分别代表了同一拉张构造环境中不同构造层次的产物,反映了华北地台北缘在中新元古代经历了漫长的拉张过程,也是华北地台北缘遍布了支离破碎的中新元古代地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2.
罗树文 《广东地质》1998,13(3):20-24
雷州半岛南部的火山活动可划分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燕山期裂纹式喷发的活动为主,喜马拉雅期以中心式喷发活动为主,多期次间歇性的岩浆喷发,形成一个以拉斑玄武岩系列为主,碱性橄榄玄武岩系列为次的双系列玄武岩区,火山活动主要受雷琼裂谷的控制,新生代幕式构造运动使火山活动表现为多期次的基性岩浆喷发,阐述了本区火山活动特点和玄武岩常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该区玄武岩来源于上地幔,可能形成活动大陆边缘至大陆板内裂  相似文献   
123.
拉萨地块叶巴组内中侏罗世双壳类动物群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拉萨地块南缘的叶巴组内首次采集到丰富的双壳类化石,共计有14个种和未定种。表明叶巴组的火山活动发生在中侏罗世巴柔期,中侏罗早期是新特提斯(NeoTethys)洋盆形成的重要阶段。拉萨地块上所发现的海相双壳类动物群具有东、西特提斯生物地理分区的典型分子,表明在此期间所谓的“班公湖—怒江海”未构成对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之间动物群互相沟通的地理障碍。  相似文献   
124.
太行山阜平片麻杂岩的流体与岩石平衡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流体与岩石的平衡热力学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确定了太行山太古宙阜平片麻杂岩的流体成分和变质作用中流体/岩石平衡体系特征,反映了与阜平片麻杂岩中麻粒岩相矿物组合平衡的变质流体中水的摩尔分数小于0.05,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主要受富二氧化碳流体的渗透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125.
大别山东部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花岗片麻岩是大别山区除超高压变质杂岩外的另一种重要岩石类型,本文测得南大别二长花岗片麻岩中单颗粒锆石U-Pb不一致线的上交点年龄为789±43 Ma.位于五河一水吼韧性剪切带南缘的糜棱岩化二长花岗片麻岩中锆石的207Pb/206Pb表面年龄接近一致年龄,为715~777 Ma,平均757 Ma,U-Pb不一致线的上交点年龄为815±70 Ma,下交点年龄为482±167 Ma.北大别石英二长片麻岩中锆石207Pb/206表面年龄的变化范围较广,介于594~700 Ma,平均为649 Ma,U-Pb不一致线的上、下交点年龄分别为814±97 Ma和477±77 Ma.这说明这些正片麻岩的侵位时间范围大致为750~850 Ma的晚元古代;南、北大别正片麻岩中的锆石年代学显示它们可能具有相似的形成与演化历史;约480 Ma前后的加里东运动对大别山地区可能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6.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two Early Paleozoic ophiolite zones in the central-southem Tianshan region and the central Tianshan igneous rock belt between them.Study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entral Tianshan belt was an Ordovician volcanic arc with an affinity of continental crust, and the Kumux-Hongluhe ophiolitic zone that is located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central Tianshan has a crustal affinity to back-arc marginal sea.The Aqqikkudug-Weiya ophiolitic zone is an accretionary boundary between the Tuha continental block and the central Tianshan volcanic arc during Late Silurian to Devoniann;Ordovician ophi-olitic blocks,Silurian flysch sequence and HP metamorphic rock relics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Aqqikkudug-Weiya zone.Geochemically,ophiolitic rocks in the Aqqikkudug-Weiya zone have an affinity to oceanic crust,reflecting a tectonic setting of paleo-trench or subduction zone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red molasses were deposited unconformably on the pre-Carboniferous meta-mrophosed and ductile sheared volcanic and flysch rocks,providing an upper limit age of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Tianshan belts.  相似文献   
127.
吉南地区斑岩—热液脉型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四个典型矿床(二密,西岔-金厂沟,正岔,荒沟山)的地质,地球化学等综合信息对比,发现它们在形成时间-空间-成因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斑岩-热液成矿系统。该系统包括“三大”成矿体系,即:幔源岩浆体系,深穿透断裂构造体系,含矿气液流体体系。其中,二密铜矿产于中生代塌陷式火山机构内的斑岩体内外接触带,为斑岩型矿床,西岔-金厂沟金矿产于深穿透性构造控制的斑岩体边部,属斑岩-热液脉型金矿,正岔铅锌矿产于中生代斑岩体与早元古宙地层的外接触带,属热液矽卡岩型多金属矿,而荒沟山金矿则受控于北东向鸭绿江断裂体系与中生代斑岩共存的构造带中,属热液脉型金矿,在区域成矿上构成斑岩型,斑岩-浅成热液脉型和浅成热液脉型多金属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28.
基于NDVI与LAI的水稻生长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虓  张树文 《东北测绘》2002,25(4):16-19
在水稻反射光谱特性与水稻生物参数关系的支持下,以吉林省德惠市夏家点镇为研究区,探讨了一条基于TM遥感影像反演得到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地面观测数据叶面积指数(LAI)的水稻生长状况的研究途径,并利用NDVI以及LAI对该区2000年和2001年的水稻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9.
陆—陆点碰撞与超高压变质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迄今为止,非撞击型超高压变质作用均发生在陆陆碰-撞造山带,这在东半球许多地点已被证实,超高压变质岩石以含柯石英和金刚石包体的榴辉岩和榴辉岩相变质岩石为代表,形成的温压环境为650-800℃,2.6-3.5GPa,研究证明大多数超高压岩石原是陆壳火山-沉积岩系,因此推断大陆深俯冲作用曾经发生,而超高压岩石现今又出露地表或浅表,意味着它们又从深部折返至地表,陆壳岩石深储冲和折返机制已成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但认识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是陆壳俯冲的深度到底多大可以形成超高压岩石?是什么机制使其发生深俯冲而又折返到浅表?本文通过世界上出露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碰撞过程的动力学分析,探讨非规则边界的碰撞引起的构造附加压力对超高压石形成的影响作用。模拟计算表明,大陆板块的早期碰撞,会引起碰撞附近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平均压力较周围增大了5-9倍),构造压力在超高压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0%-35%,由此推测,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岩石形成深度可能为65-80km。为此本文提出超高压岩石新成因模式-大陆点碰撞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力学基本原理,也符合地质记录和地质过程,可以解释为什么超高压岩石并非沿碰撞造山带全线存在,而是出现某些特定部位。本文提出喜马拉雅山撞带的东西犄角是典型的点碰撞区域,陆壳岩石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均发生在这两个特定的部位。  相似文献   
130.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63,自引:16,他引:63  
李颖  张养贞  张树文 《地理科学》2002,22(6):677-682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景观类型的斑块和面积大小、形状特征、主要景观及其相关土地覆盖类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沼泽景观破碎化进行分析,定量分析和研究1986-2000年三江平原沼泽景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5年来,三江平面沼泽的面积正在日益缩小,沼泽正在大幅度地转化为耕地,沼泽已经到了完全破碎化的边缘。最后分析了沼泽的动态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