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6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准噶尔盆地中部2区块高分辨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沉积相序变化、准层序叠加样式、测井曲线特征,运用关键坡折带知识,通过伴生的低水位域底界面的识别及附近的超失、削截特征分析,仔细追踪和查明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中部2区块9条关键界面.进行了侏罗系的高分辨层序地层的划分。研究表明C1井区J_1b_2-J_2t沉积时期可划分出8个三级层序,均具有完整的三分结构:LST、TST和HST;共划分出27个体系域,共识别出准层序组56个,准层序118个。单个层序的厚度105.6~176.8 m,平均140.7 m;单个准层序组平均24.9 m;单个准层序平均11.8 m。  相似文献   
152.
胡宗全  冯动军  李鹏  王倩茹  刘忠宝  王濡岳  赵国伟 《地质论评》2023,69(6):2023060019-2023060019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发育东岳庙段和大安寨段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主要为湖泊相的页岩夹粉砂岩、介壳灰岩。基于页岩、介壳灰岩和粉砂岩之间的组合特征,自流井组共识别出3类7种页岩岩相组合类型。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热演化程度中等,油气共存。页岩储集空间既有无机孔,也有有机质孔,局部发育微裂缝。自流井组页岩中无机矿物与有机质、有机质与有机质孔的配置关系控制着页岩源—储配置的有效性,在较高的演化程度下,随着TOC的增大有机质孔隙度增大,页岩的源—储配置关系变好。刚性矿物稳定支撑格架下保存的固体沥青个体大,内部有机质孔数量多、孔径大;黏土矿物不稳定支撑格架下保存的沥青呈长条形,内部的有机质孔孔径较小。基于页岩层系不同岩性源—储耦合条件评价结果,页岩的源—储耦合条件明显优于夹层,源—储耦合条件好的优质页岩层段是页岩油气的甜点层段,其中黏土质页岩最好,介壳灰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为次;介壳灰岩和粉砂岩夹层不具备烃源条件且储集条件差,只能与相邻的富有机质页岩形成近源聚集体系。  相似文献   
153.
新疆尼勒克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疆伊宁盆地早侏罗世为一内陆坳陷盆地,沉积了一套冲积-湖泊环境下的碎屑岩沉积体,其中三工河期盆地周缘广泛发育辫状河进积到湖泊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三层结构清楚,由下而上出现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呈明显的进积层序。辫状河三角洲特征显著,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的三角洲,可见到九种特征各异的微相。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辫状河道砂坝及水下分流砂坝,单一砂坝呈下粗上细的透镜状,透镜体最大厚度在 0.5~ 3m不等。垂向上许多砂坝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巨厚砂体。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其中尤以水道砂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标志。  相似文献   
154.
中部4区块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的昌吉凹陷,侏罗纪时堆积了浅水辫状三角洲相粗粒砂砾岩与深水湖泊相泥岩沉积,这些沉积在D2井区显示出多个明显的旋回.根据沉积相序变化、准层序叠加样式、测井曲线特征,通过伴生的低水位域底界面的识别及附近的超失、削截特征分析,仔细追踪和查明了10条关键层序界面,划分出9个三级层序,识别出低水位、湖进和高水位体系域.由于处于关键坡折带的下倾方向,每个层序均具有完整的三分结构,年限平均约5Ma,共识别出27个体系域,准层序组62个,准层序148个.单个层序厚度平均209.3m,单个准层序组平均厚30.4m,单个准层序平均厚13.0m.  相似文献   
155.
经过历时近 2年的酝酿 ,征求过 60多位科学家的意见 ,申请书的起草多达 6次的重大修改 ,“多信息的古地理重建”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1 2月 3~ 5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这是香山科学会议第 1 97次学术讨论会 ,旨在对地质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重建的多信息化、定量化、计算机化 ,各古地理分支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耦合 ,以及更有效地为生产实践服务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维护和改善等重大问题进行交流和探索 ,以推动古地理学的发展。会议执行主席为冯增昭教授、刘本培教授和刘纪远研究员。中心议题是 :1 )多信息的古地理重建及其…  相似文献   
156.
内波单独作用形成的深水沉积物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水沉积物波是一种海底普遍发育、规模较大的波状沉积体,大多数学者将它们解释为等深流沉积或浊流沉积。本文结合内波理论的研究进展,考虑内波沉积作用的水动力学特征,探讨了深水沉积物波的内波成因机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①海底流动单独作用无法满足沉积物波形成所需的流动层厚度及流动速度,较难解释沉积物波的迁移方向及规则的内部及外部形态。②内波可以引起海底流动,内波比表面波更容易形成更大规模范围内的沉积床形。③内波可以形成大型沉积物波,用内波可以较合理地解释内波的对称波形单元、非对称波形单元及上攀波形单元的成因。波动面离海底距离较大的行进内波及内驻波可以形成对称波形的沉积物波;波动面离海底距离较近的行进内波及内孤立波可以形成非对称波形的沉积物波;内波引起的海底流动进一步增强时,可形成上攀波形沉积物波。④行进内波可以形成向内波传播相反方向迁移的沉积物波,向海盆内部传播的内波可以形成向上坡方向迁移的沉积物波。  相似文献   
157.
