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34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总被引:141,自引:16,他引:125  
随着一系列新构造观察资料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加深了对发生在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构造变革事件的认识,对燕山运动的性质、时限和动力学内涵有了新的诠释。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生重大调整,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换,启动了以中朝地块为中心、来自北、东、南西不同板块向东亚大陆"多向汇聚"的构造新体制,形成以陆内俯冲和陆内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并紧随早白垩世以剧烈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和火山—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岩石圈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物群兴盛的重大生物群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本文依据燕山运动构造变形型式、动力学背景以及产生的深部过程,将"燕山运动"定义为起始于165±5Ma的"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制及其形成的广泛陆内造山和构造变革,并将中国东部岩石圈巨量减薄视作燕山期陆内造山和陆内变形的后效。  相似文献   
142.
近期气候波动与LUCC过程对东北农田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利用1991~2000年逐日气象资料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东北地区气候波动和LUCC过程对农田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显示:90年代东北地区由于作物生长季内气候变暖和降水减少,生产潜力普遍降低6.45%,其中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是导致生产潜力变化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在LUCC过程的影响下,东北地区生产潜力总量净增加2 402.79×104t。从气候波动和LUCC过程对生产潜力的影响程度看,气候波动要低于LUCC过程的作用,LUCC过程所导致的生产潜力的增长趋势抵消了气候波动所带来的降低趋势,10年间东北地区农田生产潜力总量净增加992.23×104t。  相似文献   
143.
东北地区地质大调查矿产评价1999-2004年共计安排了34项工作项目,其中以金为主的贵金属(银、铂、钯)评价项目14个,有色金属(铜、铅、锌、钴)评价项目11个,非金属(硼矿)评价项目5个,综合研究项目4个。辽吉裂符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带被地调局列入全国矿产评价重点区带之一,近年来通过地质工作者的努力,在青城子铅矿外同地区金银矿评价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营口-集安-长白古元古裂谷区铅锌调查评价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展示了辽吉地区贵金属、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巨大远景。  相似文献   
144.
杜国明  张树文 《遥感学报》2007,11(2):252-256
利用遥感数据模拟基于居民地的人口空间分布,须解决两大难题:①居民地类型、面积、位置的精确获取;②居民地类型、面积与人口数量间的关系。本文根据地理意义和数学意义,对经典的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模型进行扩展,推导出城乡人口-面积统一模型。进而以松原市为例,以1∶5万地形图为辅助数据,建立居民地分类体系,利用ETM影像提取居民地信息,在以上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城乡人口分割”算法模拟城乡人口的空间分布。本研究方法可为中尺度人口分布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45.
湖北红安群的原岩形成时代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对红安群中两个不同类型的花岗质侵入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在位于红安群之下的双峰尖岩体中获得岩浆侵位年龄为(813±6)Ma,在侵入于红安群中的高格岩体获得岩浆侵位年龄为(638±142)Ma,高压变质年龄为(229±22)Ma。结合目前在扬子板块和大别造山带内部获得的一系列新元古代年代学数据,认为红安群变质杂岩中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应限制在825~630Ma之间,是扬子大陆基底在新元古代裂解的产物。这套岩石在印支期(约230Ma)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过程中经历了低温高压蓝片岩—榴辉岩相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46.
3S技术在国外火山减灾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有关应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进行火山监测,预测及火山灾害评估等火山减灾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火山减灾工作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提出火山减灾应大量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且指出未来山减灾工作的方向是综合、系统、实时、动态、立体化和可持续减灾。  相似文献   
147.
太古宙一元古界线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大量资料,分析了近年来对太古宙-元古宙界线(A/P)及其附近的研究成果,并着重论述了有关构造-岩浆事件的研究及其意义,结合我国华北A/P界线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概况,认为在五台山和太行山乖地的变质岩区选择典型剖面,对太古宙基底的变基性岩体进行构造背景、精确同位素年代学以及盖层的沉积特征等多科综合研究,是今后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关键,其研究成果对明确我国A/P界线标志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8.
以化学法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的原理以及前人改良过的年龄计算公式为基础,利用全微分和最大误差原理,确定了年龄误差计算新方法。并用Visual C语言在Windows平台下编制出了计算年龄和年龄误差的计算机程序。运用此程序对前人公开发表的分析资料和计算的年龄以及年龄误差数据进行了重新计算,验证了给出的误差公式的可靠性。同时,利用JXA—8100电子探针仪对新疆东天山变质沉积岩的两个样品(KM2127—5,DK2107—2)中的独居石进行了电子探针微区U—Th—Pb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DK2107—2记录了两期变质作用,峰期年龄分别是341.0±3.9Ma和255.2±3.3Ma,其中最主要的变质峰期年龄为341.0±3.9Ma,该期的矿物组合为Ky+St+Bt+Pl+Q+/-Or;而255.2±3.3Ma和样品KM2127-5记录的变质峰期年龄262.3±4.4Ma为次要变质峰期年龄,该期矿物组合是Cord+Bt+Pl+Or+Q。分析结果与前人用^40Ar—^39Ar法得到的结果相吻合,表明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技术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测年方法。  相似文献   
149.
向海自然保护区鹤类生境优化水位的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芦苇面积,苇下水位变动和邻近水域大小等是影响鹤类生境选择的重要因子,通过建立向海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 (DEM),将其与从遥感影像上获取的向海湿地景观信息在ARC/INFO模块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建立了水位与芦苇分布的动态关系。通过模拟得出:当湿地水位达到165 m时,鹤类可选择的生境面积最大,为981.2hm2。此外,本文还模拟了不同水位以上芦苇面积的等级分布规律。该模拟结果对于向海自然保护区鹤类生境的优化管理及主要供水源向海水库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0.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58,自引:38,他引:320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本文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我国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北增南减、总量增加的趋势,增量主要来自对北方草地和林地的开垦。林业用地面积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减少的林地主要分布于传统林区,南方水热充沛区造林效果明显。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整体上表现为持续扩张的态势。90年代后5年总体增速减缓,西部增速加快。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据此,本文提出在今后的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我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同时,在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中也应强调自然地理地带的针对性,同时要改变传统的资源规划与管理思路,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发挥跨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