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4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63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图拉尔根铜镍矿位于新疆黄山-镜儿泉铜镍矿带东段,其发现和探明是近年来该区带找矿的重大突破。矿区内分布有Ⅰ、Ⅱ、Ⅲ号3个小岩体,其中Ⅰ号岩体含矿性最佳,勘查程度也最高。Ⅰ号杂岩体为一同构造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具有典型的环带状岩相分带结构。图拉尔根Ⅰ号岩体的辉长岩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精确定年结果为300.5±3.2Ma,而Ⅱ号岩体锆石SIMS U-Pb精确定年结果为357.5±2.5Ma,明显早于Ⅰ号岩体。Ⅰ号岩体成岩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与东天山地区大多数镁铁-超镁铁岩体的形成时代相近,而Ⅱ号岩体时代为早石炭世,表明二者不是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形成背景与东天山早二叠世大规模成矿期的碰撞后伸展背景形成的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体不同。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表明,两个岩体的轻重稀土分异明显,都为向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配分模式,具负的Nb、Ta异常。但Ⅱ号岩体的斜率高于Ⅰ号岩体。Ⅰ号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轻微亏损,高场强元素Zr、Hf呈正异常,而Ⅱ号岩体明显亏损Rb,富集Ba,同时有Sr的正异常和Zr、Hf的明显负异常。Ⅰ号岩体微量元素具有Nb、Ta相对于Th、La亏损,Ba、Th、U含量高的特点,表现出地壳物质混染的特征。Ⅱ、Ⅲ号岩体目前所见均以辉长岩为主体岩石类型,含矿性较差。Ⅱ号岩体和Ⅰ号岩体微量元素富集特征不一致,也显示这两个岩体的母岩浆性质可能不尽相同,但两个岩体的微量元素特征都显示出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这对成矿是有利的。由于Ⅱ、Ⅲ号岩体发育有高磁、高重力和低阻异常,我们尚不能排除其深部产出矿化的可能性,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勘查评价。图拉尔根两个镁铁-超镁铁岩体的最新定年结果,将东天山地区与铜镍硫化物矿床相伴的镁铁-超镁铁质岩浆活动时限提前了10Ma,为在该区进一步找矿提供了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32.
以大连市内四区为例,将城镇地籍调查数据与互联网房产数据相结合作为基础数据,通过ArcGIS软件生成住宅小区点数据的空间分布图,对大连市住宅小区容积率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利用锡尔指数计算住宅小区容积率的空间差异量化测度指数,最后阐述住宅小区容积率空间差异的机制。结果表明:① 1992~2016年大连市住宅小区的数量在持续发展时期最多,平均容积率展现出波动上涨的趋势。② 区:大尺度包括冷炳荣住宅小区容积率整体上呈现出不均匀性和破碎性,局部又呈现出混乱性和复杂性,东部地区小区容积率分异比西部大。③ 中山区空间差异量化测度指数最高为0.831,甘井子区最低为0.125,西岗区与四区整体格局最为相近。极低等级容积率空间分异指数最高,容积率分异指数由两极向中间递减。大连市住宅小区容积率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区域内,其对研究区容积率空间分异影响较大。④ 住宅小区容积率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下垫面性质对住宅小区建设的限制、区位的优良性对住宅类型的指向、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导向、极差地租与容积率的相关性、小区建设成本对容积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新疆觉罗塔格韧性变形带应变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变结构(Strain texture)指韧性变形带岩石应变行为和与其所导致的变形带地壳应变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4.
新疆觉罗塔格韧性变形带,惯称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发育于吐哈地块和中天山地块之间的EW向石炭系火山-沉积建造中,由一组走向EW、产状陡立的透入性片理组成。韧性变形带内韧性构造形迹发育,并可分为4个等级:大型构造、小型构造、微观构造和超微观构造。不同级别构造形迹的组构分析表明,觉罗塔格韧性变形带的内部组构是对称的,这意味着其成因于对称的构造变形。与主界面平行的大量压性构造形迹的产出,说明该对称组构成因于与垂直变形带(面)的共轴挤压作用,即觉罗塔格韧性变形带是一个韧性挤压带。   相似文献   
35.
康古尔金矿床形成于脆韧性—脆性剪切变形构造演化过程中。应用透射电镜超微技术分析水热成矿期石英位错构造、位错密度及差应力值有助于加深认识剪切构造条件下的成矿动力学机制。石英位错构造特征反映成矿期构造变形环境为中温—中低温、高差异应力、高应变速率。成矿期构造差应力演化呈明显的脉动性,这种脉动性所形成的“应力地震泵吸”机制对金矿成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6.