姚鹏  彭勇民等 《地质论评》2002,48(5):468-479
甲马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岛弧构造带甲马弧内沉积盆地内,它呈层状、似层状展布于该盆地中的多底沟组礁灰岩(J3d)与林布宗组砂板岩(K1l)之间的过渡带内,并严格受地层层位的控制。其含矿岩石为热水交代夕卡岩和与矿床有密切成因关系的热水沉积岩(透辉石-斜长石岩),。通过容矿岩石和矿床的同位素,稀土元素、矿物包裹体成分等示踪研究,认为矿床的成矿金属物质来自盆地基底-弧火山岩,成矿流体来自古海底热水循环系统,硫来自地层中的生物硫;水-岩反应(交代)是成矿重要机制,故该矿床系古海底热水交代成因,属与古海底热水循环系统有关的一种独特的热水交代型夕卡岩矿床。  相似文献   
158.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的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目前关于该段沉积相类型的认识分歧很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 GIS 3.2 a的空间分析功能,求取了沙三段各砂层组的沉积表面坡度。9砂层组沉积时的坡度多为1.5°~3.5°,紧邻孤岛凸起处坡度可达3.5°~5°;而5砂层组沉积时的坡度则几乎全部小于1.8°。综合考虑5砂层组、9砂层组的代表性和盆地沉积构造背景、储集层砂体外围泥岩的沉积特征、纵向上的沉积组合关系、储集层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及其自身的沉积学特征,认为渤南洼陷沙三段主要的储集层砂体应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仅最下部9砂层组的储集层砂体为深水湖泊重力流沉积。  相似文献   
159.
内潮汐沉积是深水沉积研究中的一个非常年轻的研究领域,自1990年发现首例内潮汐沉积以来,沉积学工作者做了 大量不懈的努力,不仅发现了一系列内潮汐沉积实例,而且还对已发现的内潮汐沉积的特征、垂向序列和沉积模式进行了 总结,同时还认为内潮汐沉积可能成为油气潜在的良好储层。但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内潮汐沉积的研究实例十分有限, 因此,内潮汐沉积研究中还存在一系列的尚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内潮汐沉积的鉴别标志和识别方法尚不完善;其次是目 前尚缺少现代内潮汐沉积的典型实例研究,难以全面认识内潮汐对沉积作用的影响;第三是沉积学研究尚未将海洋物理学 的相关研究成果应用在内潮汐沉积的研究中,也未开展相关的内潮汐沉积实验模拟研究,更未利用地层记录中内潮汐沉积 特征反演内潮汐的物理特征,从而制约了内潮汐沉积的形成过程、形成机理、形成条件和形成环境的研究;第四是对内潮 汐沉积的研究意义认识不足。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结合海洋物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现代内潮汐沉积进行观察和研究, 同时开展相关的内潮汐沉积的实验模拟研究,并对古代内潮汐沉积进行反演研究。此外,还应将理论研究与油气等资源研 究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内潮汐沉积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0.
中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沉积演化与页岩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录井、测井、地震、野外剖面与岩心资料的深入剖析, 探讨中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页岩段的沉积相与总有机碳的关系, 预测页岩气有利勘探区。中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一套20~268 m厚的黑色页岩夹灰绿色泥质粉砂岩沉积, 在等时框架内自下而上可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即SQ1与SQ2, 它们分布稳定、可对比性好。下部层序(SQ1) 的海侵体系域(TST)发育一套有利于页岩气形成的富有机质页岩, 此时期呈现出“北面向次深海敞开、东西南三面受古陆围限、陆棚广布”的沉积格局, 深水陆棚相广泛发育, 面积为255000 km2, 平均厚度35 m。受海平面下降的影响, 从下部层序至上部层序水体变浅, 岩相从深水陆棚相黑色页岩向中-浅水陆棚相沙纹层理粉砂质页岩转变。岩相的发育受海平面升降、古陆、海底地形、物源供给等因素的影响, 岩相类型有碳质或硅质或钙质页岩、纹层状页岩、生物扰动粉砂质页岩、沙纹层理的粉砂质页岩、块状砂岩或介壳灰岩薄夹层5类。研究表明, 沉积相对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具有内在的控制作用, 高TOC含量页岩发育于深水陆棚相、中陆棚相和潟湖相中。目前, 已有多口井在龙马溪组页岩获得工业气流, 揭示了该区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综合分析认为涪陵-赤水-仁怀、威远-长宁、鄂西-渝东为中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页岩气勘探的主要方向和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