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5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探讨赣东北景德镇地区双桥山群的沉积时代与物质来源,对该区双桥山群安乐林组地层中发育的一套变火山碎屑凝灰岩夹层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该套火山碎屑凝灰岩的岩性主要为英安岩、安山岩,凝灰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09±2)Ma,表明该套岩石形成于新元古代。凝灰岩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广,其中二阶模式年龄为1426~2313 Ma,主要集中于1.7~2.3 Ga之间,其ε_(Hf)(t)均为负值-2.6~-16.5,t_(DM2)模式年龄远大于U-Pb年龄,表明该组岩石的岩浆来源于元古代地壳物质的再循环。  相似文献   
82.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承德一带地层记录齐全且构造变形复杂。该区域主要构造形迹及其运动学特征已经得到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有关形成这些构造形迹的古构造应力场及其演变过程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根据断层滑动矢量应力反演理论和方法,通过露头与区域尺度断层运动学数据的搜集与处理,结合研究区域构造层划分特征及主要岩石地层单位的年代学资料,对研究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构造应力场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经过对擦痕数据进行应力反演并综合分析,共划分出3期5阶段应力场:中侏罗世下花园组沉积之后–髫髻山组火山活动之前的NNW向挤压(D1)(约173~165 Ma);晚侏罗世土城子组沉积中–晚期N-S向挤压(D2-1)(约152~139 Ma);早白垩世初土城子组沉积期末NNE-NE向挤压(D2-2)(约139~135 Ma);以及早白垩世张家口组火山喷发之后垂向挤压主导的多向伸展(D3-1)和NW-NNW向弱挤压(D3-2)(约125 Ma之后)。其中,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初以挤压为主,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发生了大约60°的顺时针旋转,且土城子组沉积作用发生于此挤压作用为主的构造背景之下。早白垩世以伸展为主,并有弱挤压作用出现。同时,研究区内未发现与中侏罗世以来古太平洋板块或伊佐奈岐(Izanagi)板块俯冲作用相关的近W-E向或NW-SE向挤压应力场的存在,可能与克拉通内部变形不均匀有关。  相似文献   
83.
徐家围子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中部,受徐西和宋西两条边界断裂控制。基于地震反射剖面地质解译成果,应用断层沿走向位移 长度曲线形态分析方法和沿倾向生长速率分析方法,对两条断裂的生长演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沙河子期(136~144 Ma)为最主要的生长期,徐西断层的平均生长速率为35 m/Ma, 宋西断层的平均生长速率为71 m/Ma,断陷边界断裂总体平均生长速率大于60 m/Ma,两条断层主要呈现独立生长状态,只在重叠的部位发生微弱的软连接;营城期(126~136 Ma)也是主要的生长期,徐西断层的平均生长速率为18 m/Ma,宋西断层的平均生长速率为85 m/Ma,二者发生硬连接,并基本结束了硬连接过程,以重叠处宋西断层的强烈活动为特征,断陷盆地的规模逐渐扩大,沉积厚度随之增加;营城期后断层只在局部连接地点发生微弱活动。断层生长过程中伴生构造的位置基本与油气田的分布相吻合,对它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84.
吴淦国  张达 《地球科学》2000,25(4):390-396
对中国东南大陆的重要构造及成矿单元———闽西南坳陷带及其外围的系统研究表明, 东南大陆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存在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 从而导致该区深部地球物理特征、构造-岩浆岩带展布、岩相古地理的演化、构造系统及区域成矿作用等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构造系统分析表明, 该区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在两大构造域相互复合、转换及叠加过程中完成的, 构造域转换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是该区岩石圈横向及纵向上的不均一性及壳幔的相互作用.成矿作用及成矿年龄的研究表明, 伴随构造域的转换, 东南大陆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应存在一期重要的多金属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85.
肖坂金矿床是产于中元古界麻源群变质岩中 ,受发育于麻源群中的低角度正断层(剥离断层 )的控制 ,形成于燕山早期 ,属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矿化类型以构造蚀变岩型为主 ,部分石英脉型。麻源群卓地组 (An Zz)和葛坑组 (An Zg)含金性可达 5.8× 1 0 -9~ 1 1 .9× 1 0 -9;不同类型矿石与变质岩 ,加里东期—印支期变形中酸性岩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轻重稀土比值 ,La/Sm、Sm/Nd比值均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矿石的硫同位素δ3 4 S介于 - 2 .7‰~ - 5.1‰ ,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投影点位于造山带偏向地幔一侧 ,反映出本区铅来源具造山带特色 ;初始锶比值(87Sr/86Sr) io为 0 .71 4 6~ 0 .71 51 ;本区存在为金矿成矿提供主要矿源的细碧角斑岩的可能性很小 ,区域上金矿床 (点 )的分布主要局限于麻源群变质岩隆起区及其周边地区或麻源群之上侏罗纪火山岩比较薄的地区。上述特征反映出肖坂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 (成矿元素 ) ,主要来源于麻源群变质岩 ,但受到燕山早期重熔型岩浆岩的影响。因此 ,在区域上金矿找矿的战略方向应该是在麻源群变质岩分布地区及其周围 ,特别是有燕山早期中酸性侵入岩的附近 ;在侏罗纪火山岩分布地区 ,则应该在火山岩比较薄的部位寻找金矿床。  相似文献   
86.
87.
张达  吴淦国 《现代地质》2004,18(4):443-448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反映了近年来造山带和蛇绿岩研究的最新成果。太古代与年轻造山带对比研究表明决定造山带几何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它们与同造山及造山期后的伸展构造体制的响应方式。进一步分析了中新元古代罗得利亚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机理。分析了晚前寒武纪-古生代造山作用过程及可能模式。造山带形成后其深部表露、抬升和剥蚀过程与气候及环境演变有紧密的关系,是当前及今后地球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蛇绿岩的岩浆成因并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模式来解释,研究表明蛇绿岩岩浆具多成因。提出了蛇绿岩套的双离散侵位模式、多米诺旋转侵位模式、俯冲快速折返就位模式。对比表明特提斯及环太平洋蛇绿岩的来源、演化及就位特征具明显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8.
继往开来 发展地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地质学、力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进步而诞生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在李四光教授的倡导下,在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个世纪的形成和发展。今天,在庆祝由李四光创建的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深感有必要探讨一下地质力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9.
本文在区域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中型构造研究和区域地质特征分析,确立了研究区的冲断推覆构造格局,讨论了浅层次冲断层带内部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冲断推覆构造运动学问题。本区晚燕山期由北向南的冲断推覆作用,控制了区内地层与岩浆岩带的展布,导致了变质相带的缺失和变质梯度的倒置,并造成了上百公里的上部地壳缩短。研究表明,纵向的区域性高角度断裂(商-丹断裂)不是重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分界线。  相似文献   
90.
本文提出西秦岭南亚带弧形构造控矿的新认识,初步探讨了弧形构造的形成机制及控矿机制。两组斜列的弧形构造发育于白龙江复背斜东、西两端,并分别控制了两个Au(U-As-Sb-Cu)矿集区。弧形构造顶部及附近的多组多方向次级断裂对本区大型金矿床及与成矿有关的中生代浅成-超浅成(碱质)中酸性岩浆岩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弧形构造翼部的成矿条件则不如其顶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