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34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位于浙江南部的丽水盆地是华南东部典型的白垩纪火山岩盆地。对盆地中5个凝灰岩夹层样品进行了锆石LA-MC-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结果给出了(114±1)Ma,(114±2)Ma,(118±1)Ma,(122±1)Ma和(112±1)Ma的主体谐和年龄。结合区域沉积-构造接触关系,本文将盆地内火山-沉积序列分为上、下2个组合:下火山-沉积组合包括馆头组和朝川组,其形成时代在124~112 Ma;上火山-沉积组合以方岩组为代表,其时代在104~91 Ma。这两套岩石组合的形成记录了盆地两期伸展断陷事件。结合区域构造变形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本文认为丽水盆地早白垩世经历了两个伸展-挤压旋回的构造演化过程,每一旋回的古构造应力场均以NW-SE伸展和NWSE挤压应力场的交替演化为特征。NW-SE伸展事件控制了盆地的初始张开、断陷和沉积物充填作用,其产生的动力背景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因俯冲板片后撤(roll-back)诱发的弧后扩张作用有关。NW-SE挤压事件导致盆地的构造反转,下白垩统普遍褶皱,并形成区域角度不整合面,其形成与俯冲板片的深部几何学变化或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丽水盆地伸展-挤压事件的幕式交替反映了弧后扩张过程中复杂的深部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22.
冀东-辽西太古宙火成岩岩石组合和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冀东-辽西地区是华北克拉通北部出露面积最大的太古宙变质基底区.经过岩石组合填图和综合研究,将其太古宙变质火成岩分为2.64~2.60 Ga MORB型拉斑玄武质火山岩、2.61~2.52 Ga拉斑玄武质-钙碱性变质火山岩、2.52~2.50 Ga浅变质钙碱性火山岩组合和2.54~2.50 Ga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2.54~2.51 Ga闪长质-石英闪长质-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2.54~2.51 Ga紫苏花岗闪长质-紫苏花岗质岩石、2.57~2.52 Ga闪长质-石英二长闪长质-花岗闪长质-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和2.53~2.51 Ga弱片麻状到块状二长花岗质-正长花岗质深成侵入体岩石组合.这些岩石组合从东北部的辽西阜新到西南部的遵化马兰峪地区呈现出条带状时-空分布特征.变质作用研究揭示了青龙-上营-洒河桥-马兰峪为高压麻粒岩带,记录了ITD型PTt轨迹,与NNW-NW向SSE-SE方向逆冲推覆构造相伴生;而三屯营-太平寨高温麻粒岩带,记录了IBC型PTt轨迹,与锦州-兴城-安子岭-界岭口-太平寨-三屯营伸展-底劈构造带相伴生.综合分析表明冀东-辽西太古宙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于热造山带型俯冲-弧后伸展到碰撞隆升的侧向增生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3.
本文对武夷山中段的司前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司前岩体形成于(140±1)Ma,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富碱(K_2O+Na_2O=6.67 wt%~8.25 wt%),富钾(K_2O/Na_2O=1.16~2.41),A/CNK值介于1.01~1.25之间。岩体具有较高的∑REE(177.73×10~(-6)~427.88×10~(-6))、Zr+Nb+Y+Ce含量(262.6×10~(-6)~581.5×10~(-6))和Zr饱和温度(平均824°C),FeOt/MgO(3.06~3.93)和10 000×Ga/Al(2.64~3.28)比值均较高,属典型的铝质-过铝质A型花岗岩。岩体的锆石εHf(t)值均为负值(–18.6~–7.9),暗示其源于古老的地壳物质重熔。综合上述结果和区域背景推测,司前岩体的源岩为新元古代麻源群变质火山-碎屑岩,源岩可能经历早古生代和白垩纪两期熔融事件,地幔岩浆为花岗岩的形成提供了热源,但并未贡献物质,岩体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因俯冲板片后撤诱发的弧后扩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4.
大别造山带钾氩年龄的解释—差异上升的地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冷却年龄理论和大别造山带变质岩K-Ar表面年龄的平面分布,指出这些年龄既不代表岩石形成事件,也不简单地反映后期热事件,而代表岩石经剥蚀隆起温度下降到该矿物封度温度以来的时间,即反映地区的构造隆起历史。现有资料说明大别造山带整体在印支期开始隆起,但中部罗田—英山一带则隆起较快或地热增温率高,因而表现出年轻(燕山期)的表面年龄。  相似文献   
25.
吉林省浑江市荒沟山区花岗岩成因类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速  邢树文 《吉林地质》1994,13(2):36-41
本文根据吉林省浑江市荒沟山区中生代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质学研究,论述了该区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即老秃顶子岩体、梨树沟岩体、草山岩体均为同熔型。  相似文献   
26.
冀东迁西-遵化地区的深变质岩石中广泛分布着脉状、透镜状、不规则状石英集合体。这些石英强烈溶蚀了变质矿物,表现为明显的不平衡。地质学、岩相学、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这些石英是在变质流体的运移和循环中产生的,它们形成于主期变质阶段之后。  相似文献   
27.
28.
在北克拉拉,可能在Sargar期侵入的Ezhimala侵入体是一个成分上从辉长岩,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到花岗岩连续变化的分异岩套。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个岩套是浅部生成的岩浆底辟侵位和分离结晶产物。在分离结晶产物中,主要的矿物相是角内石和斜长石,黑云母、钛铁氧化物是次要的分离矿物。这个岩套是这个地区许多成分多变的火成岩体之一,这些岩体是克拉拉区晚元古和早古生代重要岩浆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29.
高碳黑色页岩型铂族元素矿床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简析了高碳黑色页岩型铂族元素矿床(PGED)的研究现状,并根据矿床的特征初步将该类矿床划分为中层状黑色页岩,薄层状黑色页岩和高碳构造岩型3类;并从形成环境,成因等方面对PGED形成进行了剖析,强调了源区供给,有机迁移和热液叠加作用的差异是导臻形成不同类型黑色含碳页岩型铂族元素矿床的根源,指出了我国贵州-湖南高碳黑色页岩型铂族元素成矿性较差与层薄和叠加温度低有关。  相似文献   
30.
恒山地区变基性岩墙群的发现及"五台群"绿岩地层的解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造填图及剖面研究揭示了恒山中南部"绿岩带"实为变基性岩墙群强烈剪切、构造置换的产物, 它们明显侵入于新太古代灰色片麻岩内及高压麻粒岩区. 恒山高压麻粒岩区产状平缓, 向南逐渐被产状陡立变基性岩墙群侵位. 变基性岩墙的侵位明显晚于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事件, 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并经历后期走滑剪切变形. 锆石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 恒山中南部的变基性岩墙侵位于(2499 ± 4)~(2512 ± 3) Ma之间, 并经历后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 恒山南部-五台山区新太古代末期变基性岩墙群的发现, 进一步证实这一时期华北中北部经历伸展构造热事件, 提供了划分太古宙/元古宙界限的构造-岩浆活动事件标志, 及华北与其他大陆早期构造演化对比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