韧性剪切作用动力学及控矿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韧性剪切作用动力学主要是变形宏观,微观及超微构造进行分析,研究变形机制和环境(温度,压力,深度等)差异流动应力大小,应变速率,古应力方位,剪切构造动力学演化及其对金矿的控制作用等。韧性剪切成矿与控矿作用动力这主要表现对在成矿流体的形成与运移,金的活化与搬运,金的沉淀富集等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7.
东天山康古尔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新疆康古尔金矿床是分布于晚古生代火山岩区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的蚀变岩型金矿。该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度(320~100℃)、中等NaCl质量分数(114%~170%)、弱还原等特征。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O和CO2为主,液相成分中富Na+、Cl-,而贫K+、F-。成矿流体δD为-45‰~-66‰,δ18O为-834‰~298‰,(87Sr/86Sr)i值为07077~07106,反映了成矿流体由变质水、大气降水和岩浆水混合组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38.
华北克拉通北缘新太古代清原绿岩带,以产出中国最古老的红透山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VMS)铜锌矿床而闻名.但近年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该绿岩带还发育同期的条带状(BIF)铁矿.对该绿岩带开展BIF铁矿、VMS铜锌矿时空和成因关系及其形成构造背景和海洋环境的研究非常必要.在综述近年笔者及前人获得的清原绿岩带地质剖面观察、典型VMS铜锌矿床和BIF铁矿床地质、锆石U-Pb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和Nd-Fe-S同位素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清原绿岩带VMS-BIF矿床组合形成的构造背景、成矿物质来源及形成规律.最后建立了新太古代清原绿岩带VMS-BIF弧后盆地系统成矿模式.这对于指导区域找矿预测、了解新太古代陆壳演化和古海洋环境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9.
李杭  柯强  李昊  洪涛  赵同寿  徐兴旺 《岩石学报》2020,36(4):1041-1058
喀喇昆仑地体是青藏高原的重要构造单元。近来,我们对其中的林济塘中生代盆地地层进行了调查,并在喀喇昆仑地体甜水海地区褶皱的中侏罗统龙山组灰岩中发现了辉长岩侵入体。辉长岩具有高Al2O3(15.07%~15.32%)与TiO2(1.31%~1.34%)、贫P2O5(0.19%~0.21%)和低碱(Na2O+K2O=3.49%~3.72%)的特征,明显富集轻稀土(La/Yb=6.17~7.39),富集Th、La、Nd与Tb,亏损Rb、Sr、P与Y,辉长岩Sr-Nd同位素表现出富集的特征(εNd(t)值分别为-5.8与-5.9)。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辉长岩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02±1Ma(MSWD=0.92;n=14),指示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辉长岩中含有大量继承锆石,38颗继承锆石年龄分布在2450~232Ma之间,其中16颗为前寒武纪年龄锆石,意味着该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基底。这些特征意味着辉长岩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历壳源物质的强烈混染(Nb/U、Ta/U、Ce/Pb分别为26.6~29.1、1.69~1.76、9.72~11.3)。这种经历壳源物质的强烈混染岩浆的形成可能与软流圈上涌有关,即102Ma辉长岩形成时甜水海地区处于伸展背景。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指出102Ma时研究区进入新的伸展与海盆发育阶段,并建立了喀喇昆仑地体中生代三阶段构造演化模型,即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的正常俯冲与弧盆演化、早白垩世的平板俯冲与造山阶段及晚白垩世的正常俯冲与弧盆演化。  相似文献   
40.
沉积碳酸锰矿床研究进展及有待深入探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表生环境中存在2种机制可以形成碳酸锰矿物:①从缺氧海水中直接沉淀;②先在氧化海水中形成锰氧化物,随后在埋藏过程中通过成岩作用转化为碳酸锰。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只有通过第二种机制才可以形成碳酸锰矿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极端地质事件(如大氧化事件、雪球事件)、闭塞盆地、最小含氧带扩张等成矿模型,近年来同时强调微生物活动、底层水氧化持续时间在成矿中发挥关键作用。沉积碳酸锰成矿不仅与古大气组分、古海洋状态、初级生产力、海底热液活动等多个圈层的耦合作用关系密切,同时也会影响多种生命元素(C、N、S、P等)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V、Mo、Tl等)的表生循环,因此富碳酸锰的沉积岩是探讨古环境及海洋元素循环的重要载体。目前在沉积碳酸锰成矿理论方面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包括:①碳酸锰直接沉淀成矿的可能性与有效性;②锰质来源与铁锰分离机制的识别;③主要控矿因素的识别及其时空演化规律;④矿石矿物组合及矿床地球化学对成岩精细过程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